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8日,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中国记者节。我党我军自成立之日起就伴随着纷飞战火,老一辈记者刻画出的荡气回肠的战争记忆,呈现出的在炮火中前进、在沙场上走笔的战斗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范长江:报道红军真相第一人
范长江的红军情结,至少可以追溯到1927年。当时,政治上处于迷茫状态的他已开始研究江西苏维埃政府的土地革命;“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又开始关注江西红军提出的“联合抗日”政策:1934年夏季,他跑到南昌找来很多有关江西苏区的小册子阅读。
为能“撞见红军”,他1935 年从天津到达成都后,曾孤身由彭县进入大山,后因山深林密,土匪多,野兽出没,行路甚为艰难,不得不返回成都。
1935年7月,作为《大公报》记者的范长江开始了从四川成都到内蒙古包头的西北旅行考察。往西北行进的沿途,他虽未能直接走进红军队伍,但毕竟有了更多了解红军的机会。他写下关于红军的各种见闻,在《大公报》上陆续发表,“红半了天,受到全国人士的注意”。
范长江西北之行结束后,所写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该书一经出版便掀起抢购潮,数月内再版9次,发行十几万册,他也因此一举成名。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当时,身处绥远前线的范长江对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行为表现出了不解,忧心忡忡。他于1937年2月初抵达西安,并在杨虎城公馆见到了周恩来。两人长谈一番后,范长江弄清了“西安事变”的真相。2月9日,他抵达延安,成为第一个从国统区到延安采访的记者。
当晚,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围着火炉和范长江谈话。“火炉谈话”结束,毛泽东还把范长江请到自己住的窑洞长谈。谈话结束时,范长江提出要留在延安搜集材料写长篇著作。毛泽东答复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把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利用《大公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办法,向全国人民作广泛的宣传,动员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范长江第二天一早就离开延安,返回上海《大公报》,写出《动荡之西北大局》。这篇报道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真实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引发了全国轰动。
孟昭瑞:定格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1950年,我刚满二十岁,是一个血气方刚不畏艰险的革命军人。作为一名部队的摄影记者,理应义不容辞地主动要求上战场,亲赴火热的战斗中去。10月底,我带着喜悦、豪迈的心情从北京出发,乘上了开往中朝边境安东(现为丹东)的火车。在那里,我首先抢拍到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观场面。为了尽快入朝赶上过江的志愿军部队,我单枪匹马,爬上开往前线的弹药车。”
20世纪50年代,孟昭瑞作为《解放军画报》记者,3年中先后11次赴朝鲜,深入抗美援朝战争第一线,用镜头捕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云山战役、上甘岭战役、停战协定签署等历史瞬间,记录下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阎吾:历历再现“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日,原本被安排去后续部队采访渡江战役的新华社随军记者阎吾,跃上一只突击船抵达长江南岸,又紧跟突击队在一条战壕里采访到几名负伤的战士,再摸到一座硝烟未散的地堡燃起半截蜡烛,迅速写下500多字的消息《强渡长江》,形象记录下“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场面,被誉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姊妹篇。
自1938年参加八路军并投身我军新闻宣传事业后,阎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
李启科:在猫耳洞里写就 《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1979年初,一场不可避免的边境反击作战在祖国的南疆打响。李启科作为解放军报社第一批派往前线的战地记者,跟随原武汉军区第43军某师,参加了战斗的全过程。
在无名高地的师前方指挥所一个猫耳洞里,李启科采访第43军副军长兼某师师长张万年。采访到最后,张万年对李启科说,抗美援朝时魏巍写过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昨天一天的战斗,证明我们今天的战士仍然是最可爱的人。你到营连去采访,一定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接下来的几天,李启科和这个师的几位新闻干事,分头到各团营连采访。采访到大量写作素材后,李启科选择了一个稍微宽敞的猫耳洞,把背包放在膝盖上当桌子,用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写就了一篇5000多字的战地通讯传回报社。3月初,这篇题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战地通讯在军报头版见报。接着,《人民日报》也转载了这篇通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发了。此后,“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作为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口号,在全国叫响。
沙飞:当相机成为抗战之有力武器
1937年8月15日的《广西日报》上刊登了沙飞所写的《摄影与救亡》一文。4个月后,已在当时的中国摄影界崭露头角的沙飞,在河北阜平参加八路军,后成为我军第一个专业摄影记者。
“他拍得真好,因为他懂军事,部队到哪他到哪,随部队行动。有时候部队还没到,他就先到了。我们到了,他已站在那里拍照了。他机动灵活,吃苦耐劳,又能打,又能照,又能写,难能可贵啊!”时任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团长的李钟奇将军曾这样描述他记忆中的沙飞。
在华北抗日前线,沙飞拍摄了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及向敌后挺进等大量反映敌后军民坚持抗战的摄影作品,提出并创办了《解放军画报》的前身《晋察冀画报》,成为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创始人,和他的战友们拍摄并保存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完整的照片档案。
冀惠彦:外媒转录我抢拍的轰炸巴格达画面
1998年至2013年的15年间,冀惠彦受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委派,6次随中央电视台特别报道组赴伊拉克战地采访。2003年3月,在伊拉克战争爆发3天前,冀惠彦和水均益等几位同事接到国内指示,出于安全考虑必须撤回。报道组辗转科威特、约旦回到巴格达。
3月27日從早晨开始,记者中就传言联合部队因为对媒体报道不满,准备进行报复性警示打击。下午3点,警报声响起,在新闻中心工作的各国记者纷纷撤出。此时,还没有一家媒体拍到白天巴格达遭轰炸的镜头。冀惠彦想都没想,拎起摄像机逆着人群冲向三楼平台的制高点,刚刚架好机器,一枚导弹就在不远的总统府爆炸,顿时巨大的气浪吹得冀惠彦几乎无法站立。遗憾的是,这次爆炸画面没有拍完整。但经验告诉冀惠彦,重要目标一般要被轰炸两次。冀惠彦屏住呼吸,把镜头对准刚才的炸点。果然,很快又有一枚导弹袭来,只见镜头里白光一闪,巨大的火球上腾起一团蘑菇云,一个炸点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时,楼顶防御阵地的4挺高射机枪还在对空射击,枪炮声响成一片。后来水均益告诉冀惠彦,有好几家外国电视机构要求转录他拍摄的这组镜头。
(综合《新华日报》《解放军报》《环球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