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涛
(济南市章丘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济南 250200)
牛沙门氏菌病被称为牛副伤寒, 会对牛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牛肉及其相关制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多, 牛养殖产业也随之实现了自身发展,养殖人员不断增多,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而牛沙门氏菌病的存在不仅给牛造成了威胁, 也给牛养殖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养殖难度。 此病作为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且不同年龄的牛在感染之后也会表现出不同症状,严重情况下会造成牛死亡。因此,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一定要做好防控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牛沙门氏菌病在养殖场内的传播。 本文主要针对此病的诊断和防控展开了讨论。
牛沙门氏菌主要是由肠炎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的, 都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孢,没有荚膜,能运动。此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都有一定的抵抗力, 对化学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 常用的消毒剂,如石碳酸、来苏水、石灰乳等,都可以将其灭活。
牛沙门氏菌病作为牛感染沙门氏菌后的一种传染病,能够影响各年龄的牛,且处于不同年龄的牛在感染细菌后,会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一般来说,越小的牛在感染后,会比成年牛症状要严重,死亡率相对来说更高。 而在这其中,犊牛感染率最高,因此,此病与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也与养殖场可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联。 同时,牛沙门氏菌病还具有传染性,患病牛排泄物中会含有大量沙门氏菌病, 这就会快速地实现自身传播, 并扩散至患病牛生活的环境中, 其他健康牛也可能通过养殖环境中存在的病菌感染此类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病牛所使用过的食槽、水槽以及养殖环境中啮齿类动物,如老鼠等的存在都可能加快疾病在养殖场内的快速传播。 因此,保持养殖环境的干燥卫生且进行消毒,能够有效地控制此病传播和扩散。
关于此病的临床症状,一般来说,牛沙门氏菌病具有比较短暂的潜伏期,时间大约持续1~2周, 且病牛症状表现通常与自身身体状况和年龄状态等相关, 通常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大类。 犊牛在感染牛沙门氏菌病后,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在发病初期,其体温可能会快速升高至40℃以上,持续高烧,随着病程推进,犊牛身体状况日益衰退, 精神状态萎靡, 食欲不振,且患病初期表现出腹泻症状,排泄物不仅伴有腥臭味,还会排出未被消化的饲料和乳块。 最晚1 周之后,患有牛沙门氏菌病的犊牛,由于身体机能各方面的衰退以及各项器官衰竭, 最终会表现为眼球内陷的死亡状, 致死率最高可达50%以上,对犊牛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极大地损害了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 对成年牛来说,其主要是感染慢性型, 同时急性型也有可能转化成慢性型,在感染后,病牛会表现出流涕、咳嗽症状,体温会攀升至40℃以上,有的病牛还会出现关节肿胀现象, 导致其自身无法实现正常行走,病程多为1~2 个月。 如果处于妊娠期的母牛感染了此类疾病,那么其妊娠状态无法保证,极有可能在中后期出现流产现象, 还可能会产下死胎。 不仅会对母牛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会严重地影响养殖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牛沙门氏菌病诊断时, 养殖人员可以根据牛症状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也可以通过病牛病理变化进行相应诊断,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病死牛的解剖工作。 一般来说,当年龄比较大的牛在感染此类疾病时, 通常会表现出急性出血性肠炎病变,腹膜、心脏、小肠黏膜表面会出现点状出血肠,肝脏颜色也会变淡,甚至其体内的胆囊中还会存有浓稠浑浊的不正常胆汁, 关节肿胀且存在关节积水, 其中蓄积大量胶冻状液体,脾脏会变肿出血。 而犊牛则会表现出严重出血症状,结肠、小肠下段、肠系膜淋巴结等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 脾脏呈现出肿胀的紫红色状。 如果发病时间较长,那么病牛肝脏也会出现肿胀问题。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进行病情诊断,工作人员则可以进行实验室诊断,将病死牛的排泄物或肝脏器官等进行检测; 也可以将采集到的病料接种至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进而实现疾病判断。
在确定病牛感染牛沙门氏菌病后, 为了减少自身损失,相关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药物治疗,选择使用硫酸新霉素粉剂进行喂养,根据0.3 毫克/千克的比例对药物进行控制,每天2 次,连续5 天, 同时注射浓度为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 次,连续注射3 天,就能够起到相应,治疗效果。 此外,为了缓解病牛腹泻症状,为病牛输入能量元素,工作人员还需要将500 毫升、浓度为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10 毫升的维生素C 注射液以及30%的安钠咖注射液进行混合,并注射给病牛。 养殖人员严格遵守上述治疗方案,在,1 周之内,病牛病情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后期喂养,很快就能够恢复至健康状态。
作为牛群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来源,饲料和水对牛群生长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由于细菌能够通过食槽或水槽等进行传播,因此,养殖人员在日常养殖过程中, 还需要做好饲料和水源的管理工作,确保饲料和饮水安全性。
首先, 地区内其他牛养殖场出现感染牛沙门氏菌病的病例, 养殖人员就需要对饲料样品进行检测,并确保储存饲料场所的干净、卫生以及干燥,减少细菌在恶劣环境下滋生,并对运输饲料的工具、容器等进行检测,进一步保证饲料的安全性。 其次, 为了确保喂养的正确以及科学,减少其他外部因素对牛群生长的影响,工作人员还需要学习科学饲养方法, 且避免其他动物接触到该类饲料。 最后,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养殖人员需要对容器等进行检测, 且确保水源地与粪便并不产生直接接触, 进而确保牛群饮用水卫生。
生长环境的卫生状况与细菌滋生存在直接关系,而为了加强对牛沙门氏菌病的防控,减少细菌在养殖场内的滋生,确保牛群健康状态,养殖人员必须开展日常卫生活动, 确保养殖场干净卫生。
第一,养殖人员必须确保牛舍干燥,做好通风工作,尤其是在炎热夏季,通风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防止潮湿环境下细菌滋生;在冬季,养殖人员也要做好防寒工作, 避免因为牛舍气温寒冷而导致牛距离的不断缩短, 进而为细菌滋生以及病毒传播和扩散提供便利。 第二,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开展消毒工作, 不仅要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还需要定期对食槽、水槽等进行消毒杀菌,抑制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第三,养殖人员需要做好粪污处理工作。 牛群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垃圾、污水和粪便,不仅会对周围环境状况产生恶劣影响,也会导致细菌滋生,加大了病毒在牛群中传播的可能性。 因此,养殖人员必须要做好粪污处理工作, 其可以向当地专业人士以及兽医等进行请教, 了解正确的粪污处理方法。 必要情况下,还可以购进相应的粪污处理设备,做好粪污处理工作,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传播, 还能够确保养殖环境的干净卫生,减少对养殖场周围其他居民的影响,减轻对周围水资源、土壤资源以及大气环境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当地牛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母牛分娩时,要提前在乳房周围使用温度适宜的肥皂水,将污物清除干净,并使用淡盐水对其进行消毒与擦拭。
牛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 使得牛养殖规模化程度获得提升, 但同样也给相关疾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阻碍牛群的健康生长。 牛沙门氏菌病作为牛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相对较高,且能够感染不同年龄的牛,严重情况下会造成牛死亡, 不利于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疾病防控,减少疾病在牛群中发生的概率,促进牛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