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慧
丁偉在成都高新区访企拓岗暨高校“百校万岗”2024届毕业生校园招聘研讨会上做分享。
“谢谢,辛苦了!迷茫中找到方向。”“一步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充满信心,非常感谢。”“谢谢陪伴,我每天都会看推文。”……
一句“谢谢”的分量,有时也许很轻,但当越来越多出自大学生之口的“谢谢”印刻在了实习僧的留言板上时,其创始人丁伟,感觉向前走的动力更足了。
实习僧作为全国最大的实习校招平台,2300余万大学生曾经或者正在这个APP上寻找成为“职场人”的机会,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感觉找实习手到擒来。
从萌生“让年轻人就业更简单”的想法到打造线上平台服务海内外上千万高校生,丁伟走过了17年。朝乾夕惕,他让实习僧成为一个明亮宽敞的“站台”,为学子递上了一张张“车票”,目的地是象牙塔外的职场。
四川成都萌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萌想科技),是实习僧的诞生地。在公司展厅的一块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平台的各项数据,这其中,大学生、企业的相关信息最为醒目。在实习僧这座桥梁上,双方根据各自需求,寻找着“有缘人”。
如何让配对率不断提高,是丁伟要操心的事情。“根据我们的大数据,有过两段及以上实习经历的学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接近80%。但大部分学生求职前写不出亮眼的简历,在面试环节常常犯怵。”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丁伟用上了AI手段。经过一系列专业测评,学生的求职能力就像体检报告一样,被明确地指出弱点在哪里。
“我们开发了AI简历和AI模拟面试工具,辅助学生提升求职能力。”丁伟列出一组数据:经过AI简历“体检”的学生,其简历完整度提升50%,获得面试的概率提升2到3倍;只要AI面试陪练2到3个岗位,学生在面试时,至少能把自己实力的七八成展现出来。
在实习僧平台上,同AI并列存在的,还有职位导航、直播授课、校友问答等一系列软服务。每一个进入实习僧的学生,丁伟都希望能够持续陪伴他们的职业成长。“大一学生可以来了解岗位知识,大二可以了解企业需求并撰写简历,大三可以投简历找实践,大四可以继续用AI简历和AI模拟面试淬炼求职技能,获得更好职业前景。”这样的陪伴也从线上延至线下。“我们为学生开发了专属面试空间,学生通过预约后,就可在一个安静且独立的空间里提升自己的面试技能。”当前,包含西南财经大学、深圳大学等在内的30多个地方落地使用“远程面试间”,空间使用率超过80%。
而桥梁上的另一重要角色——企业,也需要有满满的诚意。丁伟介绍:“我们有专门的团队,审核企业资质以及岗位真实性,在发生学生投诉时,会选择第一时间下线岗位,最大限度保护学生权益。”被筛选过的企业招聘信息,会在数据匹配下,被推送到不同学生用户的手机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千人千面,双方配对的效率会明显提高。”
从象牙塔走出,面临社会的考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场“修行”的开始。当下,随着毕业生的数量与岗位需求量逐渐拉大数值差,“竞争”意味更加强烈。身处其中的丁伟,能做的、也是擅长的,就是不断地迭代产品,让学生不断提升求职能力,有更多实习岗位可选择。“我们跟踪过有实习经历学生的就业轨迹,发现他们就是通过实习后对职场产生了具体认知,从中找到自己的目标与兴趣所在,并为之努力,成功就业率也因此提升。”
丁伟是在2014年底创办实习僧的。“僧”,有着实践与修行的含义,也因四川话分不清seng和sheng,便取谐音表达专注“实习生”这一定位。
现在的实习僧,大学生用户突破了2300 万。凝视着那串数字,丁伟总是不自觉地将视线停留在个位数,因为那是平台出发的原点。
在这之前,丁伟在大学生就业服务这一领域已“修行”多年。2006年,人力资源专业出身的他,接触到国外教育指导中心对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先进案例后,心想“我们中国肯定也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过多犹豫,当时国内近3000多所高校成为丁伟创业的蓝海,不过3年下来,他没能逃过市场的闭门羹。“那时候市场还不够成熟,对这类服务的接受程度其实并不高。”
自那以后,丁伟转头在北京做起了雇主品牌的专业服务。“主要就是帮助各类品牌提炼核心卖点,然后把它形象化,落地高校推广,为企业吸引人才。”这一次,丁伟成功了。高峰时期,团队同时服务近千家雇主品牌,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公司的营收和规模也不断扩张。
一转眼,5年已过,当丁伟想再往前走一步时,感受到了制约。“没有平台支撑,效率始终放不大,无法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首次创业时,“想要帮助更多大学生就业”的那颗初心,牵动他做出了第三次创业的选择——去成都,搭建科技平台,专注做大学生实习校招服务。
很多人问过丁伟,放弃北京几千万元营收的公司来成都再创业,不亏吗?他内心坚定,“其实并不是说一夜全部清零,而是可以将曾经的资源转化为平台的储备力量”。
不过,跨城市创业后,曾经的老客户必然会流失一部分,在新的地域也存在“脸生”的困境,丁伟常说自己是带着0.5的资源重新出发。而给予他“开疆拓土”底气的,是成都集聚的高校资源。尤其在成都高新区,这里人才济济,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科技公司汇聚,当然更少不了当地给予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支持。“几年下来,我们拿到了高新区各项政策补贴,解决了发展的后顾之忧。”
现在的实习僧,大学生用户突破了2300万。凝视着那串数字,丁伟总是不自觉地将视线停留在个位数,因为那是平台出发的原点。“一开始,我们的用户只有几万。实习招聘信息是一点点从各企业官方微博扒来的,并免费对外开放,发现有用户成功投递后,我们就会给企业HR发私信,推介我们的平台。”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也不断协助其推广市场,增加平台在行业内的曝光度。
日复一日的行动和坚守,在业内积累的好口碑让实习僧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2016年,实习僧的学生用户数突破200万,2020年突破1000万……丁伟介绍,支撑数字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科技投入。“我们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接近15%。”创立至今,实习僧收获诸多荣誉,其中最让丁伟感慨的,是2022年成为四川人力资源首批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企业,这是对一家企业的高度认可。此外,实习僧也入驻了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对于17年前的丁伟来说,当决定踏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那一刻,也许并没有想过今天的成绩。回望来路,丁伟一直抓在手里的,不过是“务实”二字。他说:“高质量就业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得住性子,一步一步来。”
而今,萌想科技已成为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领域的头部科技企业,实习僧汇聚了30万+的企业。从某种程度来讲,庞大的企业招聘数据也让实习僧成了行业变化的风向标,岗位的需求数越大,代表这个行业正迎来急速上升期。
在人力资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丁伟,对于热门行业的变迁感同身受,“以前是金融、投行,后面慢慢是互联网、新能源等”。社会经济的大发展让丁伟感到振奋。但随着市场的快速变革,丁伟也迎来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简言之,就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不匹配,早期需求不足所产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逐渐转化为供给侧无法适应需求结构转型的就业难。
大學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凸显,也牵动着政府想方设法打赢就业“保卫战”。
以成都高新区为例,运用市场力量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手段,萌想科技便是其中一支生力军。高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工作人员赵洋甲介绍,近年来,依托萌想科技等专业力量,成都高新区打造了“就业肖+帮”大学生就业力感知训练营,通过就业调研、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为辖区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提供全站式的精准就业服务。在政府+企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帮扶下,大学生就业率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还吸引了许多外来人才。
2023年,四川省人社厅人才交流中心举办大学生招聘会,实习僧提供智慧就业指导。
“为吸引更多大学生了解、走入职场,我们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服务形态。”在丁伟看来,平台服务的是大学生,从服务模式、对外宣介来说,也要向年轻化探索。“暑期实习嘉年华”活动成为成功例证,充满活力的设计风格、精选推荐的实习岗位、一对一的就业指导等,激发了学生用户的积极性。丁伟介绍,仅西南交通大学,在嘉年华活动上线一周后便有7800人次参加。
同大学生们一样,萌想科技本身也是一家朝气十足的企业,始终年轻、始终迭代,是这家企业前行的底色。于丁伟而言,推动大学生成功就业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让大学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个人职业规划和价值实现越来越重视了。”丁伟分享了一个例子,“现在已经有高中生来到我们平台,了解职业知识,提早系统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在未来几年,丁伟预估,每年还会有450万大学生用户涌入实习僧。如何借助科技平台提升求职能力,拥有成为“职场人”的更多赢面?如何让“大学生就业更简单”,早日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这些,是实习僧与大学生们共同面对的课题,也是属于双方的一场“修行”。所幸,因为在努力地向前走,这场“修行”之旅除了必然的艰辛,也伴随着收获与喜悦。
丁伟
1983年生,成都萌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僧联合创始人,重庆市人力资源研究院特聘专家,成都市2021新经济双百工程领军人才。他2014年底创办的实习僧,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实习校招平台,并入驻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环球人物2023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