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23-11-25 17:20李嘉芃
中国市场 2023年3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消费数字化

李嘉芃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生产力大幅度的提高使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后,“有闲,有钱”的人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精神层面,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追求。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日益重视,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颇有起色,但在背后,同样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平衡度不高

受传统观念和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受众与新兴文创产业受众较为明显,例如中老年人喜欢京剧、养生,而年轻人喜欢夺人眼球的创意产品。因为两者的消费偏好不同,很多人容易形成固化观念——传统文化产业吸引不了年轻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不了中老年人。再加上一些文化产业为了吸引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一味打上“文化创意”的噱头,却没有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平衡,这样的局面也必然不能长久。

此外,在将中华美食、中医养生、京剧艺术、书法国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推向消费者的时候,许多企业已经试图将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但大多都只采用了单一的形式。例如只顾大肆营销,却售卖一些制作不精良的有传统元素在内的新兴产品,这样的传统文化看似在走向新兴文化,但其实已经背离了最初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背景。有的是照搬照抄,却不能完整将之复刻下来;有的把新思想强加到传统元素中,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也会导致消费者对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发展失去信心。

1.2 中国文化产业需求过于集中但产业集群化程度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数量为1684个,占比64.8%,主要分布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云南、川陕和长沙。在这些有文化历史的一线城市,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较为强烈。除此之外,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对文化消费更多的是持无足轻重的态度,现存的文化产业园也大多是在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发展,依靠科技园区的特点和优势来发展文化产业。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个数相较于城市个数而言还是太少,且大多科技园区内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链,只是科技园区的依赖物。产业集群不仅能够吸引相关配套企业靠拢,建立更多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场和娱乐场所,还可以通过集群效应推动文化产业链发展,这样会对我国文化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3 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反而迎来发展高潮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不仅因为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还因为其具有反周期性。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衰退、投资风险增高的时候,消费者文化消费意愿更强烈,投资者为规避风险,寻求更高的收益,也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文化娱乐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反而会迎来发展高潮。从收入效应角度看,消费者收入降低,人们对大部分商品的购买力下降,甚至出现大多数人被裁员的情况,这时,文化消费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慰藉、精神满足,人们也“有闲”去进行文化消费。从替代效应角度看,其他商品的名义价格上升,而经济低迷,该类商品的销售量就会下滑。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仍然存在,此时,文化娱乐产品就以较低的价格和心理上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取胜,促使人们对其需求更为强烈,迎来发展高潮。

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2.1 如何将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化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真正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作为产业的极为稀少。原因是缺乏属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链,缺乏将文化内容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事实表明,中国优秀的古典戏剧、名著等在一些外国企业的改编下,也取得了颇丰的收益,但现在却很少有中国企业仿效而行之,改编外国经典歌剧、戏曲,以更能让中国观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在中国市场。实际上,早在1904年,一个叫汪笑侬的艺人就出于对腐败清政府和丧权辱国的失望和义愤,编演了一出名为《波兰亡国惨》的外国题材的京剧。汪笑侬给这部京剧起了一个文言名字——《瓜种兰因》,他用京剧这种中国人熟悉的戏曲形式演绎了外国题材的故事。但是直到今天,这部戏曲都鲜为人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产业化发展的不成熟性。因此,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也应在文化产业方面建立品牌,鼓励更多人加入其中,促进市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化产业,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2.2 如何鼓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群众文化的消费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辅相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但文化发展却不突出,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也说明我们还有许多方面是能够提高的,比如高层相关部门需要自我检视,积极寻求改进方法,引导正确的文化消费、改善消费结构;群众需要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杜绝盗版,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永续发展,培养消费市场。

2.3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的文化产业逐步外延到全球范围。比如日本动漫、美国电影等,都在文化层面上影响世界各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倘若中国文化产业中传统文化元素与创意元素无法平衡,无法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会阻碍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步伐,而且可能会给青年一代带来中国文化不如外国文化的错误印象[1]。

目前的中国文化产业正在向消费和创新驱动方向转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20550亿元,同比增长20.86%,占GDP的10.41%。但是与美国相比,早在2006年美国的文化产业收入就占据了GDP的26%,如今美国的文化艺术产业每年能够提供大约130万个就业机会,这说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能够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且能解决就业问题。由此看来,如何让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拥有一定话语权,如何正确利用文化精彩碰撞,制作出东西方都能接受的、风靡全球的、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作品,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决。

3 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存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完善文化产业链

出色的传统文化、冰雪文化、电竞文化等可以作为我们完善文化产业链的要素。如今,即使我们有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出色的舞蹈音乐节目、有冬奥带动的大批冰雪运动体验者、有广受年轻人欢迎的电竞游戏……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链基础薄弱,这些优秀文化的潜在要素很难继续发展,后续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带来经济效益,这会极大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的探索。对此,相关领导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引导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比如可以建立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加以良性引导;也可以对文化企业融资予以特别扶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重点是关注文化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此外,简化文化产业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有效途径之一。文化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拓创新,将文化与科技结合,引进新的技术,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数字化营销时代下,“互联网+”展现出了其发展的强大优势。同样的,文化产业链也可以借助大数据,识别出消费者对不同文化的消费偏好,对其进行精准推荐,更容易促进文化消费,关注者增加、用户量增大后,也能够为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对于现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数字化是主流趋势。因处于数字经济环境,文化产业并不是孤立的单位,这一链条上融合了消费者、政府、金融机构、文化企业等多个主体,他们共同作用构建数字文化的共生演化系统。因此,在走向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模式中,多主体协作可以形成凝聚力,从而走出我国文化产业链转型的困境。

在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链条中,数字平台是重要支撑力量和节点,而数字媒介、内容创作者、消费者共同构建了数字化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但要推动这一文化产业链快速发展,创造更大竞技价值,需明确的是,生产、创作、消费以及传播并不是单向流动和链接,这一产业环节运行中,必须创造多元传导关系。那么,为了更好推动我国现代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完善数字化网络载体,与线下的多元消费场景进行融合,打造出线上线下紧密衔接的数字文化价值传播和内容运行生态体系;另一方面,把握文化消费内容数字化转型、文化消费模式结构性重塑这一原始动力。在文化产业生态中,需求端的数字化升级往往会快速带动文化产业供给端发展,从而有效推动文化产业供给链条实现数字化转型。现代精神文明发达,文化产业中消费者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既能够作用文化消费,同时还介入了文化生产、传播以及创作的各大环节,由此重塑我国文化产业生态系统[2]。所以,为了有效跨越传统文化链条和数字化文化消费之间的鸿沟,需要着眼于需求端这一关键的数字文化产业消费系统,以此快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进行价值创造、要素重构以及挖掘多元的发展场景。

3.2 吸取发达国家经验

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踏入全球化的发展大局时,不仅要考虑到布局问题,吸取一些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也十分关键。以著名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例,2006年,这部作品被改编后拍成电影,文化输出的形式从书本拓宽到了荧幕。许多不喜爱阅读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了故事,并且电影播出后,多个拍摄地都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我国也有许多由传统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但是我国的电视电影拍摄多集中在影视城,在专门布景后进行拍摄。因此即使观看了电影,群众也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验电影的场景。由此,在文化改编创作时可以考虑参考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比如将拍摄地定在影视城之外的地方,在拍摄过程中在当地融入影视元素。

3.3 加大文化输出力度

当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时候,文化输出的力度无形之中也在加大。以韩国为例,如今韩国已经形成了系统的造星产业,其娱乐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尤其是亚洲中风靡。另外,在韩国传统节日,大多数明星都会身着传统服饰进行宣传,更加大了韩国文化输出力度。实际上,中国也有成功的文化输出的案例,比如李子柒——一位中国美食短视频创作者,如今她的视频已经在外网收获很大关注,由此看出,中国文化同样极具魅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只是缺乏更系统的体系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对于中国而言,可以从组建更多拥有中国文化的创意公司开始,从个体经营者开始试水,形成良好的蝴蝶效应,将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海外,扩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3]。

3.4 保护竞争机制,提高中国文化产业活力

竞争能够激发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能够给文化产业市场带来进步,如今竞争活力也被视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是,竞争需要张弛有度,恶性竞争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企业盲目攀比。因此,为了配合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合理的竞争机制,并且保护竞争机制。可以积极引进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在促进良性竞争的同时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在制定人才引进方案的前期,就需要不断拓宽渠道,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产业。吸引人才后,对优秀的人才进行合理调配分工,使其潜力得到最大化发挥。

4 现代化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4.1 价值凸显,深刻彰显文化产业发展力量

在产业体系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常常被忽视。从产业的历史化演进来看,农业和工业是主导力量,文化产业则被忽视,由此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体系上存在失衡现象。现代精神文明的快速进步以及在“强国”战略推进下,必须充分凸显文化产业的价值地位,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力。即我们需要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中重塑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实现整体认知的提升。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强大的发展力量,这种力量由文化产品中最基本的单元即内容所实现。既有精神内容,也有文化内容,可以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凝聚人心[4]。在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机制中,文化内容是推动人类文明演化和进步的要素,更是改造和创造世界的支撑。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同样属于中国社会的精神生产系统,要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文化秩序,则要保证文化产业秩序拥有良好的表现形态。综合来说,文化产业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其转型升级,重点要在整体认知上做出转变,从底层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4.2 持续创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当代视角,还是未来愿景,创新都是中国一切发展的核心诉求,这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把握创新这一驱动力。但什么属于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运用何种模式文化产业创新才能获得成功?一系列现实问题都需要进行系统且科学的研究。在学科角度,文化的创新具有周期规律,一种来自较为激烈的革命——打破旧的文化产业模式,为新文化产业形态的构建创造道路;另一种则是缓慢自我更新,即产业更新迭代。面对当代崛起的多元文化产业模式,从中可以发现,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比如较为常见的两种文化产业创新,一是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思想,二是创新文化产业载体的形式[5]。第一种能够为整体文化产业生态带来新资源和新内容,具备可持续发展属性和资源的再生能力;第二种则可以建构文化产业新业态和新面貌,但因具备时空约束性,受科学技术影响,需要在每一阶段内充分把握外部因素来创新。比如当代数字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要和线下的媒介传播方式与制造设备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科技化与数字化的升级转化。

4.3 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的文化产业消费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发展趋势,我国文化产业要获得重要驱动力,必须注重数字化转型,以此为载体培育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全新产业经营体系。实践过程中,需积极利用当代数字信息技术创新而来的成果,结合文化产业特质和需求打造多种文化消费模式的数字化新兴业态,为大众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消费需求创造更大空间。因为数字文化产业模式具有参与性、沉浸性以及体验性强等极为突出的功能,更易于满足当代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此外,这一新型模式同样可以带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实现消费升级,更好地培养大众的数字文化消费习惯,具有现实发展意义[6]。

5 结语

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有政策的支持还有群众的支持,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群众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家、社会和群众积极参与,协力推动文化产业向上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握认知重塑、创新、数字化转型这三项关键要素的驱动力,源源不断吸收国外优秀经验,充分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力量构建新的产业发展生态,从而全面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社会经济价值。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消费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国内消费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新消费ABC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