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婷
屈文焜,男,汉族,1952 年出生于宁夏回 族自治区西吉县马建乡周吴村。中共党员,大 学学历, 编审职称(1999)。1984 年加入中国 民间文艺家协会,1991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现为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民 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宁夏民 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程宁夏分中心专家,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曾任宁夏大学党委宣传部 常务副部长,宁夏大学学报编委,宁夏政协第 五届委员会委员,宁夏青联第五届委员会常委, 宁夏文联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委会委员,宁 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 副主席,宁夏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宁夏画报 社社长、总编辑。
一、花儿研究:有开拓,也有创新
屈文焜作为民俗文化学者,在“非遗”保 护及花儿研究领域有独特影响和贡献。半个世 纪以来,他的足迹遍及中国西部花儿流域,收 集整理了数十万字的各民族民歌(花儿) ;他在宁夏大学首先开办讲座把花儿引入高校课堂, 现在依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启动 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 划”试点院校讲学,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他 的《花儿美论》(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2009 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增订再版)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最早问世的花儿研究专书之一, 对花儿的美学意义及其悲剧精神的论述具有发 前人所未发的独到见解。正如柯杨指出: “尤 其是‘六盘山花儿这个新概念的提出和对其 音樂学特征的分析(即所谓“角羽型花儿”和“以 自然音列性音调的下行模进为其主要旋法特 点”),我觉得是取得了开拓性进展的。”该 书曾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2001)及其他奖励。同时,他在《民间文学 论坛》等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 作品与评论被收入《20 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1984 年,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研究项目“中 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启动后,屈文焜一 度被借调至宁夏“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 公室(以下简称集成办)工作。十余年间,他 作为集成办专、兼职成员和《中国歌谣集成·宁 夏卷》副主编全程参与了省卷本的调查、搜集、编纂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获文化部(全国 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个人“编纂成 果二等奖”和“编纂成果集体奖”(1997)。
屈文焜还主持完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 规划课题《回族民间花儿研究》(1996);指 导拍摄系统介绍花儿传播历程的 10 集电视专题 片《花儿的家乡》(2008);撰稿并指导完成 国家“十二五”重点音像出版物项目《中国花 儿集粹》(2015);执行主编国家新闻出版广 电总局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第 二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入选书目 《宁夏花儿精粹》(2012);选编宁夏首个花 儿唱词精选本《宁夏花儿 300 首》(1986); 应邀为入选“2017 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 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的话剧《闽宁镇移民之 歌》作词;编剧并指导创作录制首部中国民歌 经典原创动漫《宁夏民歌(花儿) 》(2021) 。 其研究成果被学界所普遍认可, 《中国“花儿” 学史纲》亦有专节论述。屈文焜曾应邀在“第 二届中国·临夏花儿学术研讨会”(2006)、“首 届中国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 (2010)、“2021 岷县非遗宣传周·花儿艺术 节花儿论坛”(2021)等会议做主持人和学术 点评人;先后在宁夏第五次(1999)、第六次 (2002)、第七次(2005) 文学艺术作品评奖 中获得论著(文) 一等奖。
屈文焜为花儿整理编纂和保护研究工作倾 注了大半生的热情和心血,他的理论成果对后 学者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此研究学习过程中, 笔者不仅从花儿学,而且从口头诗学、美学和 民俗文化学的视域更全面地认识了坦诚而真实 的屈文焜。
二、大地诗人:是歌者,也是引领者
20 世纪 70 年代屈文焜曾在专业艺术团体 任演奏员兼创作员。翻检那个时期的《祁连歌声》《甘肃日报》和文艺会演节目单等相关资 料,可见他早期创作的主要是舞台艺术作品, 有作词或作曲的《乐乐歌》《黄河水呀过山头》 《弹起我的龙头琴》,独幕话剧《咆哮的白龙 江》及少量诗文。诗歌评论家朱先树(《诗刊》 原编委)说: “但在我的印象中,屈文焜是一 位诗人,他最初是以诗歌创作走向文坛的。”
屈文焜作品在国内产生影响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系列组诗《我是六盘山的农民》为 代表。那个特殊年代,刚刚步入新时期的诗坛 几乎被“朦胧诗”统治着。而他不为所动,执 着地关注着西海固及其“人的尊严”: “赤脚 光背 / 你斜躺在田埂上 / 眯缝着眼睛歇缓 / 你是 大地的诗人/在困倦中/捕捉着希望和灵感”(《农 民》)。耄耋之年的诗人木斧如是说:“一首《固 原写生》,完全把我征服了。”九叶诗派重要 诗人唐祈评价: “读屈文焜的诗,使人感到一 种真挚、灼热、深厚的情感,而且写得优美动人。” 而屈文焜自己这样解读: “西海固沟壑纵横、伤痕累累的黄土地养育了我,山塬和梁峁、窑 洞和土炕、五谷杂粮以及浆果和野菜,是我生 命中永远飘扬的旗帜。我热爱这里的一切,那 个时代、那种氛围、那些简单而激动的日子。”
2018 年 9 月 21 日《宁夏法治报》特别策 划的“以诗致敬 60 年”专辑,拿出几个版面集 中发表了屈文焜、导夫、杨森君等诗人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旧作,表达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的“锦上添花”。主编者介绍:20 世纪 80 年代中, 我们在大学办诗社朗声读诗畅谈人生, 邀请引领者屈文焜老师给诗社成员讲学,不久 《六盘山》杂志还推出了“大学生诗歌专辑”, 给力给劲永远常怀念!
屈文焜先后在《诗选刊》《诗刊》《星星诗刊》 《延河》《青春》《散文选刊》《散文》以及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中华日报》《葡萄园》 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了大量具有鲜明西部边地特 色的乡土诗和散文, 入选诗刊社《1989 年诗选》以及《当代抒情诗拔萃》(1987)、《袖珍爱 情诗选》(1987)、《20 世纪中国散文诗精品 赏析》(1993)等全国性选本。出版有《屈文 焜诗选》(2010)等诗集。获“全国三峡诗歌 大赛”一等奖第一名(1991),宁夏第三次文 学艺术作品评奖诗歌二等奖(1983),庆祝中 国香港回归“大智杯”祖国颂诗歌征文一等奖 (1997)。
截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西海固作家诗 人专著(集)出版情况及其影响力而言,屈文 焜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在宁夏诗坛也是不多见 的。虽然这些诗歌大多写作、发表于三四十年 前的改革开放初期,但如今读来仍能感受到诗 人在用活态语言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一幅 幅绚丽生动而富有新意的民俗风情画,令人赏 心悦目。
长期跟踪宁夏诗歌创作的评论家李生滨指 出: “宁夏诗歌强调审美的主体性始于肖川, 从西海固乡土抒情形成个人风格的,则是屈文 焜。”火东霞指出: “他(屈文焜)的诗歌创 作和诗歌研究为西海固诗歌创作和研究奠定了 基础。他的诗歌中对故土乡情的真挚热恋在此 后的西海固诗人的诗作中很少看到。屈文焜是 这一代际的代表人物。”
三、编辑情缘:出人才,也出作品
1980 年,屈文焜回归故里,参与了固原地 区文联(2002 年随固原撤地设市,地区文联遂 更名为固原市文联)及《六盤山文艺》(后更 名为《六盘山》)组建创办和前十多年的发展 历程,任第二届固原地区文联驻会副主席,主 持期刊工作。据了解,当时固原地区还有 70% 的人口不能稳定解决温饱,有条件能够在报刊 发表作品的也不过十来个人。但是十年之后情 况就大不同了。从固原地区文联 1991 年编印的 资料集《文联十年》(1981—1991)中可以看到,本地区经常性发表作品的作者已发展到 100 多 人。当然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本地报刊上发表, 而屈文焜则有 100 多篇(组)作品发表在区内 外约 40 种报刊上,显得尤为突出。时任宁夏回 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的王正伟评价道: “文焜的 真诚为人和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难能可贵…… 特别是作为南部山区文学活动的带头人和《六 盘山》文学期刊的创办者,为培养西海固作家 和繁荣乡土文学做出过重要贡献。”
的确是这样,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成长起来 的一批西海固诗人、作家(如虎西山、李成福、 戴凌云、郭文斌、郭宁、王雪怡等)的著述和 书信访谈中都能看到这方面的案例。
《北坡堂存稿》中写道,西海固作家群里 那些有名气的作家大都受到过《六盘山》原执 行副主编李成福的指点,但李成福却在离世前 病榻上写的“跋语”中说: “在我学习写作的 道路上,有两位起了灯塔作用的老师,我将铭 记终生。”这“两位”就是慕岳和屈文焜。
《清亮的月光》中写道:(20 世纪)80 年 代初,西吉县一个叫马营湾的村子里,高考落 榜苦闷彷徨,借着油灯微弱光亮在土炕上写诗 的郭宁,就是被屈文焜从皱皱巴巴沾着泥土的 信封里连同《夜风》一起被“发现”的。他不 仅细心修改发表这样一位从未谋面的农村青年 的习作,还推荐他外出考察学习,与有经验的 编辑、作者面对面交流。多年后做了西吉文联 主席的郭宁回忆:“屈文焜先生不断与我书信 来往,鼓励和悉心指导我的写作,并不断给我 寄来刊物和传递文学活动的信息,开阔了我狭 窄的创作视野, 特别是振作了我的创作精神。”
《一世情缘》中写道:1986 年四五月份, 正当西吉残疾作者王雪怡面对一大堆退稿情绪 低落,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时,他的一篇写了 改改了又写的小说被屈文焜看到了,屈文焜不 仅亲笔回信鼓励作者,还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 圈圈点点,提出了中肯具体的修改意见。经过反复切磋打磨和多半年的煎熬等待,王雪怡的 处女作《那树……》终于在《六盘山》1987 年 第一期发表。屈文焜又给当时宁夏人民广播电 台的编辑李凝祥、王维堡写信推荐,让这位桎 梏于大山中的残疾人用借来的小收音机体验了 一把播音员朗诵自己作品的美妙感觉……断断 续续 30 多年的书信往来、鼓励指导,这份师生 之情、朋友之谊让王雪怡终生难忘。他说:“屈 老师还保存着我以前写给他的信件(已捐赠西 吉县文学馆收藏)。”“屈文焜老师永远是我 的恩师,也是我一生最崇敬的人,更是我在文 学上的知己。”
由此可见,遇到一位好编辑对匍匐在文学 之路上的青年作者是多么幸运和重要。屈文焜 “长达几十年为他人作嫁衣, 在《六盘山》《宁 夏民间文学》《宁夏大学学报》《宁夏大学报》《宁 夏画报》等报刊和宁夏人民出版社数十种图书 出版中, 做过编辑、编委或主编(总编)工作”。 他深有体会地说: “通过编辑这个平台,我给 过初学者一点安慰和帮助,但我结识了更多的 良师益友, 他们同样也给我许多教诲和指点。” 也许正是出于上述原因,2002 年宁夏回族自治 区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把宁夏“十佳编辑” 称号授予了屈文焜。
四、文学余言:关于人生,关于西吉
屈文焜 1983 年参加首届中国当代少数民 族文学讲习班;1991 年出席中国文联“全国青 年业余文艺创作者会议”并受到林默涵主席主 题报告指名表扬;1997 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 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2000 年作为中国新 闻代表团成员应邀访问伊朗;2001 年作为中国 作家代表团成员应邀访问美国。
屈文焜还是 1996 年征集评选的《银川市歌》 和 1997 年征集评选的《宁夏大学校歌》词作者。 他兴趣广泛、治学严谨,花儿研究和诗文创作 以外,在传统文化和文艺研究多个领域有所涉 猎,发表了《论色彩》《两个故事, 两种命运—— 杞梁妻故事与孟姜女故事比较研究》及《传统 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阿拉伯文 学的不幸与辉煌》《阿拉伯诗歌与“沙漠精神”》 等。部分论文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资料》《名家谈孟姜女哭长城》;其小传被收 入《中国作家大辞典》(1993)、《中国作家 3000 言》(1998)、《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辞典》 (1993)。
走进 20 世纪 90 年代建成的北京中国现代 文学馆大厅,一眼就能看到印着包括巴金在内 的 5000 余名中国作家签名字迹的两个精美的青 花瓷瓶, “屈文焜”荣膺其中。最后,请允许 笔者引用屈文焜曾发表的几句“感言”作为这 篇文字的结束语: “作为一个地方可以‘沧海 桑田,作为一个行吟者或诗人,仿佛刚刚懂 事或如梦初醒。一生都在以诗的方式奔跑,诗 在诗外梦在梦里。我捡拾了一些东西,也丢弃 了一些东西!”
综上所述,在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屈文 焜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 趋势,研究的视角逐渐拓宽。我们能够感受到 他是在探索用活态语言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些吟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诗篇,浸透着对 生活的感情和对生命的体验,清新质朴、凝重 隽永,具有鲜亮的时代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