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小学时我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放学之后我经常到她家去做作业,还会探讨最近读的课外书。她喜欢养花,经常给我讲一些有关植物的知识,而我则会向她展示我的集邮册。我们两人之间的交往,甚至得到了大人的充分肯定。
她住在她小姨家,每次我到她家去,她小姨和小姨夫都非常热情。她小姨夫是我们对面中学的校长,对于我们两个来说,他不仅是家长,而且是师长,我们对他非常敬仰。他对我热情,我对他也很尊重。
但是,有一天在去她家的路上,我碰到了她小姨夫。我跟他打招呼,但他并没有回应,只是低头自顾自地向前走。瞬间我感觉自尊心碎了一地,我渐渐地放慢了脚步,与他拉开距离,直到进了她家楼道,我始终与她姨夫保持着一层楼的距离。当她姨夫打开房门看到家人的时候,我听见他说“什么东西这么臭”,然后便把门关上了。
我觉得他是在指桑骂槐,心情更加沮丧了。我在他家门前犹豫地举着手想敲门,但想了想刚才她姨夫说的话,便掉头回了家,心里满是委屈。
第二天在学校里,我问我朋友,在她家的时候我哪里做得不好让她小姨夫看不惯了。她说没有啊。于是我就把前一天发生的事跟她讲了一遍。她轻描淡写地说:“你肯定跟我小姨夫打招呼的时候声音太小了,他没有听到。”我又问:“那他为什么说我臭呢?”朋友哈哈大笑:“他为什么要说你臭啊?他肯定是在说垃圾臭。”她的解释并没有让我释怀,从那以后我便很少去她家了。
這件事情让我耿耿于怀好些年。直到心理渐渐成熟之后,我才相信朋友当年的话并不是安慰我,而是事实。
我们经常会对他人的回应有期待,同时还期待这个回应是热情的。一旦期待落空,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自己被忽视了,似乎客观事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自己受伤的感受,并且长时间沉浸其中,反复舔舐伤口。
就像小婴儿,大人冲他笑,他就笑;大人给他一个生气的表情,他的笑容立马会收回去,表情由疑惑转变为委屈。他没有能力判断大人是在逗他玩的这一客观事实,只会单方面地从大人的表情上判断出自己不被喜欢了。
发现了吗?人之所以那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并不一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缺乏社交技巧,可能仅仅是心理不够成熟,依然滞留在儿童期甚至婴儿期,看不清事情的全貌,一心执着于个人的内在感受。而这个执念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
经常有同学问一个类似的问题——在班级里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热闹都是别人的,我想加入他们,但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感觉很孤独。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社交技巧的问题,而本质上这是拒绝成熟的自恋表现。好多人忍受不了在社交场合下别人对自己的冷漠和无视,这其实就是没有承受尴尬和煎熬的能力。他们的问题并不在于社交能力不足,而在于心智不够成熟。就像那个见到一张愤怒的面孔表情瞬间变得委屈的婴儿,他觉得这个愤怒是针对他的。婴儿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恰恰是因为他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的中心,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指向他的,无论是微笑还是愤怒。
你想融入一个群体,就要主动和群体里的人打招呼,表达善意。而不应该认为对方有义务首先向你示好,更不应该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就假定自己应该被欢迎。成熟的人会做好不受欢迎的心理准备,并且接受这一尴尬的局面,进而思考破局的办法。
被动等待,表达不满,是没有多少能力的婴儿的唯一选择;主动出击,承受挫败,想方设法达成目的,是成熟的人的必经之路。
好在你有一生的时光,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栋梁//摘自《中学生博览·青春派》2022年12月A版,本刊有删节,四季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