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3-11-23 03:14:16杨晓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二聚体缺血性血浆

杨晓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变化速度快,且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同时,也会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随着临床的深入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两种生物标志物在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基于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医师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有益参考[1]。基于此背景,本文以68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2020 年7 月~2021 年5 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68 例为实验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其中,男37 例(54.41%),女31 例(45.59%);年龄最大81 岁,最小54 岁,平均年龄(67.52±11.14)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2 例(32.35%)患者为轻度缺损,28 例(41.18%)患者为中度缺损,18 例(26.47%)患者为重度缺损。纳入标准[2]:①症状表现及体征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 确诊;②发病时间<24 h;③未患有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肝肾等脏器未存在器质性疾病;④未患有血液系统疾病;⑤临床资料完善,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本实验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实施脑循环改善、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并给予患者维生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入院当天,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液5 ml;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频率为3000 r/min,时间为10 min;随后,选择酚试剂比色法对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选择免疫比浊法对患者的D-二聚体进行测定。在治疗后3 d、1 周、2 周时,再次抽取患者的肘部静脉血液,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与入院时一致。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 经临床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且转移到内科持续治疗患者占比为70.59%(48/68),植物生存(植物生存组)患者占比为20.59%(14/68),死亡(死亡组)患者占比为8.82%(6/68)。

2.2 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组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3 d 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入院时,治疗后1、2 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植物生存组患者治疗后2 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3 d、治疗后1 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治疗后3 d、1 周、2 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3 d 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周,死亡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植物生存组及预后良好组,植物生存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g/L)

表1 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g/L)

注:与入院时比较,a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bP<0.05;与植物生存组比较,cP<0.05

2.3 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 组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3 d 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入院时,治疗后1、2 周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植物生存组、死亡组患者治疗后3 d、1 周、2 周的D-二聚体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3 d 的D-二聚体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周,死亡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植物生存组及预后良好组,植物生存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

表2 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

注:与入院时比较,a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bP<0.05;与植物生存组比较,c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致死率高的同时还存在较大的致残风险,不及时予以治疗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不便,增加家属及社会的精神及经济负担[3-5]。在脑部疾病的全部类型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占比高达70%。专家表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虽是一种急症,但可治愈,及时予以高效对症治疗,能切实挽救患者生命,并延长其全面生命周期[6]。如今,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治疗手段的丰富,脑卒中的治愈率明显提升,让不少患者摆脱了疾病困扰。但有专家表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除积极开展溶栓、取栓及抗凝等治疗之外,寻求影响疾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采取有效手段予以干预,也是临床诊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

经医学界的不断精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8-12],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两种标志物与脑卒中的发生、病情进展及预后存在直接联系。其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凝血因子,直接参与人体的凝血过程,水平异常升高会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大风险因素之一[13-15]。研究发现[8],吸烟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风险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吸烟可独立影响人体全身的血管以及血液系统,造成血管硬化加速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进而增加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促进血栓形成。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之一,可反映人体内凝血酶或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水平升高时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对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6,17]。

本实验结果显示,①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组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3 d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入院时,治疗后1、2 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植物生存组患者治疗后2 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2 周,死亡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植物生存组及预后良好组,植物生存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组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3 d 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入院时,治疗后1、2 周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2 周,死亡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植物生存组及预后良好组,植物生存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制定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益参考。

综上所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视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两种生物标志物的异常情况表达,能进一步为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提供参考信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治疗,值得临床重视研究。

猜你喜欢
二聚体缺血性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