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张强 ,陶皖
(1.安徽工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3.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新冠疫情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战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新冠疫苗的问世与普及更是进一步阻断了疫情的扩散路径,但是仍然存在“外输入”和“内反弹”的风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自2020年4月29日开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出行,但仍需要保持“思想上不放松,防控上不停止”的状态。通常情况下,疫情的发现滞后于疫情的发生,高校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速度快,一旦存在安全隐患,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学校的运转及社会正常秩序。新时代大学生崇尚自由,偏好聚集性娱乐活动,在接种新冠疫苗、国内低风险城市占据多数的情况下,易出现思想上的懈怠,进而产生离校不请假、返校不报备的现象。近几年,部分高校出现了与疫情相关的舆情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存在于高校内部的思想松懈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守安全底线,是所有高校应尽之责、应有之义。
疫情的发生让高校所处的“势”发生了极大改变,网络开始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1]。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逐渐向思政工作者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受疫情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着转型,这对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新方法、新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学习与创新成为关键。其次,疫情的不可控性提高了学生出行的制约性,在社交需求、娱乐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情况下,容易滋生出负面情绪,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特殊学生群体。同时,疫情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降低[2]、毕业班学生就业难度提升[3]等问题也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再次,疫情常态化管理之下,学生信息的精准摸排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容易导致思政工作者产生倦怠心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最后,疫情的发生毫无规律可循,从以往的经历来看,几乎每次疫情的反弹都会导致多地传播,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思政工作者的思想压力。
高校管理难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日常出行与节假日返乡探亲。首先,学生拥有正常的就医、购物、娱乐需求,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但普遍存在防范意识弱、防护措施做不到位的情况。学生日常出行体量较大,管理者需耗费较多精力,若严格管理,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间的“度”难以把握。其次,高校生源遍布全国各地,节假日期间的人员流动量增大,学生在返乡途中所接触的人员信息难以及时把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障师生安全,高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约束,但难免引发利益冲突,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二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高校网络舆情风险主要具有意识形态化、焦点扩大化、传播裂变化、行为圈层化等显著特点[4]。因为立场不同,疫情常态化管理下所涉及的各方利益点存在差异,学生自主意识强烈,热衷在网上发表观点与言论,很容易成为舆情的制造者与助燃剂,高校舆情管控难度增加。
作为向党和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一直以来,与高校、大学生相关的事件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具有极高的热度和可讨论性,尤其是负面新闻。自疫情发生以来,网络上的信息愈加纷繁复杂,腐蚀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更是频频出现,青年大学生年龄尚浅,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之下,部分学生会感觉自我利益受到侵害、日常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更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错误引导,并在群体间形成连锁反应,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受到挑战。
高等教育事业属于公共事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社会外部性,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各方利益密切相关,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广泛参与[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性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家进步,它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延伸,它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校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共同努力。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管理理论。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初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指的是和组织生存密切相关的团体,没有这些团体的支持,组织也就无法生存。该理论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近些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将其应用于大学生创业就业、高校舆情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受疫情的影响,以高校为中心点的利益相关者群体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使得政府、高校、社会、家长被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和家长共同参与、社会公众监督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体。根据与高校间的关系及作用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相关者群体可被分为权威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紧密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4种类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相关者图谱
2.2.1 权威利益相关者
权威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政府是高校的资源提供方,作用机制包括政策法规、经费拨款、质量监控3个方面[6],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疫情常态化管理提供方向、保障和监督,是具备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存在。国家层面所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是地方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细化落实的基础,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2.2.2 核心利益相关者
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高校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两个群体。高校是大学生开展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的管理规定主要用来规范其行为,以保障高校的和谐稳定。辅导员是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主要职责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完成。受疫情影响,高校管理规定的制定与执行将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2.2.3 紧密利益相关者
紧密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企业与家长两个群体。从供给角度来看,高校作为供给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进而推动市场的发展;从需求角度来看,企业作为需求方,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反过来促进高校的发展。近些年来,为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全面人才,高校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二者利益紧密相关。作为家长,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他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家长是否能够理解、认同、支持高校的管理规定,将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不难看出,企业的参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积极意义,而家长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需要进行相应引导。
2.2.4 边缘利益相关者
边缘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社会公众。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情况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因高校的特殊性,不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事件,都能轻易引发大众的讨论,而且容易产生不理智与情绪化现象,大学生更是容易成为舆论的助燃剂。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社会公众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他们对高校的总体评价会对高校形象的树立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依据各利益相关者间关系,以及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构建利益相关者群体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相关者群体模型
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机制,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注重约束与引导并举,紧抓关键群体与特殊学生,校企合作与家校联通双管齐下,做好舆情监管与处理。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普适性政策对相关行为进行明确约束,从源头着手,引导学生主动遵守疫情常态化管理规定,建立规矩意识。政策制度是后疫情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保障,是高校维持稳定与和谐的关键一步,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对抗心理和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时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及英雄群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教材,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以“大思政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3.2.1 学校层面
一方面,高校应及时将国家层面、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所出台的各种管理规定传达到学生,并做好解释工作,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避免因信息传达不到位导致学生产生不安情绪,同时,各部门间要加强信息共享力度,避免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因疫情的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压力增加,职责范围扩大,负面情绪滋生,为了保证队伍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切实做好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避免倦怠心理的产生。
3.2.2 辅导员层面
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常年活跃在学生工作一线,有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绝对优势,他们是高校管理规定贯彻落实的重要执行者。在高校中,辅导员队伍与学生的配比通常在1∶200左右,在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仅仅依赖自身力量去掌握每个学生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一定要抓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两个“关键群体”,建立“寝室长—班长—辅导员”汇报制度和“学院党(团)委—团支书—寝室长”管理制度,提高信息传达效率,动态掌握学生信息,尤其是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这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保持意识形态地位稳定的重要一步。
3.2.3 学生层面
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是连接辅导员与普通学生的重要桥梁,具备管理者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他们是先进的群体,在朋辈间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作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普通学生学习的榜样,更应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自身职责,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先锋模范与示范引领作用,做好朋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3.1 企业层面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后疫情时代,国家更是将“稳就业”置于“六稳”工作之首。首先,就业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冠疫情使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影响到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方向,使得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进而导致“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现象并存[7]。其次,受疫情影响,企业进校招聘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限制,线上招聘效果相对较弱,高校就业工作推进受到影响。为了缓解就业困境,高校与企业要进一步开展合作,搭建实习培训基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可以采用定点定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培养,以弥补后疫情时代新就业结构的不足之处。
3.3.2 家长层面
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家长参与着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于学生的了解要比辅导员更加全面深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学生长时间的寄宿生活、彼此间的时代差距和年龄鸿沟,让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开始变少,亲子关系面临挑战。对此,辅导员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起沟通渠道,及时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在校情况、高校相关的政策与规定,积极引导、消除顾虑、争取信任,共铸强劲育人合力。
社会公众作用的发挥重点在于高校的引导。从网络信息来看,社会公众对疫情的关注度很高,尤其是与高校相关的舆情。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已渗透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元信息的交互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一定影响,进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高校在制定管理规定的过程中要注重必要信息的公开与解释,争取社会公众的认同与理解,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与处理机制,利用好新技术工具,对网络中的相关言论进行把控。
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乎高校的稳定,更关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千万家庭的希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始终遵循“三个规律”、坚持“三因”理念,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更好地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只是高校一方的职责,更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转变传统思路,探索教育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