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基液压马达配流机构的研究

2023-11-24 01:39于鸣泉赵继云满家祥郜青文
关键词:配流通流排液

于鸣泉 赵继云† 满家祥 郜青文

(1.中国矿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0;2.中国矿业大学 矿山机电设备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116;3.徐州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0)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愈加关注环保和安全问题,液压油的泄漏污染及火灾危险使得水介质受到更多的重视[1]。环保型的高水基、纯水介质可应用于矿井、食品加工、深水施工等特殊工况,已成为现代液压传动的研究热点[2]。液压马达广泛应用在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领域,而现有高水基液压马达所采用的盘、轴配流机构及其密封技术等均难以适用于高水基介质工况。

配流机构是液压马达连续稳定工作的关键,也成为了高水基液压马达应用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高水基液压马达的配流方式原理上沿用传统油马达配流方式:轴配流和端面配流。学者们针对水介质的工作特点,仅对传统配流机构做出改进研究[3-4]。王震等[5]提出了流量、压力脉动更加平缓的U 型槽结构配流盘;侯亮等[6]研究了带表面纹理的配流盘表面,发现纹理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可提高配流盘表面高油膜承载能力。对于端面配流的泄漏问题,申文强等[7]提出双配流盘和梭阀叠加的结构,但这种结构不仅没有减少摩擦副,而且增加了梭阀使马达机构更加复杂。邓海顺等[8]对配流盘进行表面织构处理,可改善配流副的受力状态。毋少峰[9]将配流盘表面处理成仿生非光滑表面,可减小摩擦副的正压力。无论是配流机构优化还是材料选型,在高水基介质工况下,都不可避免配流副的泄露问题,从而导致液压马达容积效率低。

除了轴配流和端面配流两种配流方式外,阀配流由于其优异的密封性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10-13]。阀配流的优点在于减少了一对摩擦副,且密封效果好,在高压的工况下也能保证高容积效率,但应用于马达的阀配流机构并没有成熟技术方案。李林[14]提出采用液控单向阀控制柱塞的配流机构,但并未取消配流盘,控制滑阀和端面配流处均是泄漏点,不适用于水介质传动。泮健等[15]提出高速电磁开关阀组实现液压马达的配流与调速。邱冰静[16]将自平衡式阀配流机构应用于低速大扭矩高水基液压马达;周辉[17]研究了自平衡式配流阀的最优参数,但文献[16-17]都没有制备样机,也没有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以上结构都存在单柱塞需要配备两个单向阀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液压马达的体积较大、功重比低,而且两个配流阀之间需要准确配合,否则会出现困液和窜液现象。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配流阀将马达进液和排液的功能实现集成,从而既能减小马达体积,又能解决马达困液问题,并能简化结构。

1 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1.1 配流阀结构设计

阀配流多应用于泵中,在马达中并不多见。原因如图1所示:泵吸液时,柱塞腔内压力骤降,甚至产生负压,使排液阀关闭,吸液阀打开,泵完成吸液;泵排液时,柱塞腔液体压缩导致压力升高,大于吸液阀压力后,吸液单向阀关闭,压力继续升高,排液单向阀打开,泵完成排液。马达与泵最大的不同是,泵的柱塞由电机带动,而马达的柱塞需要液压力推动。在阀配流马达原理中,无论柱塞处于排液还是吸液行程,吸液阀连通高压,直接打开,高压通过柱塞进入排液阀,排液阀也被打开,两阀之间产生窜液,这会导致柱塞内无法形成压力、产生扭矩。

图1 泵和马达的阀配流原理Fig.1 Valve distribution principles of pump and motor

为实现马达配流,需要设计一种新型配流阀。依据阀芯类型,液压阀大致分为球阀、锥阀、滑阀、板阀。水介质工况下,球阀和锥阀的密封性能优于滑阀,但是从阀芯稳定性方面来看,滑阀的稳定性更好,冲击更小。

本文设计了一种阀芯为锥滑阀结构的配流阀,将锥阀的密封性和滑阀的稳定性相结合。此阀属于常开型阀,阀常开时如图2(a)所示,高压液体从进液流道P 进入柱塞腔流道A,柱塞工作推动马达工作;顶杆底部安装有轴承,轴承与配流凸轮接触。凸轮转动到达推程后,顶杆向上运动,如图2(b)所示,液体从柱塞腔流道A 进入回液流道T,柱塞腔回液。

图2 配流阀的结构和原理Fig.2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port valve

此阀还具备3 个优点:①采用了浮动式上阀座,上阀座采用弹簧压紧的浮动式固定,用以过渡机械卡死,当顶杆上升固定距离时,由于加工或装配误差导致阀芯行程不足,并不能保证上阀座关闭,故需要对阀芯的行程增加余量;②阀芯的导向杆穿过上阀座,可减少面积差,从而减小阀芯的启动力,增加阀的响应速度;③配流阀芯为锥滑阀结构,其替代双单向阀作用,阀密封性好,容积效率高;结构紧凑,可提高马达功重比;单阀控制单柱塞进回液,可避免出现困液现象。

1.2 配流阀参数及运动学分析

如图3 所示,以曲轴连杆径向柱塞马达为例,配流阀顶杆被压紧在配流凸轮上,此时配流阀3、4处于进液功能位置,柱塞Ⅲ、Ⅳ进液,产生扭矩,而配流阀1、2、5 处于回液功能位置,柱塞Ⅰ、Ⅱ、Ⅴ排液,曲轴转动带动配流凸轮。顶杆压紧在配液凸轮上,随着配流凸轮转动,顶杆上下运动,配流阀实现启闭,从而控制柱塞进回液。马达工作时,依次由2 个或3 个柱塞工作,其他柱塞排液。如此循环,从而实现马达配流。

图3 马达的阀配流原理Fig.3 Principle of motor with valve port

阀的参数设计要参考马达的设计,首先分析马达的运动原理和配流特性。曲轴连杆马达旋转一周,每个柱塞往复运动一次,因为任何一个柱塞的运动规律都相同,故仅研究单柱塞的运动规律。图4 为柱塞的运动学原理图,曲轴旋转中心为O、偏心轮旋转中心为O'、连杆球头中心为O″,O'绕O做旋转运动,O″做直线往复运动,柱塞完成进回液过程,属于典型的曲轴连杆机构。曲柄半径为偏心距(e),曲轴转角为αi,连杆长度为l+r。若以柱塞的上死点为起始点,αi为0°,此时球窝中心离曲轴旋转中心的变动半径最大为ρmax=r+l+e。当曲轴转过αi时,变动半径为ρ。

图4 柱塞运动简图Fig.4 Motion schematic diagram of plunger

式中,马达形状参数K=e/(l+r),按牛顿二项式展开后为式(2),设计中马达形状参数K≤0.2,式(2)中第3 项后都为高阶小量,忽略不计,故曲轴转过αi时,柱塞位移为xi(见图5),柱塞速度为vi,柱塞加速度为ai,马达转速为w。

图5 柱塞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Fig.5 Displacement,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curves of plunger

由图6可知,在π~2π之间,配流阀处在换向和进液过程,柱塞进液,产生扭矩;在2π~3π 之间,配流阀处在排液过程,柱塞排液,回到油箱。因此配流阀也需要在对应的位置实现进排液功能。配流阀控制柱塞的进排液具备3个过程,分别是进液过程、排液过程和换向过程,且阀芯位移为h。配流阀的进液和排液时间应尽量满足柱塞的进排液时间,而换向时间应尽量短,所处的过渡区角度应尽量小。但是过小的过渡区角度会导致过渡区曲线曲率较小,表现在配流凸轮上的现象是易产生应力集中和失真。

图6 阀和柱塞配流的关系Fig.6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ve and plunger

因此,设计参数选取如下:五柱塞曲轴连杆马达转速n为80 r/min;柱塞直径d为40 mm;曲轴偏心距e为12 mm;额定压力为16 MPa;最高压力为21 MPa;马达旋转一周的单柱塞流量q为40 mL/s;根据配流阀的压力流量公式,选用配流阀座直径为8 mm、锥阀半锥角为45°、阀座接触边为0.5 mm倒角。

2 配流阀的动态参数分析

由于配流阀的特殊性,其配流凸轮与普通的双单向阀配流凸轮不同。双单向阀的配流凸轮为偏心轮,与曲轴类似,而配流阀不采用偏心凸轮,仅使用同心凸轮实现阀的换向;且配流阀作为二位三通阀,在换向过程中存在短暂窜液问题。在配流阀的滑阀口处可设计通流孔,形成可变阻尼,从而缓解短暂窜液问题。所以需要研究配流凸轮和柱塞之间运动规律的配合参数,进而研究阀芯参数对配流阀整体的动态响应和流量压力特性的影响,验证配流阀在低速、高压、高水基工况(入口压力21 MPa,转速80 r/min)下的工作可行性,以及配流阀参数设计的合理性。

2.1 配流阀芯位移函数分析

首先建立单柱塞配流模型,如图7所示,并研究阀芯位移函数,即凸轮推程、回程函数。由于凸轮推程和回程函数选用一致,故仅研究推程函数。阀芯位移函数采用分段函数控制。以过渡区角度φ=π/18为例,分别对比了线性等加速度、正弦加速度、余弦加速度函数控制的位移曲线。

图7 单柱塞配流模型Fig.7 Single plunger flow distribution model

正弦加速度函数:

余弦加速度函数:

如图8(c)和8(d)所示,在相同的幅角分配下(10°过渡区),正弦函数压力波动为0.9 MPa,波动时间为0.005 s,余弦函数压力波动为1.2 MPa,波动时间为0.006 s,线性函数压力波动为2.1 MPa,波动时间为0.009 s。由此可知正弦函数控制的阀芯具有最小的压力波动幅值和波动时间,故配流阀芯控制模型选用正弦加速度函数。

图8 不同位移函数下的压力波动图Fig.8 Pressure fluctuation under different displacement functions

2.2 配流阀芯通流孔参数分析

由于二位三通阀的结构特性导致其换向过程中存在窜液问题,故对阀芯上滑阀结构处的通流孔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对小孔直径0.50~1.50 mm 的参数进行对比,小孔数量为5个。由图9(a)和9(b)可知,通流孔直径1.50 mm 的压力波动率为90.00%,1.00、0.80、0.60、0.55、0.50 mm 的压力波动率分别为58.57%、30.00%、9.52%、6.67%、4.29%。

图9 不同面积通流孔的压力、流量波动图Fig.9 Pressure and flow fluctuation diagram of through flow orifices with different areas

图9(c)和9(d)则为柱塞腔压力波动图,可知通流孔面积对柱塞腔的压力趋势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在阀入口处出现的压力降低,导致柱塞腔出现建压滞后现象,通流孔直径越小,阀入口处压降越小,柱塞腔建压更快且更稳定。直径1.50 mm比0.50 mm的建压过程慢了0.011 s,由此可见通流孔直径越小,阀口的压力波动越小,且建压过程快而稳定。

由上述可见减小孔径能够改善压力波动和响应速度,按照这种单调性向好的趋势,极限情况下,通流孔直径应该为0 mm,但是反观不同面积通流孔的流量波动(见图9(e)和9(f)),在阀芯换向过程中,出现了流量激增现象。随着孔径的减小,流量激增现象明显,这是由于此时上下腔连通,下腔与大气连通,这也是阀入口压降出现的原因。故在同时考虑响应速度、压力波动、流量波动的因素下,最终选择0.60 mm的通流孔直径。

2.3 配流凸轮的幅角分配与整机参数分析

最后对幅角分配的问题进行研究,理论上幅角越小压力波动越小,故结合凸轮设计理论,为防止凸轮机构的失真现象,需增大基圆半径或过渡区角度。在保证不失真和较小幅角的综合考虑下,最终选择凸轮基圆直径为150 mm、推程和回程角度为10°的凸轮机构。

机构参数确定后,凸轮机构上推程和回程角与曲轴的转角间配合,会影响马达的扭矩波动,以柱塞上死点为起始零点,对凸轮的不同推程和回程幅角参数下的扭矩波动进行对比,如表1 所示。曲线1控制的配流阀在柱塞进液开始前时处于常开状态,使柱塞腔和进液流道连通;在柱塞排液开始前,上阀芯关闭,使柱塞腔和排液流道连通;曲线2控制的配流阀在柱塞进液时处于换向过程,在柱塞排液时仍处于换向过程;如图10(a)和10(c)所示,两条曲线控制的单柱塞扭矩波动为零,但是曲线1在进排液过渡区间出现扭矩突变,而曲线2则是平滑过渡。如图10(c)所示,将5个柱塞连接,柱塞间相位角为72°,用来仿真马达整机,整机最大扭矩为514 N·m,最小扭矩为476 N·m,扭矩波动率为7.39%,与常规五柱塞曲轴连杆马达的理论计算值7%基本一致。

表1 凸轮曲线幅角分配参数Table 1 Cam curve argument allocation parameters(°)

图10 单柱塞和整机扭矩波动图Fig.10 Torque fluctuation diagram of single plunger and complete machine

3 配流阀内部流场分析

阀芯运动速度、通流面积、进排液量都会随着曲轴转角的改变而变化,配流阀内部流场也比较复杂,需研究配流阀不同结构、不同阀芯开口下的流动特性与流场分布及其规律,优化配流阀结构参数。

3.1 配流阀建模及参数设置

仿真使用了湍流、两相流、空化模型,主相为水,第2 相为水蒸气。研究配流阀的3 个过程分别是进液过程(0 mm)、换向过程(0.5~2.5 mm)和排液过程(3 mm),边界条件如表2所示。其中边界参数通过上文AMESim 仿真模型选取,在配流阀的进排液过程中,流速是非线性函数,故选取最大流速进行仿真。

表2 边界条件参数Table 2 Boundary condition parameters

3.2 仿真结果优化分析

上文确定了阀芯通流孔直径,但通流孔位置对阀芯内部流场也产生影响,故设计两种阀芯结构,分别为通孔和豁槽。首先对比两种不同阀芯结构的压力及速度云图,由顶杆向上运动0.5 mm 的压力云图(见图11(b)和11(c))可知,二者压力并无明显差异,通孔结构最大压降为0.459 MPa,而豁槽结构最大压降为0.226 MPa,此工况下豁槽结构比通孔结构的最大流速低6.789 m/s;图11(f)和11(g)是顶杆向上运动2.5 mm 的速度云图,可知豁槽结构比通孔结构的最大流速低2.219 m/s,且从两种结构的速度云图中可以发现,通孔结构的速度分布更加紊乱。因此,在通流面积相同、压降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应选择速度较小且分布更加均匀的豁槽型阀芯结构。

图11 两种阀芯结构的压力及速度云图Fig.11 Pressure and velocity cloud map of two valve core structures

由于在顶杆运动至3 mm 处阀上阀腔关闭,此时柱塞排液,阀内部流场压力和流速较低,故仅研究阀常开状态下的压力云图,如图12(a)所示,常开状态下阀的最大压降为0.148 MPa,与图11(c)中压降基本一致,可知阀在配流过程中压降较小。而由图12(c)-12(f)的速度云图可知,在阀换向开启过程(0~3 mm)中,最大速度先增加后减小,并在开启高度1.5 mm处出现速度最大值38.2 m/s。由于此时为配流阀的换向中间点,阀的上下腔连通后导致的阀入口处的压降最大,故此时阀出口出现最大速度。而由于整个运动过程中阀芯内部流场的压降较小,所以并未出现汽蚀现象。

图12 豁槽阀芯结构的压力及速度云图Fig.12 Pressure and velocity cloud map of grooved valve core structure

4 配流阀实验研究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样机的研制,并进行实验验证,阀样机及试验台见图13。分别进行了转速为20、50、80 r/min,进口压力为5、8、10、16 MPa 的实验。由于单个柱塞并不能使曲轴转动,因此采用的是电机驱动配流凸轮旋转、控制阀杆实现配流的实验,所以实验中测量单个柱塞产生的扭矩波动并无意义,故在实验中对配流过程中的压力波动和泄漏量进行评估。

图13 阀样机及试验台Fig.13 Valve prototype and experimental device

图14为入口压力为8 MPa、不同转速下的配流阀入口和柱塞腔压力波动曲线,由图可知20、50、80 r/min下的压力波动分别为10.5%、10.2%、9.9%。3种工况下的压力波动存在小幅变化,但是相差值较小。这是因为配流阀的开启依靠机械式开启,而关闭依靠液压力,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阀芯的关闭性能不变,故随着转速降低,配流阀启闭性能足以满足低速性能。所以相较于转速和压力这两个影响因素而言,转速对于阀的启闭性能影响较小。

图14 不同转速下配流阀和柱塞腔的压力波动Fig.14 Pressure fluctuation of valve and plunger under different speeds

图15 分别为相同转速(80 r/min)、不同入口压力下的入口和柱塞腔压力波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5、8、10 MPa 下的压力波动率分别为9.6%、9.9%、13.7%。可知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加,阀入口处压力波动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随着入口压力的升高,阀芯换向过程中产生的液压力增大,对阀芯的冲击振荡更明显。从入口的压降也可以看出,随着入口压力的升高,在阀芯换向处产生的压降也增大。但10 MPa 后出现顶杆底部轴承断裂问题,这是由于顶杆受到的液压力较大,且在凸轮升程和回程处承受冲击。所以采取更换配流凸轮材质的方案来减小配流过程带来的冲击,从而提高配流机构的寿命。之前实验中配流阀采用的是金属凸轮(42CrMo),将其更换为PEEK 凸轮,使之前的硬对硬更换为硬对软,将冲击尽可能地缓冲。实验证明冲击确实减小了,实验压力也加载到16 MPa 的额定压力;柱塞腔压力波动也减小了,5、8、10、16 MPa 下的压力波动率分别为7.2%、7.6%、8.3%、12.5%。通过金属和PEEK 的凸轮比较可以发现,金属凸轮的阀入口压降明显高于PEEK 材质凸轮,这是因为冲击得到了缓冲,阀腔内压力得以更快建立。而前文仿真结果中21 MPa 的波动率为7.39%,与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由于阀芯加工、装配问题和信号采集中压力传感器的波动问题,会出现压力波动率的上升。观察图14 和图9(c)、9(d),阀入口和柱塞腔压力波动的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趋势一致,由此可知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可相互对比验证。

图15 不同压力下配流阀和柱塞腔的压力波动Fig.15 Pressure fluctuation of valve and plunger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s

最后进行了不同转速和压力下的配流阀配流密封性能实验,结果如图16所示。可以看出在最高转速和压力下配流阀的泄漏量最小,仅为2滴/min,容积效率极高。这是因为随着转速和压力的增加,阀杆处的密封圈随着高压和高速被压缩,密封性更好。上述流量分布和泄漏实验表明,在高水基介质下,这种配流机构可以满足马达在不同压力(5~16 MPa)和转速(20~80 r/min)下的配流需求,且容积效率较高。

图16 不同工况下阀的泄漏量Fig.16 Leakage of valve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5 结论

(1)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型的常开型锥滑阀,其具有锥阀的密封性和滑阀的稳定性;解释了其配流原理,并将其运用于高水基马达配流后,既能够代替原有马达双单向阀配流的功能,又可简化马达结构。

(2)使用AMESim 分析后,得出正弦加速度函数控制的位移函数的压力波动幅值和时间最小,结合压力和流量波动,确定阀芯结构最佳通流孔直径为0.6 mm。最后仿真得出马达整机的扭矩波动为7.39%,与理论结果基本一致。

(3)流场研究发现豁槽结构下,阀芯内部压降更小,速度分布更加均匀;在阀芯的不同开度下,阀芯内部速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在阀芯位移1.5 mm处出现最大值。

(4)实验结果表明,16 MPa 工况下的压力波动率为12.5%,配流阀配流性能良好,并未出现困液现象,且高压低速下配流机构的最小泄漏量仅为2滴/min,容积效率高,可用于马达配流。

猜你喜欢
配流通流排液
重载柱塞泵球面配流副承载特性研究*
300MW和600MW等级汽轮机通流改造经济性研究
汽轮机通流改造节能效果及经济性分析
微观织构配流副热-流-固耦合润滑特性
絮凝菌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响应面优化
基于博弈论的集装箱港口联盟模型构建与应用
民用飞机辅助动力装置舱排液装置设计方法研究
排液法测物体重力
排液采气技术在凝析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铁路编组站动态配流分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