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骏 纪 艳 王万荣
目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3]。此外,“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同时近几年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遇到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国家社会对高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2015年3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提高至0.83人以上的目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为0.64人,远低于0.83人的目标,我国公卫人才仍存在很大的空缺。从事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中,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所占比例不高(1/3左右)[4],很多地方的公卫人员由年迈的乡村医生、护理专业人员甚至是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充任。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以及有效实施、深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各项工作的广泛开展,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更强劲,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应急处置与管理能力表现出明显不足[5],深刻反映出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需要严重脱节。因此,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高水平复合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打破传统单一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2.1 校企合作,改革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应以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和健康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公共卫生类人才为落脚点,整合校企合作相关资源,结合专业特点,优化公共卫生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校内外实训等方面,要与行业加强合作,加强课证融合,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和“健康管理师”以及“注册营养师”等具体服务与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紧跟新职业,谋求新发展,将“消毒员”“防疫员”岗位标准及时纳入人才培养,本着“将来干什么,现在学什么”的原则,全程实行做中学,学中做,优化与创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校内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任务一致的公共卫生类人才培养模式。
2.2 优势互补,建设“双师型”的实践教师队伍 目前,产教“融而不合”、“融而不深”、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校热企冷”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校企合作流于表面且不长久[6-7]。鉴于此状,我校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业务能力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双师结构”队伍,逐步扩大公卫医师兼职教师数量,让行业专家、公卫医师、抗疫英模等走进课堂,从国家政策、预防保健具体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以及防保医生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介绍。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将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成为预防医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公共卫生案例开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2.3 开发资源,完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公共卫生类人才发展需求,学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公共卫生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学校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如:开发与行业相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深度挖掘公共卫生教材及思政素材,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已建设有省级教学资源库,开发《预防医学》国家规划教材2本、《医药数理统计》省级规划教材2本、公开出版教材3本,在职人员培训教材《公共卫生案例分析》1本,共同开发核心课程10门,参与重点科研项目6项。研发教学适用的虚拟仿真软件,解决医学教育中的高危型、高困难等问题,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课程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开发了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多个场景的虚拟仿真课程资源,通过情景式体验式教学,使课程更加贴合岗位需求及真实处置环境。该资源也用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专业国家级培训等项目和公卫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实现产教融合。
2.4 平台支撑,构建素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逐步形成了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网络平台,同时完善公共卫生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实训课程教材和综合案例等,加大实验实训课程与实验实训课时比例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初步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建设校内实训中心1个、校外实习基地18个、安徽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项目1个。2021年举办了安徽省职业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创新项目》国家级师资培训班1期。校企合作开发教学平台,可实现数据联通共享,贴合岗位任务与学生学习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3.1 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分析 在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对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达成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量化客观测试。将本届2020级学生毕业综合测试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的上届(2018级)预防专业学生成绩对比,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均分差值为12.17分,P<0.05,差分95%可信区间(9.12-15.21),表明本教学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对公共卫生处理单项技能进行考核,考核通过率达100%。多名学生参加实习单位举办的公卫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3.2 能力目标达成分析 利用自编问卷调查供实习单位对2020级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综合满意度评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7.5%。对2018级发放问卷101份,回收问卷101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98.0%。对围绕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所需的临床技能、个人防护、流调能力、卫生处理、服务基层、团队协作六维度公卫核心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采用李克特5级评价法,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3分,不太满意2分,不满意1分。用Cronbach's α系数法检验问卷信度,用KMO值检测问卷效度,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1,KMO值为0.815,问卷信效度良好。数据经统计描述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实习单位对2020级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综合满意度整体评分为(4.13±0.52)分,达到比较满意水平。在所调查的6个维度中,流调能力、服务基层、团队协作评分与2018级学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习单位对2020级与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表1 实习单位对2020级与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项目2020级实习生2018级实习生tP临床技能3.94±0.813.89±0.901.3270.882个人防护4.10±0.634.04±0.770.9420.779流调能力4.10±0.583.69+0.612.9060.041卫生处理3.85±0.643.72±0.791.9670.334服务基层4.41±0.523.59±0.583.7050.011团队协作4.35±0.663.55±0.663.0790.018
4.1 校企合作,使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不断创新 经过长期对行业调研与多年实践,我校执笔撰写国家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岗位任务和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考核,开设预防医学实用技术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在临床基本技能、个体防护、现场采样与检测、卫生处理四部分的技能;为培养公卫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增设预防医学前沿等讲座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4.2 行业专家指导,示范引领,有利于提升实习效果 近些年,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江苏省和安徽省多家医院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得到了实习实训合作单位的高度肯定。多名学生在行业老师和校内教学的指导下,获得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2项。同时,实习生还参与社区多项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和教科研项目:健康素养上门调查、学校体检、娱乐场所和工地艾滋病等性病防治宣传、家庭医生签约、531老年人肺炎、糖尿病俱乐部、三减三健、骨质疏松筛查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进而提升学习及科研能力。
4.3 对口培养,校企合作,可有效助推学生就业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对口培养,有利于根据企业需要,对口培养人才,并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如苏州市吴中市卫健委及相城区多家医院与我校签订长期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目前,已有多名学生借助实习的机会顺利留在实习单位就业。
综上所述,为提高医学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一条有效途径。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校企合作,切实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针对学生实际,发掘自身优势,创新理念,不断探索,有针对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让校企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