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发挥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在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就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因此,思政课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联系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的同时,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是最接近社会现实、最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讲好国家统编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地方特色文化具有文化的地缘亲和力与吸引力等优势,有效挖掘运用地方优秀文化,既可以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和针对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实现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的目的。
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把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途径[3]。地方文化凝聚着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是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素材,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认识视野,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为例,其历史源远流长,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将淮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可以优化丰富教学内容,赋予思政课地方特色,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
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政课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指导性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真懂到真信、真用,不断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地方文化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与学生心理上的天然亲近感,便于学校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4]”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兼具地方性与特色性,蕴含着该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和精神观念,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借助地方特色文化思政教育元素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实现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作用,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学校所在地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的了解,使其逐步喜爱乡土文化,提升其本土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从而推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一些地方忽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早在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但一些地方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对本地特色优秀文化资源缺乏保护与建设,直接影响了地方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其次,高校对地方文化的教育影响力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领导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轻学生思想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轻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公共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安排思政课教师到地方文化资源基地考察、学习、交流,从而影响了地方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地方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鲜活资料,与学生有着地理与心理上的亲近感,易于被学生接受。但很多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旧分散存在,学校与地方政府对地方文化的特色精神和历史遗迹都缺乏挖掘与整理,使地方文化很难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在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了地方历史遗址,但因为教师对地方文化没有系统地进行了解和研究,教学方法单一,没有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其对地方文化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念“讲不清”“道不明”,导致学生只能把参观考察当作游玩看待,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虽然也在利用地方文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但没有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动,没有学校与相关单位的有效沟通,造成大部分学校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存在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主要以校内思政课教师为主;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基地,实践场所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没有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参与讲解与管理,实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管理比较混乱,达不到实践效果。因此,要真正有效推进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校地合作,形成最大的实践教学合力。
淮安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家枚乘、抗金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文学家吴承恩都诞生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李一氓等曾在淮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战斗过,在这里还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周恩来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十分丰富。淮安也曾是南船北马交会之地,是明清时期的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明清全国税收第一关(淮安榷关),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近年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淮安地方文化资源,既赋予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地方特色,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地域自豪感。
3.1.1 挖掘整理地方文化
学校利用地方文化的地缘亲和力与思政育人功能,依托省社科联淮安地方文化调研点,邀请地方文化专家,共研深研地方文化资源,将淮安特色文化资源分为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淮安运河遗产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以漂母饭信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3.1.2 提炼地方文化思政元素
依据国家统编教材和思政课教学目标,从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中凝练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严于律己、艰苦奋斗、敢于牺牲、勇于担当、仁爱精神、知恩图报、尊重自然、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
3.1.3 确定实践主题,设计实践项目
依据高职学生关注点与理论教学重难点,结合淮安地方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确定“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锤炼道德品质、坚持改革创新”四大实践主题。围绕四大主题系统设计10 个项目,学生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实践项目完成。
3.1.4 建立地方实践教学基地
基于实践主题和实践项目的需求,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体现周恩来精神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体现红色文化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等;体现淮安运河文化的淮安运河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清江大闸等运河文化遗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漂母祠、韩信故里、东方母爱公园等。此外,还有淮安市党史陈列馆、吴承恩故居、洪泽湖大堤等多个备选实践教学基地。淮安文化资源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又提供了实践教学载体,增强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活力。
针对实践教学过程易于形式化、表面化,教学方法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创建了“三阶六步”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将“知、悟、行”融为一体、“学看思辩做传”相贯通,发挥专兼职教师协同教学优势,采取集中与分散、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使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受到熏陶和教育。
3.2.1 “知”(学、看)是前提
学:学生通过线下导学、线上自学,围绕实践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实践项目和实践基地,制定实践方案,教师分类指导。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实践基地参观调研,或借助直播、VR 等手段开展云上游学。
3.2.2 “悟”(思、辩)是提升
思:结合学和看,每个学生完成1 份心得、报告等。辩:通过课堂和网络分享观点、研讨辩论,教师点评,学生优化。
3.2.3 “行”(做、传)是目的
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各类校内外实践活动。传:学生将所知所悟转化为自觉行动,主动开展理论宣讲或感恩社会志愿活动。
学校与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合作,统筹校内外地方文化资源,搭建校地共建的实践教学平台,组建一支政治素质硬、专业能力强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实践教学提供基地和师资保障。依托淮安地方文化调研点,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各类教科研课题研究,为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探索。
3.3.1 组织机构协同
校外,学校充分发挥与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契机,与周恩来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等13 家机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加强与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多个部门协同联动推进实践教学。设立实践教学指导中心,配备实践教学和管理专职人员,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实施和经费保障制度。
3.3.2 师资队伍协同
除了校内专任思政课教师外,通过“请进来”,选聘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地方党政干部、文化学者、革命亲历者、道德榜样和业界楷模等校外人员和校内兼课教师走进思政实践教学课堂。
3.3.3 教学科研协同
联合地方文化专家共同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助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3.3.4 育人环境协同
校内打造“周恩来邓颖超伉俪情深”海棠苑、淮安地方文化墙等3 个实践基地,校外共建13 个实践基地,搭建周恩来虚拟纪念馆等3 个网络平台,营造“校内+校外+网络”浸润式育人环境。
总之,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赋予了学校思想政治课以地方特色,使其变得更生动直观,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而且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育人魅力,使其变得更有温度,更具感染力,有力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