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敏,王爱菊
(安庆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还能使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信息,进而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不良生态下,作业被视为教学的附庸,它被人们片面地理解为“通过完成各种练习以巩固知识的手段”[1]。对于中小学的作业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文件加以引导和规范。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2]。“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并更好地发挥作业辅助教学的功能已成为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而单元作业设计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下面笔者就从当前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入手,探讨优化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可能路径,为落实“双减”政策、深化教学改革贡献智慧。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单元作业设计以其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形式多样、递进有序的特点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单元作业设计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并得以实践落实。单元作业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较为普遍。因为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体系编写的,每个单元由三四篇主题相近的课文组成,并安排了与主题内容和语文要素相关的习作,非常适合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当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越来越“热”时,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冷”下来反思。
为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元作业设计方面的情况,笔者实地走访T市S小学并搜集到一个样本。下面以该小学语文学科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业设计样本为例(表1),总结一下当前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表1 T市S小学语文学科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从该单元作业设计中可以明显看出,教师对单元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分为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而且还依据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对不同层次作业的完成时长提出相应要求。此外,该作业设计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作业评价主体的理念,学生既可以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互相点评。总体而言,该单元作业设计有诸多可取之处,但是仔细观察也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亟待反思与匡正的“常见而不觉”的问题。
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具有整体性,所以任课教师必须树立整体意识,避免单篇零碎地进行作业设计。统编教材各单元的课文、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内容间都有内在的联系,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要贯穿其中的。因此,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必须要注重整体性。分析上述作业样本发现,该设计仅从单篇课文的内容出发,将单个课时中的字词句练习拼凑在一起,缺乏基于单元目标考量的意识,这样设计出来的单元作业忽视了反映单元整体性的综合化单元作业设计,最终难以落实单元训练的目标。
在当前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很少考虑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仍然以书面作业为主,作业形式呆板、无趣,没有为学生设计一些能激发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虽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但是却由于枯燥乏味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研究发现,该案例中的单元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全部都是书面作业,过于注重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能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实践性、创造性作业。
作业设计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教师随意选用各类教辅资料上习题的情形较为普遍,很少有教师编创习题。对T市S小学语文学科的单元作业设计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该校教师很少开展自主的单元作业设计,他们常常习惯于将各类教辅资料中的习题进行拼凑整合,最终形成单元作业。这种以本为本、不加以改编或原创的习题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长期使用这种作业,学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陷入重复、无效的机械练习中;教师会产生思维惰性,减弱改编或原创习题的能力[4]。
好的作业设计需要有科学、有效的作业评价与之配合。教师要根据作业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并明确接下来的学习方向与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对作业评价做出明确的规定:教师要认真批改和及时反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意见;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2。
调查发现,该校在单元作业评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每学年,各位教师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统一编写一至六年级的单元作业,供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每年的“中高考假期”完成。“中高考假期”结束后已临近期末,这段时间教师会将注意力放在期末复习上,因此对之前布置的单元作业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如此看来,案例中所呈现的多样化作业评价设计仅仅流于表面,很多教师会漠视其诊断与反馈功能。
教师是作业设计的主体和直接责任人。当前的单元作业设计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与当下强调应试的不良教育生态及尚不完善的学校作业管理体制有关,同时也与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密切相关。
“双减”政策赋予作业设计以新内涵与新任务,即通过提高作业质量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作业设计能力。然而,很多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作业设计意识比较薄弱。第一,在作业设计上花费的时间较少。很多教师表示,每天要处理很多与教学无关的事务,有限的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上,因此用于作业设计的时间较少。第二,重知识轻能力。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大多数教师以了解学生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对语文作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关注不多。第三,作业类型单一。在作业形式设计上,大多数教师以抄写生字、背诵课文等形式为主,很少布置诸如动手操作、情感体验等创新性的作业。
一些教师作业设计意识淡薄,甚至认为不需要作业设计:一方面,认为教辅资料和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是专业人士精心设计的,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认为额外设计作业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他们很少进行自主的作业设计,而习惯借用和摘取各类教辅资料中的习题。这样的作业不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也使教师逐渐丧失了设计作业的能力[6]。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出来的作业缺乏科学性,作业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作业类型单一,以机械重复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作业内容设计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层次性;作业评价方式简单,缺少激励性和导向性。
教师缺乏合理的作业评价观念。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仅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而忽视他们思考的过程。在作业评价中也是如此,教师更关注作业的正误而忽视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思考的过程。此外,受错误的评价观影响,教师作业评价的方式、主体都比较单一:许多教师认为,由自己来批改作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对学生或家长批改作业有些不信任,他们认为家长和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
实施单元作业设计不是为了别出心裁,而是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减负增效”。为达成“减负增效”这一核心目标,让作业真正发挥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教师应抓住整体、趣味、联结、反馈四个关键,优化现有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下面以上文提及的小学语文学科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作业设计为例,予以具体阐述。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检测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恰当的作业,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双线并行的原则组织单元结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把握每一课的学习要点,关注前后内容的联结。单元作业是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应立足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的整体特点,理清语文要素,设计指向性强且具有针对性的单元作业。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为人文主题,“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是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整个单元的内容是以“寓言故事”为中心架构起来的。课程标准也对寓言故事的学习提出要求:在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中提出“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等[5]48-49。因此,教师必须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及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单元作业目标,紧扣单元整体目标设计单元作业。教师在设计该单元的作业时,可以根据寓言的特点,创设恰当的作业情境,将单元作业目标贯穿于其中。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创设“参观寓言文化馆”这一作业情境,让学生在“寓言文化馆”中读寓言故事,讲寓言故事,并将寓言故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提到:“要更经常地把莫姆斯——嬉笑之神——请到课堂上来,以便赶走莫尔飞——酣睡之神。”[7]他强调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布置作业和课堂教学一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要通过精心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就目前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而言,仍然以书面作业为主,诸如社会实践或专题活动的实践类作业很少,作业形式也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作业,不仅要有知识类的作业,还要设计出实践操作类、合作探究类作业,用新颖、独特的作业形式来吸引、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例如,在设计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读过的或喜欢的寓言故事中挑选出一则,制作成一张书签,书签的正面是寓言故事的标题及与这个故事相关的图画,反面是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或阐述。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寓言故事的道理加以理解。教师布置“设计书签”这一实际操作类作业,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设计书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也能得到培养和提升,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课后习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知识运用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布置让学生讲述、汇报和报告的作业。这些作业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周转”[8]47。因此,教师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特点,注重单元作业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设计出更具实践性的作业,让语文单元作业变成语文学科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从而引领学生从校内课堂走向校外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阅读板块由《池子与河流》《鹿角和鹿腿》《陶罐和铁罐》和《守株待兔》四篇课文组成,习作板块是“看图画,写一写”,“快乐读书吧”板块是“小故事大道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关于寓言的阅读体验,讨论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及其寓意,并提示学生由故事蕴涵的道理引申至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从而真正实现课内外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想想读到了哪些不同的人物,并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和寓言故事中人物相似的人。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读懂寓意、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要将评分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而应将知识评定与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等目的结合起来[8]39。在当前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更看重学生最终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评估学生的单元作业时,教师应该从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业进行客观、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行为习惯等进行多维度的评价。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不仅具有实效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此外,在作业评价主体方面,要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参与作业评价(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从而更加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将作业评价贯穿作业实施的整个过程。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作业评价应该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来展开。在评价的过程中,借助阅读、表演、写作等多种形式呈现作业内容,并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主体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评价量表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前文提到的“制作书签”这一作业,教师可以设置多个评价维度,例如主题鲜明、有创意,插图合理、美观,书写工整、无错别字,能联系生活说清寓意等。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评,投票选出“最佳创意奖”“最美配图奖”等奖项。
“双减”政策的落地,以雷霆之势,让教育回归正轨。单元作业设计是变革传统作业方式、撬动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尝试,是全面提升育人质量、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能力的一个巨大考验和挑战。以上四点优化路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单元作业设计做出的要求,在真正的单元作业设计中,不是四个“一”相加等于“四”,而是四个“一”相加等于“一份合适的作业”。教师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每一部分内容的设计都要考虑这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整体。本文将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聚焦于教师层面,实际上,优化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还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面对每天都在成长的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教学的严峻挑战,教师必须破除自身长期以来在作业设计上的惯习和路径依赖,主动面对教育生态环境的进步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在其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