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竺岩
交往中的错位或许是每个少年都经历过的,它很难描述,却又真真切切。无论是亲密无间的伙伴,还是暗生朦胧好感的少男少女,都常会在错位中相互不解,继而产生矛盾,最终渐行渐远。
我们曾在太多的校园小说或青春小说中见识过主人公面对错位时的不解、彷徨、伤感与固执,读者或怒其不争,或扼腕叹息,都被作者带进主人公的视角,因主人公的一颦一笑而牵动心弦,跟随其视线想象另一方的悲喜。
嵇荷的《下次再见,你会开心吗?》(刊发于《少男少女》2023.10A)则另辟蹊径,用少男和少女不同的视角进入他们面对同一事件时的心路历程。这种双重视角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不是跟随事件进展切换的,而是近乎完全对称,在少男陆鸣逍和少女林欣瑶的相识、冲突与匆匆离别中展开,让读者为之叹惋,也让读者想起了那个曾在错位的遗憾中怅然若失而又渐渐成长的自己。
林欣瑶和陆鸣逍的矛盾主要来自情感表达上的错位。在面对校园暴力时,陆鸣逍自认为表现“很帅”,但在林欣瑶看来,却是一套“猴戏”,起初对他产生的“文质彬彬”的印象也荡然无存。林欣瑶被篮球砸到时,陆鸣逍以为表现的机会来了,可他的“英雄救美”行动却被林欣瑶看作“没事找事”。二者的错位不仅体现在这类行动中的情感表达上,更在心理的细微处展露无遗。陆鸣逍似乎永远无法理解林欣瑶的抗拒和“痛点”,他将对方的尴尬理解为害羞,也在有意无意中激化了矛盾。但陆鸣逍之后做的,并不是缓和矛盾,而是用一再“搞事”激化矛盾。可惜的是,陆鸣逍并没有意识到矛盾何以产生,又怎样一步一步走向难以弥合。所以,当二者最后一次相见时,陆鸣逍期盼已久的善意表达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连他自己也不清楚。
情感表达的错位进而让沟通变得困难。林欣瑶一直试图帮助看似差生、实为学霸的陆鸣逍。她的方式是督促陆鸣逍交作业,甚至每道题都为他耐心讲解。殊不知,陆鸣逍正乐在其中,“愿意在她面前扮演一个垫底学渣”。一方是板起面孔,另一方故作高深,终于形成了两层屏障,让许多本能袒露心迹的话被深藏在心底。陆鸣逍一直盼着一个机会,幻想着有一天一鸣惊人,当着林欣瑶的面解出最难的数学题,可惜他自己似乎也意识到,这种翻转很难实现,甚至没有和林欣瑶分享心迹的机会。而林欣瑶直到猝不及防的离别后,才感到“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继而为此前设置的屏障而自责、愧疚。
希腊神话常常把人物行动的推动力归因于命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外界力量总是不期而至,猛然打断了我们精心制定的计划,击碎了可能成为现实的愿望。小说中,情感表达的错位与沟通不畅当然是推动林欣瑶与陆鸣逍隔阂日益加深的原因,但其实转机无处不在。倘若在那次爆发后,陆鸣逍回到学校,一切可能又会回归常态;如果已在爆发后,暗生悔意的林欣瑶做出试图缓和的行动,屏障或许会有消解的一天。但奶奶去世和回乡中考不期而至,让陆鸣逍再也没有机会揭开他身上的秘密,也让林欣瑶无法认识一个完整的陆鸣逍。所以,二者渐行渐远的原因是双重的,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叠加下,内在的错位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使小说结局趋向于开放式。
无论题目还是结局,都落在再见上,但这个再见,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不见的再见”。对再见的期盼,其实是单向度的,只有陆鸣逍热切地给出了再见的时间和地点,即在省一中重逢。林欣瑶则对“再见”持悲观态度。作者之所以让陆鸣逍热烈地盼望着再见,或许是为了给小说设置一个“光明的尾巴”——读者们都希望他们所喜爱的人物有一个“大团圆”式结局。但小说毕竟是虚构的,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正如前文所讲的,外界力量对人生历程的推动难以把控,故而林欣瑶与陆鸣逍能否再见、在哪里相见,都充满了未知,即便重逢,也会成为一种“不见的再见”。小说里,林欣瑶心中的陆鸣逍始终还是那个嬉皮笑脸地叫她“野蛮人”的幼稚男生;陆鸣逍还是在大体上与前者错位,林欣瑶喜怒的由来,他依旧未能觉察。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屏障似乎因为分别有所消融,但实际上从未被完全消除。
我们在生活里总会发现,如果与人在网上产生矛盾,而又長期不能相见,那么这种矛盾往往很难化解;如果是当面产生的矛盾,又时常会在面对面的坦诚相告中冰释前嫌。这里,矛盾化解的关键就是相见。两位主人公虽然各自对对方怀有期待,但相处时的处处错位终究悬而未决。如若他们再度相逢,面对的将会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林欣瑶心里的细微之处终究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陆鸣逍伪装学渣的秘密也不会在翻转中一鸣惊人。二者都会在成长中淡化那些曾经纠结不休的细节,代之以比错位更难消除的陌生感。这是因为他们在见面的日子里从未共情。
共情是人与人交流的金钥匙,但这种能力又是在不断试错中培养出来的。《下次再见,你会开心吗?》用近乎对称的双重视角全方位展示了一次关于青春期少男少女交流的试错经历。这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诸多环节之一,它不需要亲历者板起面孔进行多么严肃的反思,但在一次一次的体悟中,少年们应当从中发觉共情的重要性,也要努力让错位的沟通逐渐回归正轨,收获不仅属于青春,甚至历久弥坚的友情。
成长总是伴随着离别,但离别并不总是十里相送、执手相看泪眼,它或许在不经意间发生,甚至不给当事者反应时间,又或许在外力作用下给人留下深深的遗憾。无论是哪一种,都让少年们在或遗憾或悲伤的情感体验中充实内心。再见总是那么令人期待,它因充满未知而激起无穷的想象。但要避免“不见的再见”,最应关注的就不是离别,而是曾经相处过的每个时刻。倘若人与人的相处充满默契,那么离别之际是否互道一声珍重,反而无足轻重了,因为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再见也自然而然变成可以预期的双向奔赴。当人们怀着对再见的无限憧憬时,那些过去的点点滴滴,就都将化为最甜蜜、最理想、最值得深藏心底的永生不灭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