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徐宗科
20世纪的中后期,有相当多的中外作曲家为竹笛创作了众多的独麦曲及协奏曲,使竹笛的演奏及表现领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竹笛还在很多戏剧、戏曲和声乐演唱中担任伴奏,乐队中主要的领奏、独奏段落通常也由竹笛首席来完成。竹笛的表现力是相当丰富的,它既能表现欢快喜悦的心情,也能表达悲愤哀怨的情绪,具有迷人的魅力。它可以通过奏技法的变化,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通过颜、叠、震、打等装饰技巧表现出江南美景;通过吐、滑等技巧表达北部地区人民质朴感人的深情。虽然竹笛是件极具中国特色的乐器,但它的演奏内容及风格又是非常广和宽泛的,从古代的五声音阶乐器演变到如今的十二平均律,它的表演可涉及中外所有音乐。由于竹笛本来就是从戏曲伴奏中脱胎而出,所以竹笛在戏剧戏曲声乐担任伴奏任务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当代竹笛的演奏技巧是基于传统演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演化出来的。新的演奏技巧演奏难度更大,对乐曲的表达能力更强,学习演奏的周期更长。但是,其表达音乐的能力更自如、细腻与强大。文中通过竹笛的演奏方法以及作品的分析,通过竹笛演奏展现音乐作品的地域风情以及演奏的语言腔调。
北方民间乐曲的演奏中,花舌的运用非常广泛,它还常与历音、颤音、飞指、剁音等技巧结合使用。在冯子存先生的《喜相逢》《放风筝》等作品中,便有大量乐段使用花舌这一技巧。花舌民间俗称“打嘟噜”,是舌头在口腔中由于气的冲击而飞速颤动所产生的一种碎音效果,是一种极有特点的技巧。初学时可以先不用笛,用舌头在口腔内反复练习“打嘟噜”,之后再用在竹笛子上,用长音练习是最好的。注意舌头要自然放松,多利用舌头本身的弹动功能,并结合腹肌的控制。
竹笛作品中的江南风格的乐曲中(江南丝竹中常运用这个技巧),谈不上表现什么音乐形象。也可以理解为是个别演奏家的一种演奏特点,像陆春龄先生的演奏就较多地运用,经常可以看到在音符的斜上方有一个小音符,这便是倚音,它是依附于主音上的,这个小音符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很多个,都称之为倚音。倚音有装饰、润色主音的作用,演奏时不能过分强调它,但也不能忽视它,因为掌握不好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练习时还应注意对倚音音头的控制和处理,适当结合“轻吐”技巧会有不错的效果。
叠音是在演奏两个同度音时,在第二个同度音的音孔上用手指急速地开按一下(出现本音与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效),使这两个音有一种重叠的感觉。叠音可以说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不能把叠音奏成倚音。要记住倚音是在第一个音符之前出现,叠音的手指动作在第一个音符之后;倚音再短暂也有一个过程,而叠音第二个音的手指动作和第二个音的拍子是同时的,我们只能感觉它的存在。因为手指的急速开闭,本音的上方叠音是不占时值的,因此称叠音是一种快速的装饰音。它巧妙地丰富了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使两个音既分开,又形影不离的感觉。
喉音顾名思义是喉咙发音,这种技巧过去常被用在戏曲的伴奏中。演奏方法是:通过振动喉咙以发出“鸣”“嗷”的声音,同时还要吹出笛声,使两种声音糅合在一起,是一种边吹边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同度的,也可以是不同度的,像和声效果的音效,但要注意的是,虽是用喉咙发音,但喉咙快速却不能过分紧张,不然会失去对口风的控制,影响笛子的声音。近年来,在一些现代作品中这种技巧常被采用,如:《苍》《天龙吟》《卧虎藏龙》等等。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从民族到语支、语族、语系,越往上,语音系统之间的区别越大。笛子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对语音的演绎十分重视。
民族器乐与地域文化是不可分割、息息相关的。在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中,所有的作品的展示都是线性音乐为基础,结合当地地域特有的语言风格来共同展现作品的地域特点。在竹笛作品中的演奏中也展示了音乐的语音音调的走向,并结合作品中的“韵”体现出来。方言语音中的“韵”是与地方文化以及审美情趣相关联的,而竹笛作品的语音之“韵”是肉眼看不见的,要求演奏者对作品有着深入的理解,把握和认识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风格特点,用心去感受竹笛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竹笛“语音”的演绎具有地域的语音性特点,“语音”的行腔代表了音高的走向,地域风味的“韵”通过竹笛演奏中的力度强弱、音色与节奏的变化演绎出作品蕴含的场景、画面与情感,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意境。
“音腔”的展现顾名思义是通过音乐的“音”来展开。由于各地的风土、自然、语言以及当地民俗文化的差异,竹笛音乐在各地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融合,形成了富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风格,演奏技巧也各有特色。不同的音腔所表现出的音乐有从容,有急迫,有飘逸,也有豪迈。这需要演奏者对竹笛作品的理解以及对音乐语言风格技巧的准确把握。中国音乐(无论声乐、器乐)特有的音腔运用是现有的记谱法不可能精确记下的,只有靠演奏者平日加强学习民间演奏方法、风格,当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后,方能自如地演绎竹笛作品。在竹笛的演奏中,传递感情与音乐风格的表达需要在吹奏的过程中,通过音色的变化、时值的长短、力度的不同来展示不同地域音乐属性,从而演绎不同的音乐感情。竹笛演奏中音腔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在演奏中尾音的处理,通过尾音的音乐走向,来展示音乐的情绪与风格,本文采用了《荫中鸟》《鹧鸪飞》《三五七》《喜相逢》《姑苏行》等片段,通过吹奏中的演奏技巧来分析音腔。
谱例1《荫中鸟》是管乐以冀中民间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它以富有北方民间色彩的音乐语汇,描绘了茂林成荫、百鸟啼鸣的景象,寄托了作者热爱生活和向往未来的情怀,成为北方梆笛音乐的代表曲目之一。全曲由引子和3 个段落构成。引子以充满活力的呼唤乐句揭开了树林里欢腾活跃的序幕。第一、三段展现了树林兴旺茂盛、百鸟欢跃的景象。活泼、跳跃的节奏,风趣、对称的旋律,灵巧的颤音、历音、抹音等演奏技巧的运用,均体现了浓郁的北方梆笛音乐的特征。第二段则表现了百鸟竞技的生动景象。其中滑音、吐音、花舌音和多指颤音的运甲,既是对多种飞鸟鸣叫声的模拟,又是对梆笛传统演奏技巧的继承和发展。在演奏中注意“吐音”在吹奏中的演奏效果,展现百鸟竞技的场面中“轻吐”与“重吐”的结合需要演奏者在吹中有音量的调控与处理,见谱例1。
谱例1
竹笛曲《鹧鸪飞》是南方曲笛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曲原是湖南民间乐曲,曾用于箫独奏和丝竹乐合奏,后由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该曲以曲笛演奏所特有的柔美丰满、细腻含蓄的韵味,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从而成为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曲笛独奏曲。作者对此曲的介绍是:“鹧鸪出自南方,向阳而飞,又名随阳鸟。这首民间乐曲,用曲笛演奏,以醇厚和细腻、快和慢、强和弱等技艺的对比手法,刻画鹧鸪鸟时远时近、忽高忽低,在广阔天空尽情飞翔的形象……”。《鹧鸪飞》放慢加花作为第一段慢板,而将原“花板”用快速演奏,作为第二段快板,前后两段构成主题在后、变奏在前的倒装变奏。第一段慢板的第一小节则处理成自由节奏的散起,作为全曲的引子,四个长音运用食指颤音、虚指颤音和力度的变化,以悠长宁静的旋律展现了优美的水乡风光。慢板段的旋律悠扬抒情,节奏舒徐悠缓,分句自由,大致可分为四个段落。每段由若干长短不一的乐句构成,以特性音调自由贯串和变化展衍的手法贯串全段,演奏中的上二度垫音装饰和气颤音、指颤音的灵活运用,使高音含蓄柔美、低音浑厚圆润,情趣古雅纯朴,栩栩如生地描绘鹧鸪鸟忽高忽低、忽远忽近,时隐时现地自由飞翔。快板段的旋律以连续的快速平稳的十六分音符为特点,活泼灵巧,速度极快,力度稍强。最后用越来越轻的虚指颤音,给人以鹧鸪鸟向远处飞去渐趋消失的联想,见谱例2。
谱例2
竹笛曲《三五七》原是浙江婺剧乱弹唱腔,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旋律流畅华丽,后由赵松庭改编成同名笛子独奏曲。演奏具有南方笛派典雅华丽的风格,又吸取了北方笛派刚劲明亮的特色,形成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此曲在演奏上创造性地运用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使乐曲首尾两段乐、长不可及,尽情展现藏在内心的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效果。竹笛在此段上运用戏曲音乐中的伴奏手法,旋律构成富有民族特点的复调结合,使乐曲具有流畅华丽的旋律,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情绪。
谱例3
《喜相逢》表现了亲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重逢时欢快欣喜的情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喜相逢》原是流行于内蒙的一首民间乐曲,经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把这首简单的民间曲牌发展为著名的笛子独奏曲,从音乐语言、乐曲结构到音乐形象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喜相逢》全曲共分四段,主题和它的三次变奏:A Al A2 A3,见谱例4。
《喜相逢》的第一段是全曲赖以变奏的主题乐段,一开始是缓慢的散板,节奏自由。笛子演奏用了较多的装饰音,加上乐句内延长音的出现,使音乐进行显得曲折不平,带有较强烈的感性色彩;第二段是乐曲的第一变奏,笛子演奏多用轻巧的吐音,而减少了滑音和装饰音,使旋律进行显得活泼流畅,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这一段的句逗也不是很明显,整个乐段一气呵成;第三段是乐曲的第二变奏,这一段主要运用“三吐”的技法奏出活泼跳跃的节奏型装饰曲调,加上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使欢快喜悦的情绪得到进一步发展;第四段在演奏上通过同音进行和花舌音奏出的长音达到全曲的高潮,气氛更为热烈,生动地表现了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主题在散起、缓慢的节奏中开始,起伏较大的五声音阶进行和不时出现的倚音、滑音、顿音,委婉曲折。
谱例4
《姑苏行》是作曲家、笛子演奏家江先渭(1924-)于1962 年创作的,是作曲家根据一段不足三十小节的昆曲音乐片段发展而成。《姑苏行》的曲式结构为:引子A B A1,见谱例5。第一部分具有引子的性质,是节奏比较自由的散板段落,舒展的音调缓慢且从容,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第二部分是一个典型的变奏段落,它由一个乐段及两次变奏组成,具有呈示部的性质,抒情、优雅的行板旋律含有一种内在的音乐美;第三部分旋律细腻流畅、跳跃欢快,在连续进行中间用短暂的休止来断句,使得音乐具有抑扬顿挫的效果波浪起伏的线条活泼且富于动感,音乐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第四部分速度趋舒缓,具有再现部的性质,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表现了沉醉于美景之中的人们流连忘返的思想情感。乐曲的尾声通过渐次下行的五声音阶落在宫音上结束,把荡漾在游人心里的美好思绪带向了广阔的远方。
谱例5
中国民族乐器经过祖先长期的发明创造和不断的改进,使民族器乐各具特色,流传下来的大量优秀作品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竹笛是民族乐器之一,是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竹笛通过演奏技巧表现出地域音乐语音性的特点,演奏技巧与音乐的语音性紧密结合,进而使音乐情绪与语言语音完美融合,极大地强化了竹笛的表现力。对竹笛演奏技巧与音乐语音性特点的研究,对中国竹笛音乐和当代民族器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