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祖,潘珊珊
(1.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闽江学院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1989年,林其锬教授首次提出了“五缘文化”的概念,将中国社会主要人际关系划分为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5种。[1]“五缘文化”的理论问世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在此基础上凝练概括出“五缘六求”,其中的“五缘”为狭义的“五缘文化”,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5种关系,并以此作为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抓手。[2]
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五缘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并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五缘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寻中华民族文明之根,破解历史之谜,更在于它能立足当代,开拓中华民族的未来[4],对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五缘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郑勇、何子鹏[5]强调“五缘文化”的纽带作用和其所具有的亲和力、凝聚力、协同力、创新力、影响力;胡克森[6]关注“五缘文化”的价值理念及其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姚柳虹和蒋志勇[7]通过“五缘文化说”与西方营销理论的结合,提出中国营销管理模式。这些研究成果从微观的视角,对“五缘文化”的内涵与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运用量化的方法对“五缘文化”热点的宏观分析。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法与中心性分析法,以CNKI为数据源,对其中以“五缘文化”为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从中探求“五缘文化”的研究热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思考,期冀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般来说,国内的相关数据库中,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数量最多,收录年限的连贯性和期数也最完整。[8]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出版总库为数据源,以“五缘文化”为主题,将检索条件设为“自定义关键词”“不设时间年限”“不限学科”后得到有效期刊文献103篇。将所得的期刊文献以EXCEL文档形式导出后进行数据清洗,最终得到426个关键词,即以此作为后续分析研究的基础(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11日)。
1.共词分析法
共词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法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或者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如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频次进行分析,由此得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9]根据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进行深入的分层聚类分析,可以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与主题的结构变化。[10]换句话说,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越多,即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越高,“关系”也就越强。[11]
2.中心性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原则。中心性分析法是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一种,个人或组织在其所在的社会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权利,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是社会网络分析法最早探讨的内容之一。[12]在实际情况中比较常用的中心性分析法主要有3种: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其中,“点度中心性”主要是通过社会网络中其他行动者与某一行动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判断某一行动者在这一局域内的中心地位及重要程度。[13]借助这个方法,可以分析出诸多研究热点中何者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本研究以点度中心性作为可视化图中提取派系进行热点分析的依据。
将前述所提到的426个关键词进行两两统计,并制作关键词矩阵。将矩阵导入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并利用NETDRAW作可视化处理,得到可视化图谱。为了便于开展热点分析,本研究通过权威控制的方式,将关键词共词频次提高为2次进行筛选。最终,根据点度中心性理论,利用网络中与该点有直接联系的点的数目来衡量,发现“五缘文化”相关关键词词组的社会网络关系大致分为3个网络区块,再将3个网络区块中各个点的数值分别相加,得到“五缘文化”与营销管理研究的共词频次为26,“五缘文化”与海外华侨华人研究的共词频次为17,“五缘文化”与软实力研究的共词频次为9。根据共词频次数值总额排序,由此形成以“营销管理”“海外华侨华人”“软实力”3个热点为中心的派系图谱(图1),并将其分别命名为派系1、派系2、派系3。
图1 关键词共词频次派系图谱
1.运用“五缘文化”解析中国特色营销管理模式
学界对中国营销模式的研究一般分为“引进派”和“结合派”,前者主张应该照搬先进的西式现代化营销管理模式;后者主张在引进西方先进现代化营销管理模式的同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14]二者虽然存在差异,但却共同认为西方的营销管理模式以“理”为依归,而华夏文化尤其是“五缘文化”则以“情”为基础,以“理”为方法。[15]由此衍生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当“情”与“理”产生冲突和碰撞时,该如何取舍才能做到既合情又合理呢?据此,便有学者提出中国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需要吸收、借鉴和融合西方现代营销理论,构建一个“情、理、法”相统一的三维立体营销管理模式。[16]也有学者认为,要强化国际营销管理理论与中国市场的对接,可以运用“五缘文化”构建一个社会网络和营销网络相结合、以法规系统为保证的中国营销管理模式。[17]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出现了由传统地缘血缘相结合的家族关系、经营管理、人际交往向现代科学组织管理转化的新型情理结合管理模式。[18]因此,聚焦“五缘文化”来解析中国特色营销管理模式成为最重要的研究热点。
2.以“五缘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凭着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传统的中华文化联结在一起,形成稳固而庞大的全球华人网络。而这正是得益于“五缘文化”的心理同构关系——这是一种极为强大的文化聚合力,具有凝结华人群体的作用。[19]张宏[20]认为,“五缘文化”的“五缘”性社会网络对世界华商运营、亚太经济发展与合作有积极作用;海外华资促进中国大陆经济崛起,为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童家洲[21]指出,“五缘文化”为编织华商商业网络、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工商界和华人经济步入国际创造了条件;孟维佳、王晶红[22]认为,“五缘文化”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其冲破政治界限、意识形态、国家障碍,实现了华人经济的相互沟通和接轨,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而在众多华人中,出生于福建福清的林绍良作为东南亚最成功的华商之一,在“五缘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勤俭奋发价值观,塑造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中华美德,成为重要的研究个案。可以说,五缘文化在海外华人群体中的传播和传承,促进了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使华人社团逐步建立起了以“业缘”为联系的世界华商组织。因此,关注如何以“五缘文化”作为切入点,开展世界华商和海外华人研究,成为次重要的研究热点。
3.通过“五缘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五缘文化”是中华伦理文化的社会存在,与中国文化共生共长,和中华文化具有一体性。[23]“五缘文化”的世界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此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五缘文化”还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施炎平从马克思论“人的本质”思想出发,指出运用五缘网络纽带与不同民族文明体之间进行交往沟通,能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结善缘,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24]这与林其锬提出的要在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善用“五缘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沟通人心、凝聚团结各国人民的形式的观点不谋而合。[25]也有学者结合新形势提出“闽台五缘文化软实力”这一命题,即要以“五缘文化”为纽带,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凝聚力、协同力、创新力和影响力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的最终统一的奋斗目标。[2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缘文化”俨然已经显示出超越时间和空间、国家和民族的磅礴生命力。
“五缘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已发展为一套立足现实、面向海外的完整理论。[27]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不乏“五缘文化”的作用。利用“五缘”构建起的以亲属、乡族、宗族等相联系的经济营销网络,蕴含着儒家独特的“情理”思维,“天人合一”思想、互利共赢的“协和”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家观念,成为世界华商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受“五缘文化”理念的影响,中国特色营销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情理”之外融合了西方以“理”为中心的“法治”思维,因此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独特的感召力、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据此,应该着眼“亲缘”纽带,把握“五缘文化”对营销管理模式的影响,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当下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出思路与对策。
以“五缘文化”为纽带的华侨华人网络遍及全球,而此前学者的研究过多关注于东南亚一代的华人网络,才在林绍良身上形成了较集中的研究点,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把“五缘文化”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围绕“物缘”“业缘”纽带,关注“一带一路”华商峰会、“一带一路”经济圈产业圈发展建设、“一带一路”经贸科技交流活动、华人社会服务组织网络等,聚焦海外华侨华人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贡献力量,如何促进经济区域合作、构筑海外商业团体、组织商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民间交往等现实问题,发掘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以此来支撑“五缘文化”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相关研究。
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自古以来就同根同源、血脉相承,与福建更是隔海相望、一水相连,两岸“亲缘”“地缘”横亘千年,割舍不断。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应该聚焦两岸关系的发展,充分剖析两岸“亲缘”“地缘”联系,着眼两岸寻根问祖、家谱修缮活动来展开具体的研究;同时还要把握“业缘”“神缘”纽带,关注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民间风俗信仰等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将“五缘文化”研究真正落实到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上,充分利用“五缘文化”的凝聚力,拓展两岸发展新思路,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党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双循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28]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门类,具有精神生产和商品生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重属性[29]。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有助于深化文化自信,更能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在有效满足国人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同时,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五缘文化”中关于“神缘”的部分本身就和文化产业有着极强的“亲和性”,只要通过适当的创意将其内含的民俗信仰元素激活,便能创造出可观的产值。每年3月下旬,我国台湾地区的妈祖绕境活动带动的文化消费行为就是最好的例子。[30]可以利用儒释道文化的传播,开展祂们分灵的“寻根”之旅,一方面,可以借民俗文化活动发展旅游观光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内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神缘”的纽带强化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联动,构建共同的集体记忆,凝聚民族向心力,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