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平,邢立红,卓利勇,张宇,王佳宁,刘珊,陈新星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北 保定 071000)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是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最常见的亚型,约占60%[1]。约90%为普通腺癌,根据WHO病理分级可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以中至高分化腺癌多见[2]。IMCC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血清标志物,早期诊断困难,恶性度高,预后差,易复发和转移。肿瘤分化不良与患者较短的总生存期相关[1]。有研究显示,对早期边界清楚、高分化的ICC患者,有效的手术切除可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3]。因此早期明确病理分级,对临床治疗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已普遍应用于肝脏疾病。应用钆贝葡胺注射液对比剂,约96%IMCC病灶于肝胆期表现为靶征,极少数表现为低信号[4],部分靶征信号不均匀,称为分层靶征[5]。有研究显示,预测IMCC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淋巴结转移、MRI动态增强方式及表观弥散系数平均值,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效能[6]。MRI增强肝胆期信号特征与病理分级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团队前期研究探索IMCC病例分化程度与MRI信号的关系,将IMCC病灶分为中高分化和低分化,肝胆期信号分为靶征和非靶征[7],本次研究将IMCC病理分级和肝胆期信号进一步细化,深入探讨IMCC病理分级与肝胆期信号的关系,以期为术前临床诊断和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IMCC患者。纳入标准:(1)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ICC,且病理分级明确;(2)取得病理前行肝脏MRI平扫加增强扫描;(3)取得病理前未经任何治疗。排除标准:(1)病理类型为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2)图像质量不佳,不能用于分析。
4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3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98±11.02)岁。
MRI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MR 750 3.0 T 超导型MR扫描设备、德国Siemens Amira 1.5 T超导型MR扫描设备、飞利浦Achieva 1.5 T超导型MR扫描设备,采用腹部相控阵线圈。对比剂采用钆贝葡胺注射液,肘静脉团注,剂量0.1 mmol/kg,注射流率2.0 mL/s。延迟90~120 min,行肝胆期扫描。
影像图像经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资格的影像医师在不知晓病理的情况下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一致。具体描述特征如下。(1)病灶大小分为长径<3 cm、长径3~6 cm、长径>6 cm。(2)肝胆期信号特征分为:①靶征,即外周低信号、中心高信号;②多层靶征,即外周低信号、中间层高信号、最中心低信号;③低信号;④等信号;⑤高信号。(3)肝胆期病灶外周低信号环分为:①存在,环完整;②存在,环不完整;③不存在。
病理学分析:所有患者术后标本送病理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于分化较差、染色难以判定组织学类型的病例,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明确诊断。病理分级含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统计学描述为均数±标准差。分类资料的统计学描述为频数,并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9例IMCC确诊患者按照病理分级分为3类,高分化5例,中分化26例,低分化18例。见表1。
表1 患者基本资料
肝胆期出现靶征者21例,分层靶征20例,低信号8例,未见等信号及高信号病灶。高分化:靶征1例,分层靶征2例,低信号2例(图1)。中分化:靶征14例(图2),分层靶征7例,低信号者5例。低分化:靶征6例,分层靶征11例(图3),低信号1例(图4)。肝胆期信号特征在不同病理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77,P=0.305)(表2)。
图1 肝胆期呈低信号的高分化IMCC(苏木精-伊红染色×200)
图2 肝胆期外周低信号环完整的中分化IMCC(苏木精-伊红染色×200)
图3 肝胆期呈多层靶征且外周低信号环不完整的低分化IMCC(苏木精-伊红染色×200)
图4 肝胆期呈低信号的低分化IMCC(苏木精-伊红染色×200)
表2 肝胆期信号特征和病理分级的关系 例
肝胆期病灶外周低信号环存在41例,其中低信号环完整20例,不完整21例。高分化:外周低信号环存在3例,环均不完整。中分化:外周低信号环存在21例,环完整14例(图2),环不完整7例(图5)。低分化:外周低信号环存在17例,环完整6例,环不完整11例(图3)。肝胆期外周低信号环是否存在在不同病理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0,P=0.154)(表3),外周低信号环是否完整在不同病理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8,P=0.037)(表4),即外周低信号不完整多见于低分化IMCC患者。
图5 肝胆期外周低信号环不完整的中分化IMCC(苏木精-伊红染色×200)
表3 肝胆期外周低信号环是否存在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例
表4 肝胆期外周低信号环是否完整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例
病灶长径<3 cm者11例,3~6 cm者18例,>6 cm者20例(表1),病灶大小在3种肝胆期信号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37,P=0.001)(表5),即病灶越大,肝胆期更多表现为分层靶征(图3);而病灶大小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χ2=3.840,P=0.147)(表6)。
表5 病灶大小和肝胆期有无靶征的分布 例
表6 病灶大小和病理分级的分布 例
本研究中IMCC肝胆期靶征出现率为42.87%,分层靶征出现率为40.81%。靶征的病理基础为病变中心富含纤维组织,肝胆期对比剂蓄积呈高信号,而外周肿瘤细胞丰富,不摄取对比剂呈相对低信号[4-5,8]。理论上IMCC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细胞生长越快,中心更易囊变及坏死[9],本研究推测分化程度越低,肝胆期更易呈分层靶征,其最中心低信号为囊变坏死区。但研究结果并未发现肝胆期信号特征与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后续研究将继续增加样本量。本研究显示,肝胆期IMCC病灶外周低信号环是否完整与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外周低信号环不完整多见于低分化IMCC。分析可能的原因:(1)IMCC分化程度越低,病灶外周肿瘤细胞越丰富,肿瘤细胞生长速度不一致,可能出现局部肿瘤细胞分布过少过薄[10],低信号显示不明显,视觉上形成低信号环不连续;(2)IMCC病灶越大,形态越不规则[11],局部低信号环可能显示不清;(3)IMCC分化程度越低,边缘发现微血管浸润的概率越大[12],与正常肝实质的界限相对不清楚,致使局部低信号环显示不清。
本研究还显示,IMCC病灶大小与肝胆期信号具有相关性,病灶越大,肝胆期更多表现为分层靶征。分析原因可能为病灶体积越大,中心部分供血越差,易出现坏死[6],坏死成分不摄取对比剂,也不出现对比剂蓄积,从而表现为分层靶征。本研究尚未发现病灶大小与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推测与病例数量较少有关,后续会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将肝胆期信号特征和IMCC病理分级均进行细分类,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鲜有类似报道。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病例数量较少,可能会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其次,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在病例筛选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肝胆期外周低信号环是否完整与IMCC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低信号环不完整多见于低分化IMCC。病灶大小与肝胆期信号特征具有相关性,病灶越大,肝胆期更多表现为分层靶征。本研究有助于术前预测病变的病理分级,为临床治疗和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