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
《红星照耀中国》为八年级上册的必读书目,但大部分初中学生之前尚未接触过纪实作品。因此,在此类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推动学生阅读作品、思考问题并形成相对深入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做出了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过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1]从中可以看出,阅读方式的多元化、阅读活动的丰富性、阅读结果的有效性是关注的重点。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意见,结合教学实际和《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特点,本文将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思辨性表达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重策略。
以问题导向推动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是该书阅读教学的第一重策略。
学生在历史课、思政课上虽然已经对书中内容有所了解,但更多的是宏观了解。而该书以独特的视角,为学生提供了在历史书上难以了解的鲜活事例。其对领袖人物的深度探寻,对历史细节的充分还原,都是在学生的阅读经验之外的内容。因此,问题导向的起点,源于读者对那时期的历史与社会的疑问与探寻。
在组织学生阅读之后,教师进行了关于该书内容的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学生对该书内容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丰富多元,详见表1。
表1 学生阅读产生的问题举例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该书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鲜活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更多的疑问与思考。
埃德加·斯诺创作该书其实也是源于他的种种疑问。这些疑问在该书的开篇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该书的开篇就是“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高度重视作者提出的问题。这是理解和把握全书内容的关键。
作者在文中说:“事实上,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2]
这只是作者众多疑问中的一个,还有更多的疑问在该书的第一节中集中体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作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如表2 所示),明确后续阅读的方向。
表2 作者问题归类整理
在后续的内容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人物的描写,与根据地领导人的对话,逐渐将自己的思考展现出来。因此,阅读者仍需在具体的描写中深入思考并形成理解。这种理解对于掌握作品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真实而细致地再现了红色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领袖人物、普通民众与战斗经历、生活场景、社会发展趋势等。这体现了纪实文学的特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推进学生深度思考。
该书既包含了对革命领袖及普通士兵的描写,又包含了对社会制度、军事斗争、社会发展趋势等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度阅读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突破对人物经历的过度关注,而逐渐深入该书的核心内容,从而理解作者在一系列细致观察下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特点设置如下多学科跨主题任务,如表3 所示。
表3 多学科跨主题学习任务表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对革命领袖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这些客观、真实、生动的记述,丰富了历史书上相对简略的介绍。该书重点描述的人物有贺龙、毛泽东、林彪、彭德怀、徐特立、朱德、李德、红小鬼;重点描述的事件有第五次反围剿、长征、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西安事变。这些人物及事件既有自身的独特性,又有内在的相似性。基于此,教师可设置相关任务,推动学生自主开展探究。
在关于人物描写的任务设置中,教师可根据表4 所列的基本要素,组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自主探究和表达。
表4 自主探究性任务
作品描写的领袖人物和具体事件虽然各有特质,但也有内在联系,学生可以由此及彼,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掌握人物的特质及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思辨性表达是深度阅读与个性化思考的结果。余党绪老师指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即对学生阅读理解中的关键问题、疑难问题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指导……所谓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即议题研讨中对文本核心的理解具有枢纽性意义的问题,或者阅读理解中有碍于文本理解的共性问题。”[3]其可谓非常精准地指出了整本书阅读中的关键点。对于学生来说,以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撬动对整本书的阅读与思考,从而能够始终把握整本书的主线和关键点,是十分必要的,更是思辨性表达的关键所在。
关于该书,具有枢纽性意义的问题是:作者根据什么预言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最终将会胜利?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但它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4]学生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微观上,对具体的人和事情进行分析。如书中对红小鬼勤务兵如此描写和评论:“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5]对作者笔下的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分析,对理解作者最后形成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宏观的角度,则可以从对领袖人物的访谈、对重大事件的描述上展开思考。如书中对毛泽东的访谈占据了大量篇幅,访谈内容不仅有个人的经历复述,也有对中国现状和未来的分析,是作者形成判断的重要依据。
具体教学实施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不同维度形成相应的思考,如社会制度的因素、群众的因素、国际形势的因素、对手的因素等,以阅读反思促成思维的提升和认识的跨越。
总的来说,将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思辨性表达作为《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教学的三重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深入阅读和广泛思考,自主探究相关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整本书的阅读感受,促进深度思考与思辨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