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迪
《想变成一棵树》
几年前,作家金波住进了养老院。为孩子们写作了60多年,生活中没了他们的欢歌笑语,他有些孤独。一个早春的晴天,他想到草坪上遛遛那只在葫芦里待了一冬的蝈蝈。几位年轻的管家走来,被蝈蝈吓得后退几步,“您都多大了,还……”他不知怎么回答,忽然有点害羞。
有一天,金波在散步,远远看见一位老人,走一走,停一停,看一看,都是在看树。对于喜欢树的人,他自然就有好感,于是主动向前结识。这位邻居叫钱理群,比他小4岁。他惊喜地发现,这位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内心深处竟住着一位孩子。两人一起吃饭,一起散步,看彼此的书,聊各自的童年,合作写了好几本书。金波觉得,这段因“树”结缘的夕阳友谊,让他的养老生活不再孤独、不再害羞。
他是一个喜欢树的人,在最新出版的儿童诗集《想变成一棵树》中,他写榆树、桑树、榕树、红柳、椰子树,写林中的小鹿、小松鼠、蝈蝈、黑蝴蝶、啄木鸟。他写雨中的树林:“晶莹的雨珠滚动在叶面上,/蜘蛛吐丝给你穿一串项链。/落花铺成的地毯又软又香,/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细雨淋过的浆果酸甜可口,/刺猬扎满了一身运回了家。”写树林里的月色:“叶子一动不动,/做着恬静的梦,/梦见月光化作露珠,/一样的晶莹,/一样的玲珑,/在晨风里摇落,/一滴滴,叮咚、叮、咚。”这些隽永的短诗,没有深奥华丽的遣词造句,却呈现出单纯柔和,像林中水滴一样透明的美感,是绿叶、鸟声、森林和风涛的交响乐。
在某种程度上,金波的作品也如一片蓊郁的森林,从诗歌、童话到散文,先后28次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量仅次于老舍。他写的歌词,《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爽口提气,陪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们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锻炼;《海鸥》《在老师身边》活泼清新,成为“80后”“90后”们难忘的童年金曲。每次参加活动,孩子们便拥到他身边,充满期盼地递上书籍、笔记本、书包甚至一块小纸头,对他说:“金波爷爷,我想您的白头发里,一定住着小精灵。”
“睁开眼睛看自己,已进入了老年;闭上眼睛看自己,还是那個孩子。”在《老人和孩子》中,金波写道。他至今保留着儿时的喜好,给冬蝈蝈写日记,写得贴心贴肺;喜欢花草盆景,每到一地都捡一块石头留作纪念;默默攒着各种小玩意儿,泥塑玩具泥泥狗、虎头铜铃铛……
住进养老院,每天所见所闻所思,都是衰老、病痛和死亡,但金波的老年生活,还是为儿童写作而运转。今年88岁的他,没有黄昏的伤感和灰色的心态,他想把晚年最切身的生命感受告诉孩子们,听听他们的意见。他想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一棵树,走进它的年轮,体会生命的奥义:“喜欢树的人,/与树有着/一样的经历,/一样的苦难,/一样的幸运,/一样的灵魂。/我再一次确信:/人是走动的树,/树是挺立的人。”
环球人物2023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