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犁佚文《故都旧书摊巡礼》

2023-11-22 22:22李兰
书屋 2023年11期
关键词:佚文旧书摊书摊

李兰

孙犁在1934年8月10日创作《故都旧书摊巡礼》,刊登时因编辑疏忽未署名,10月27日,《大公报》刊登“本刊小启”:“《故都旧书摊巡礼》一篇,系孙芸夫君所作,署名漏未刊登,特为补志。”段华编写的《孙犁年谱》也提到这篇佚文。“孙芸夫”是孙犁的笔名,1953年孙犁在《天津日报》用笔名芸夫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的散文“农村人物杂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表“芸斋小说”亦署名孙芸夫。根据当时的书写习惯,这篇佚文与《荷花淀》初版本一样,存在“的、地、得”混用情况,孙犁早年的文章青涩质朴又誠挚可感,佚文一方面惟妙惟肖描写书摊小商人低价买进没落的“书香门第”、贫苦青年的书籍然后高价售出的过程;另一方面诠释作家与“北漂”青年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描绘了书本构建的精神图景。佚文书写清廷遗老遗少寄生的生活状态,农村破产青年在北平拮据生活中依然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书籍小商人对书籍利益的追逐,折射出当时北平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与社会现实。

1934年,二十一岁的孙犁在北平流浪,并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多次向报刊投稿,但很少被选用。这期间,孙犁频繁前往北平图书馆看书,流连于西直门、琉璃厂、宣内大街、西单市场等旧书摊购买书籍。北平提供的读书便利,使得薪资微薄的孙犁可以购买与阅读大量社科类、文学理论书籍,同时广泛阅读《北斗》《萌芽》《奔流》等左翼文学刊物,这些为孙犁后期理论方面的写作打下基础。

穷困青年在北平的艰难求生与生活窘况通过旧书摊小商人视角在这篇佚文中得到充分书写。当时,农村经济破产,涌入北平的青年成为光顾旧书摊的主要群体,北平各地开设的旧书摊能买到大量旧的教科书、同一时期关于文艺流变与思想发展的杂志、三十年代流行的木版画、绝版或禁售的书籍、副刊与画报等最新出版物,这些文本构建起现代文学与现代作家的新文学理念与审美范式,也成为启蒙孙犁等青年的思想武器。1920年,教育部门规定各地小学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教科书成为推动新文化传播与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媒介,木版书为一些考据研究提供史料支撑。珍贵古籍、木版书源自破落的书香世家、清廷贵族,而新式书籍多来自贫苦青年书架,生活的窘迫使得这些不同的群体不得不变卖书籍聊以度日。北平旧书摊演绎着社会转型期各式人物的命运,成为承载新旧思想交融的载体。

1923年,二十一岁的沈从文带着读书理想来到北平开启漂泊之旅,找不到工作的沈从文一边忍饥挨饿读书写作,一边到北大旁听课程,走投无路之际向郁达夫写信求助。郁达夫根据沈从文的境遇写作《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内容令人捧腹又心酸。孙犁这篇佚文隐喻“北漂”青年在故都的“悲惨世界”,与沈从文在北平遭遇的困苦有着诸多相似。1934年4月26日,孙犁在天津《大公报》副刊《小公园》发表诗歌《我决定了》,诗歌写道:“……都市的烟,都市的尘土,都市的丑恶,都市内的热力,掠过我的眼;肥美的大腿,骷髅似的脸面……一部分的人,正在输血,给那一部分的人。”孙犁目睹北平惨烈的生存现实,早期写作流露出对旧社会与社会真相的强烈批判,残酷的现实没有让孙犁退却,他说:“我决定了,就这样流浪下去。”近代,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争相奔赴北平等新文化发祥地,试图向主流的文化圈靠拢,虽然他们一方面不得不直面理想的破灭,但另一方面又沉浸于现代文明的推波助澜中。1934年8月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对北平的赞誉与孙犁对北平的冷漠构成对比张力。在北平期间,孙犁当过北平市政府工务局书记(系当时级别最低的公务人员),接触到的却是旧官场、旧衙门作风,因不适应,屡次请假后被免职。实际上,周作人的《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也表达出外乡人在北平生活的不适应。

当时,沈从文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孙犁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一些研究文章将二人的作品加以对比阐释,如沈从文与孙犁笔下女性形象比较,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边城书写与孙犁诗情画意般的荷花淀叙事,二者乡土小说意境的建构等。沈从文与孙犁并没有直接的文学渊源,这些相似之处或与二人早年在北京的经历相关。孙犁在佚文中提到故都值得留恋之处便是旧书摊,曾在《大公报》上发表《北平的地台戏》,阐释地台戏是安慰贫苦人群的调味剂,这篇文章也显示孙犁这一时期对现实的批判与介入,“我想如果能够批判地采取了地台戏演出的形式,对于话剧运动的普及是有无限的帮助的;同时,在艺术大众化的口号下,这种工作也是很迫切地期待着有人来从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流露的批判现实主义与《荷花淀》等作品对美好人性的讴歌截然不同。孙犁在四十年代践行自己的文艺主张,参与话剧编写并成立话剧团,指导话剧在乡村演出。

1935年春天,孙犁失业闲居在家,《报纸的故事》一文回忆了孙犁向妻子、父亲要钱订阅《大公报》的经历,订报的动机一则出于孙犁曾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想再次投稿;二则孙犁认为当时《大公报》的社论、副刊文章比《益世报》《庸报》等要好。孙犁家乡所在的小村庄几乎无人阅读报刊,他花三元订阅报纸属破天荒,阅读成为作家排遣矛盾心境与精神苦闷的注脚。周作人在1934年写的《保定定县之游》讲述应育德中学的邀请,和俞平伯前去讲演,周作人目睹保定农村的寒苦,并阐发因农业生产亟须劳动力,即便有学校,孩童也没有时间上学的现实。《保定定县之游》可以成为理解孙犁当时处境的佐证。落后边缘的乡村,现代思潮与传统观念碰撞生发的龃龉,成为孙犁等青年执着在北平流浪的原因。1935年,孙犁的父亲又托人为孙犁谋取了北平某小学事务员的职务。孙犁再次回到北平,延续之前旧书摊读书生活:“每月十八元,要交六元伙食费,剩下的钱再买些书,我的生活,可以算是很清苦了。床铺上连枕头也没有,冬天枕衣包,夏天枕棉裤。”

1935年,日军侵略华北,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孙犁辞职回乡。1936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为后来写作荷花淀系列作品拉开序幕,同时孙犁订阅《译文》杂志,通过邮局汇款到上海购买书籍。孙犁早年受鲁迅文风影响,1938年在《冀中导报》发表一整版《鲁迅论》。1941年,在鲁迅逝世五周年之际,孙犁提议印发《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特辑》的建议被采纳,同年,孙犁写作青少年文学读物《鲁迅·鲁迅的故事》(共二十七篇)与《少年鲁迅读本》(共十四篇),以此可以窥探孙犁早年思想的发展动向,复盘三十年代孙犁作品中的心境。

附录:

《故都旧书摊巡礼》(上)

孙芸夫

偶然也会发见很难得的书籍大都从破落的诗书门第买来

——题记

“如果说,北平这地方,还有丝毫叫我们留恋的地方,那就是,在这里,读书还比较的方便。”有几次,同样在这灰城流浪的朋友这样对我说。

这句话是对的,我想。在我们,失去了书本,是同失去了面包,一样的难过啊!为了摄取“知识的粮食”,我知道,是有广大的青年群众,和我们一样的,在这里漂流着。

除去,图书馆的借读,旧书摊就成了我们的“渔猎场所”,每天,我们把一大半的下午,消磨在这上面。

北平的旧书摊是很不少的,开设的地方,不外是琉璃厂,北新桥,东安商场,和西单商场;可是最多的地方是宣内大街。

经营这种生意的,是一些多少认识几个字的小本商人。每天,当太阳吻着西山,街旁有了阴凉的时候,他们便用小木凳搭起两块木板,把书散乱的或是整齐的陈列在上面。同时,便有许多的布衫青年络续的走来,徘徊在木板的两旁,很写意的一本本的翻着书。

本来,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里,以农村经济作为本身的经济基础,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破产而破产的青年群,他们是没有力量再去购买新的出版物。只能在这些旧书摊上寻觅一两本便宜的书籍,拿回“家”去阅读。

《故都旧书摊巡礼》(下)

在这些书摊上,我们所常看到的书籍,最多的是破旧的教科书。此外,木版书是很多的,许多有考据癖的先生们,常在这里发见珍贵的版本,去充实他们的史料。

近年来的新出版物,在这里也有许多,绝版的或是禁止发售的书籍,有时,在这里也可以见到。

尤其是刊物,在这些书摊上,凑巧的时候,我们可以买到在近代文艺流变史上或思想发展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或者是划时代的杂志。而这些雜志,在别的地方,我们简直是没法寻到的。

此外,还有过去的或是现在的副刊和画报,在一旁陈列着。

如果我们要探究这些书籍的来源,一般的说来,那些木版书,大概是从一些破落的“诗书门第”买来的。我们知道,在这曾为两代帝王建都的京城,直到现在,不可否认的还残留着许多过去的皇族和权贵。

这些遗老或遗少,为了以向的养尊处优,丧失了独立谋生的本能,现在既失去了“剥削”的权能,所以只能够坐吃山空。在把一切的古董出售了以后,为了吃饭,便不得不将祖先遗留的“诗书”出售了。他们出售书籍的方法,或是卖给门前的“打鼓”者,或是直接送到挂着“收买旧书”招牌的书摊上去。从这些人家出来的书,有许多是很珍贵的。书摊小商人用很低廉的价钱买来(有时几乎等于收买字纸)普通是要用十倍以上的价格再为售出的。大部分的书摊小商人是识货的,尤其对于木版书,他们知道什么版本最珍贵,什么版本最通俗。至于那些近年来出版的书籍与刊物,其来源固然也有许多,不过就我们的观察,最主要的是来自一些贫苦青年的书架。这些青年为了生活,为了学识,在这灰城里挣扎着奋斗着。他们经常的忍受着饥饿,忍受着寒暑。可是,在最没办法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将仅存的不忍割舍的看过的书籍卖掉,来换两碗稀粥喝。

廉价买进,高价售出,书摊小商人和其他的小商人一样,从中得到了利润。不过,这种小商人也有他们的特质。当你把书送到他们的摊上去的时候,他们会立刻拿出当铺掌柜的态度。他们知道,凡是卖书的人,都是穷到了毫无办法的地步,在这个当儿,他们就要施尽种种的手段,来给你个最低的价钱。

可是,当你向他们买书的时候,他们又会从你的态度上看出你是否急于需要那本书。如果他们看到你特别喜爱某一本书,他们便把那本书的价格提高,如果他们看你是“买亦可不买亦可”,那他们又会把价格低落下去。

多次的经验,使我们知道,无论什么书,他们是非要等到可得半利以上的时候是不肯出卖的。不过,因为他们买入的时候特别的便宜,我们再从他们手里买出,也总比买新书价廉的多。

正如,一切的事业,都有它的社会的基础,北平书摊的拥挤,按照我们以上所说,也是反映着社会的真实,对它加以分析与研究,不消说,是有充分的意义的。

1934年8月10日,于故都

猜你喜欢
佚文旧书摊书摊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我的小书摊
书摊·茶摊
书摊读书
焦竑集外佚文辑释
爱逛旧书摊
爱逛旧书摊
开了五百年的露天图书馆
焦竑佚文五篇
开了五百年的露天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