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玉,洪文霞,黄洽然,张阳阳
(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5)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随后生态建筑理念不断发展最终衍生出绿色建筑这一建筑形式。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是自从2006年我国颁布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后,经过多年发展完善,已经基本形成了政策配套、标准完善的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
绿色建筑的发展影响因素有很多,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尹正等[2]通过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识别出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ISM模型绘制出层次结构图,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的直接、间接和根本性影响因素,基于分析结果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吴玲玲等[3]以2017年全国各地的绿色建筑面积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生产C-D函数,采用岭回归方法得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胡文发等[4]根据2009—2017年中国建筑发展数据,提出BP-WINGS模型,避免了主观赋权的影响,提炼出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后续分析提供支持。Wang等[5]引入绿色金融支撑因子,建立多层绿色建筑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RBF-WINGS模型,客观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Assylbekov等[6]利用PETLE方法确定了哈萨克斯坦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Huang等[7]从生命周期和利益相关者两个视角确定了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社交网络分析确定了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促进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识别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出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通过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将影响因素分为4个因素集,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应对策。
通过在CNKI、Web of Science里检索“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绿色建筑发展驱动因素”等词语,搜索到20多篇有关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的期刊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统计年鉴、专家咨询等,筛除掉其中影响较小的因素,并将语义重复归为一类,最终得到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如表 1所示。
ISM以定性分析为主。该模型将分析的系统分解成各个要素,分析元素之间是否有二元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得出邻接矩阵,再通过布尔运算,判断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最大通路,构建可达矩阵。然后进行区域划分、层级划分,根据划分结果绘制层次拓扑图。通过层次拓扑图可直观有效地看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层次结构。
2.1.1 系统要素的集合
系统要素的集合表达为S={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
2.1.2 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A=(aij)n×n,
A=
2.1.3 可达矩阵
在A的基础上加单位矩阵,对(A+E)进行若干次布尔运算,直到运算结果不变,即
(A+E)n-1≠(A+E)n=(A+E)n+1,n<14。
M=(mij)n×n,
M=(A+E)4=
2.1.4 区域划分与层级划分
设可达集为R(Si),先行集为U(Si),可达集和先行集的交集为共同集,记作C(Si),起始集为B(S)={Si|Si∈S,C(Si)=U(Si),i=1,2,…,14}。以可达矩阵为基础,确定系统要素起始集B(S),根据起始集要素的可达集进行区域划分;根据C(Si)=R(Si)这一条件,找出整个系统要素集合的最高级要素为最高层级,把这些最高层级要素去掉,再找出集合剩余要素里的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直到确定出最低一级要素集合。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本文只列举第一层级区域划分表,详见表2。
表2 第一层级划分表
表2(续)
2.1.5 影响因素的ISM
根据层级划分结果,分层级将系统各要素排列好,最后得到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的ISM,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的ISM
基于ISM构建过程中的可达矩阵,利用MICMAC进一步分析系统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根据驱动力、依赖性大小将各要素划分为4个因素集:自治因素集、依赖因素集、关联因素集、独立因素集。
2.2.1 影响因素驱动力-依赖性计算
依据ISM建立过程中构建的可达矩阵计算系统各要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可达矩阵中,行代表因素的驱动力,列代表依赖性,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影响因素的驱动力-依赖性数值
2.2.2 绘制影响因素驱动力-依赖性图
以驱动力为纵轴、依赖性为横轴建立坐标系,将坐标系分为自治因素集、依赖因素集、关联因素集、独立因素集4个区域,并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在坐标系中标出其具体位置,见图 2。
图2 影响因素的MICMAC分析
由图1可知,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ISM模型是1个6级的层次拓扑结构,各层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按照要素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3类:直接、间接和根本影响因素。
直接影响因素包含L1层共3个影响因素,包括S1激励政策、S11消费者的购买意愿、S14对绿色建筑的管理经验。该层影响因素处于系统的顶层,当间接影响因素和根本影响因素解决时得以解决,也是该系统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激励政策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直接影响着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归宿就是住户,决定它最终去向的就是住户们的购买意愿;以往我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少之又少,一般都集中于理论层面,很少涉及实际建设施工,因此,对绿色建筑的管理经验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
间接影响因素包含L2~L5层共10个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随根本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并向上传递给直接影响因素。L2层有S2立法数量、S4居民生活水平、S5绿色建筑增量成本、S10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4个因素。立法数量增多,政府对绿色建筑足够重视,会让社会各界了解到绿色建筑,间接促进了它的发展;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接受度、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购买意愿,间接影响着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变多,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会考虑是否需要购买,间接制约其发展进度。L3层包括S6绿色建筑融资风险、S8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水平2个因素。作为一种新的建设方式,绿色建筑的融资风险肯定会提高,导致产生增量成本,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间接阻碍它的发展,但是相应地,政府也会出台激励政策以激励社会各界多关注绿色建筑项目;绿色建筑的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着绿色建筑的发展质量,间接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L4层有3个因素,分别是S7绿色建筑技术成本、S9从业人员数量及专业素质、S13企业文化。绿色建筑技术成本提高直接导致整体增量成本提高、融资风险加大,从而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抑制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及企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企业文化决定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又反过来影响着企业文化,从业人员数量及专业素质和企业文化直接决定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技术发展水平提高则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提高,购买意愿也会提高,间接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L5层只有S3绿色建筑宣传力度这个影响因素。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业人员数量及专业素质、企业文化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对其宣传力度的影响。
根本影响因素包含L6层的S12社会绿色建筑需要。社会绿色建筑需要是绿色建筑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方向,作为底层因素,它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因素,社会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加大,会促使政府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进而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增大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最终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自治因素集包括S1、S2、S3、S4、S5、S6、S7、S8、S9、S10、S13、S14,该区域的因素具有较低驱动力和依赖性,在ISM模型中一般位于中间层。其中:S3驱动力相对较高,因此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对其上层影响因素较大;S8、S10依赖性相对较大,对其他因素影响很小,分析结果与ISM模型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因此S3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依赖因素集只有S11这个因素,该区域的因素具有较低驱动力和较高依赖性,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直接因素,位于ISM模型的顶层,它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其他因素的发展程度。在该系统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主要受居民生活水平、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消费者对绿色建筑认知和接受程度等的影响。
关联因素集区域的因素具有较高驱动力和依赖性,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也会对其他因素产生较大影响,极具不稳定性。本系统没有关联因素,因此系统较稳定。
独立因素集包含S12社会绿色建筑需要这个因素,独立因素一般位于ISM模型的底层,该区域的因素具有高驱动力、低依赖性,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因素,是系统目标的出发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根本、最深层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法确定出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14个因素,建立ISM,从直接、间接、根本影响因素3个层面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路径,并在可达矩阵的基础上进行MICMAC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绿色建筑需要是根本因素,需要重点关注;绿色建筑宣传力度、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水平、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等是间接因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直接因素。
根据ISM-MICMAC分析结果,从政府、企业、消费者3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要激发社会的绿色建筑需要,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使消费者认识到绿色建筑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一定的经济财政补贴,提高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同时完善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缺少经验,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绿色建筑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有法可依,避免不必要的建设混乱。
2)企业要树立环保意识,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以免因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施工错误;加大在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方面的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可以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攻破科技难关。
3)消费者要增强环保意识,充分了解绿色建筑可以带来的环境效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了解绿色建筑的相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