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
艺术家Ha Chong-Hyun打造的四款Lady Dior手袋,摄影:Sungmin Kim。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艺术与时尚的绝佳融合。12组艺术家因为“DiorLady Art #8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齐聚,这些来自中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艺术家:Mircea Gantor、Jeffrey Gibson、Gilbert&George、Ha Ghong-Hyun、Lee Kun-Yong、Mariko Mori、LudovicNkoth、 Hilary Pecis、Mickalene Thomas、Zadie Xa、徐震和Michaela Yearwood-Dan,分别围绕Lady Dior展开天马行空的命题创作。艺术的无限可能由此再次被印证,想象力搭配不同媒介、技艺、材质、色泽等元素,尽情呈现最本质的创作张力,这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浪漫语言,也是闪耀着灵感哲思的Lady Dioro如同一场火树银花的绚丽,艺术的蓬勃灵感一同向外界喷薄而出,多元、摩登且隽永。
我们可以看到擅长多重形式艺术实践的Mircea Cantor选择以罗马尼亚的传统马甲为灵感,用皮衣、刺绣、皮绳等元素诠释LadyDior建筑式的利落线条与优雅之姿,以点缀手柄文字的細节延续艺术家的诗意风格。用色大胆前卫的Jeffrey Gibson采用标志性的串珠技艺,用无以计数的霓虹色调串珠,搭配皮革、尼龙以及氯丁橡胶嵌件,并以美洲原住民的装饰图案和艺术家的标志一一一张面孔——为灵感,对Lady Dior进行全新塑造。Gilbert&George也同样采用串珠技艺,赋予整个包身高级订制质感的刺绣串珠,以明媚张扬的红金配色打造超现实摩登艺术作品。Ha Ghong-Hyun则将其标志性的画作重塑于四款Lady Dior手袋之上,蓝与红的色调将他灵动、充满生机、质感丰富的艺术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由Lee Kun-Yong诠释的四款LadyDior手袋,充满实验性手法,其中三款采用原生态、有机的形式打造,呼应艺术家的标志性作品系列“BODYSCAPE”,第四款手袋则以隽永的“迪奥灰”进行装点,并饰有大量串珠和水晶刺绣镶嵌而成的精致心形图案,别具匠心。而在Mariko Mori打造的三款Lady Dior中,我们也能看到艺术家对未来主义风格的多元探索,温和的色调与蝴蝶元素的选用尽显灵性。LudovicNkoth则选择将个人天地与Dior元素相结合,除了对经典藤格纹进行重新诠释,以黑白串珠、小型金色面具和珐琅贝壳进行不同层面的点缀,还将这三款手袋的内衬化作隐秘画廊,展示源自他名为“SYSTEM”的系列作品。Hilary Pecis诠释的Lady Dior手袋同样极具个人特色,以绿色为主基调的创作如同谱写了一首礼赞植物世界之美的颂歌,完美契合Christian Dior先生所钟爱的自然之境。Mickalene Thomas在2018年便与Dior有过合作,此次在“Dior Lady Art #8”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中再次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视角,以充满活力的拼图绘画与刺绣重新演绎LadyDior手袋的精致优雅。多色拼布技术是ZadieXa作品的标志性创作手法,她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将其呈现于Lady Dior手袋上,赋予创作更浓厚的情感动因。Michaela Yearwood-Dan则在这次创作中打造了独一无二的美学之作,以各式织物和串珠将艺术装置与Lady Dior手袋完美连接,讲述引人人胜的诗意故事。
于徐震而言,“Dior Lady Art #8”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并不陌生,他的很多艺术家朋友都曾参与其中。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与时尚的融合创作,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艺术实验。徐震选择以个人系列作品《金属的语言》为创作灵感重新演绎Lady Dior手袋,聊及前者的创作动因,不难从作品名称可见一斑。“文字/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承载和记录方式,时常被艺术家赋予不同意义的价值呈现。在《金属的语言》中,徐震敏锐洞察到互联网时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街头涂鸦的方式用金属链条在镜面板上点缀不同的文字,整体画面由此被割裂,多元语境却同时建立。观者在不同文字的语境中映射自我,感受言语的冲击力激发的感官认知,从而引发思考。徐震以一种近乎讽刺的方式挪用了某些既定的表述方式,试图反思言论的价值和意义,破解人类文明的密码。如他所言,“某种程度上它是在挑衅读者的价值观,比如不同价值观的言语在画面中平行出现,有些被认同,有些则被完全嗤之以鼻,其实这就是这个系列观看的一种感官认知”。
艺术家Michaela Yearwood-Dan在进行创作,摄影:Marion Berrin。
徐震为本次‘Dior Lady Art #8”所打造的两款Lady Dior手袋,摄影:Li Kai。
徐震个人系列作品《金属的语言》,摄影:Li Kai。
回到这次Lady Dior手袋的全新塑造上,金色和银色的短语和感叹句包裹着手袋表面,并依次由金属链条勾勒出来。在文字选择上,徐震有意识地汇编了更日常生活化的内容,比如食客关系、男女视角、生活触感,整体呈现一种轻松俏皮的诙谐。从开始创作、做效果图、找材料实验,包括讨论技术上如何实现等诸多步骤,整体创作历时九个月左右。每天投身于创作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而艺术创作中最令人着迷的往往就是那些悬而不决的部分。在徐震最初的设想中,《金属的语言》系列的作品文字会被金属的链条贴在不锈钢板面上,不锈钢包裹在手袋表面,这样在观看它时亦会看到自己的脸,如同一面镜子相互映射。但不锈钢并不利于手袋的实际创作,Dior团队最终在透明有机玻璃上镶嵌他的“金属语言”,以替代不锈钢完成Lady Dior手袋的本体设计。这不仅让徐震觉得非常有意思,也为Lady Dior手袋增添了几分灵动的轻盈。
从事艺术创作二十余年,徐震明显感受到代际关系的矛盾,无论是世界文化还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理解,这种差异性冲突都非常明显。但对徐震而言,这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它极具张力与内容,并且丰富多元。“我感觉大家很容易在很多事情上有分歧,一方面我会认为这是价值观的区别,同时又觉得挺好的,因为在过去分歧甚少。现在好像每个人都在慢慢走向一种独立的认知,但实际上又会发现每个人都局限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
某种意义上,徐震的作品更像是对抗信息茧房的存在,他总能在作品中建立与观者的对话机制,不断引领观者探寻作品背后的文化结构或个人表达。而如何与观者建立这一珍贵的对话空间,徐震觉得更取决于艺术家对于艺术的价值判断。一场视觉盛宴不是他最终的诉求,他更想探寻艺术本身有没有意思,有没有在他艺术家身份的知识体系之外,或者在不断突破的过程中有没有可能跟时代产生连接。当创作重点由此聚焦,观者自然而然会看到他们想要对话的结果。
如何在时代的变量中探寻创作灵感,让创作始终兼具宏观视角与现实意义,对此徐震也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感悟:“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他是个人。艺术家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平衡作为一个人和作为一个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身而为人,很多时候会希望处于一种惯性之中,追求安全感与舒适性。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要从安全感中走出来,必须要在漩涡中找到一个点予以周旋。所以,艺术家往往处在这种矛盾点中。从创作角度来说,徐震希望艺术家可以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真空和无知的状态,依靠直觉行事,也许这样就不会迅速被现实所消费掉。
显然,徐震很好地守护住了自己的艺术家身份,他始终处于一种艺术状态中,与之对立的是朋友们对他的共同评价:“没有生活的艺术家”。长期处于创作中的人,到后期也会迎来巨大的创作惯性,回到现实时反而会疲倦,有时徐震宁愿选择留在艺术世界。“艺术家的世界其实是很丰富的,因人而异,有人要在自己的世界中去征服一些东西,有人则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纷扰,要躲到自己的艺术世界中,这就是艺术带。”
艺术家徐震在他的工作室内,摄影:Li Kai。
對比之下,多重身份也为徐震构建了丰富多元的艺术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做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他则在做一些具备连接性的工作,比如运营艺术机构、开办画廊媒体、建造没顶美术馆,将有潜力的艺术家推到大众视野与公共空间中。这也恰恰印证了徐震此前提到的“艺术家的突破性”。“如果我希望在我的艺术世界里是有突破的,我就不会去考虑太多所谓的艺术的受众,比如他们喜不喜欢我的作品,我是不是在针对某种阶层在创作。都不是,这更多是一种我对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在做艺术机构这件事,也验证了徐震其实一直在努力把他认为有价值的作品传播出去。这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决定了徐震必须要一直下判断,他注定不是传统认知中的艺术家。“有些艺术家希望回到艺术里面找寻安全感,但我们这种可能是反过来的,我们会去倒逼很多事情,让自己产生判断。从创作结果上看,比如比较多元的媒介、比较丰富的主题、比较带有挑衅性的作品,一般就说明这个艺术家其实正在冲向外界。”
回到对艺术与时尚的思考,徐震认为艺术跟时尚是不能分开的。首先它们都有共同点,即“此时此刻我们想要什么”,由于媒介工具的不实用性,艺术在这个意义上会更多元一些,时尚还要依附于一种实用性来产生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共同创作中,它们则紧密相连,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跟时尚息息相关,如徐震所说,“当时尚跟一切走得特别近的时候,对艺术而言,时尚就是艺术的对象之一了”。如Lady Dior之于《金属的语言》,亦如“Dior Lady Art #8”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与各位艺术家的精彩邂逅。
《金属的语言》作品中的文字细节被运用于包身之上,摄影:Li 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