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用户调查的防震减灾新媒体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

2023-11-22 08:40刘小霞周煊超尚立坚徐慧玲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11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

刘小霞 谢 珍 周煊超 刘 颖 尚立坚 徐慧玲

1)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0 引言

大学生是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群体,因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时期对大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补齐当下大学生群体学习运用防震减灾知识的短板,也对引领未来近十年科学知识的传播学习模式、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都有重要推动作用。当代大学生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1]。新媒体平台成了当代大学生接触频率最多的媒介形式。因此如何利用好官方新媒体平台向当地大学生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是地震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手机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对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的手机使用情况以及对防震减灾科普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从发布时限、发布形式、发布内容和平台推广4 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防震减灾新媒体平台运营策略,以期提升防震减灾科普传播的效果。

1 调查研究背景与方案

1.1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站在时尚前端的大学生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非常强,他们通过手机进行社交、娱乐、游戏、阅读、学习和购物,几乎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都与手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用户对政务服务的移动化、服务化和一体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地震系统抓住这个机会,结合部门职能特征,开展了地震科普知识、地震公众服务及形象的官方自有新媒体平台宣传,以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为例,目前已经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和抖音号。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文采用直接调查法中的调查表法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2 份。主要对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长、场景、用途等情况,以及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获取途径、作品形式、知识内容和接受度等方面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大学生用户的年级、性别、民族、年龄等人口信息进行统计[2]。

2 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与呈现

2.1 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较长,且喜欢在睡前使用

从调查结果看,63%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5 小时,其中有30%以上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超过7 小时(图1)。和大部分人一样,近70%的学生习惯睡前浏览手机(图2),这已经成为一种手机现象,大家仿佛只有在把手机上该浏览的内容完成后才能安心的入睡。我们的枕边书早已被手机所取代,且大学生有一个特殊的手机使用场景就是上课时间看手机,虽然总体来看比例不高,但也增加了手机使用时间。这表明大学生群体手机使用时间较长,且使用场景比较典型,这与他们的业余时间较多,没有生活和工作压力且精力充沛等相关。

图1 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柱状图Fig.1 Bar chart of mobile phone use time of college students

图2 大学生使用手机场景柱状图Fig.2 Bar chart of mobile phone usage scenarios of college students

2.2 大学生手机用途多样化

手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即人际联络和娱乐消遣。可以看出排名前2 位的功能是拨打电话和网络社交(图3),对任何人来说,手机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使我们的通讯便捷了,而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寻找自身价值,得到认同的阶段,以微信、QQ、微博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功能强大,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在娱乐消遣方面,大学生在这当中表现为对于听音乐和看视频的强烈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其门槛较低、成本较小、内容丰富,且满足了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需求。

图3 大学生手机用途条形图Fig.3 Bar chart of mobile phone usage of college students

2.2.1 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以微信为主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微信在各类社交工具中占据了绝对地位,使用微信的用户达到了98%,随之使用微信作为手机支付方式也占据了90%,这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大家都在用,想要和别人进行交流也只能用微信。而在涉及阅读时间的问题中,统计发现超过53%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在2~3 个小时及以上,有71.7%的大学生每次阅读微信的时间不少于10 分钟。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是微信深度使用者,且使用微信的时间呈碎片化特征。

2.2.2 大学生偏好点赞、评论等互动,互动率高

大学生在社交软件中很少主动发言,且发言要看对象,只有关系亲密的,愿意与之交流的才会主动发言(图4)。 在关于互动类型的调查中,在看到别人发的信息时能够点赞的占75%,其次是评论,转发的则非常少。而在互动行为的调查中,超过90%的大学生表示参与过微博、微信等的点赞或评论,整体互动率较高。

图4 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发言情况条形图Fig.4 Bar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social software to speak

2.2.3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娱乐活动丰富,且以音乐、短视频和游戏为主

智能手机的娱乐功能强大,各种APP 应用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从调查的结果来看,86%以上的大学生每天在各种娱乐活动中所占用的时间不超过3 小时,3 小时以上的较少,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游戏的使用比较两极化,不喜欢的学生几乎不玩,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很少,而喜欢的学生在这一项上花费的时间则很长(图5)。大学生对音乐的喜欢很明显,音乐可以令他们放松身心,表达情感,在手机使用中排名靠前。然而喜欢的音乐类型和语言在蒙汉族学生中差异较大,蒙古族学生因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比汉族学生更倾向于蒙语歌曲和民族音乐(图6)。

图5 大学生使用手机娱乐时间柱状图Fig.5 Bar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use time of mobile phone for entertainment

图6 不同民族喜欢音乐语种条形图Fig.6 Bar chart of musical languages preferred b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用手机观看视频和制作视频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之一。这是由于一方面碎片化的时间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大部分喜欢观看短视频,另一方面,短视频带有网络段子式的恶搞和生活中的有趣瞬间也符合青年心理文化需求。各种短视频的网站也受到大学生的追捧,比如抖音、哔哩哔哩等,已经形成了现象级的应用(图7)。

图7 大学生喜欢的视频类型条形图Fig.7 Bar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favorite video types

2.3 大学生主要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从调查结果来看,81.68%的大学生喜欢通过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获得科普知识,这与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较长、网络社交以微信为主相切合。除此之外,大学生对现场科普宣传和体验类活动兴趣较高(图8)。

图8 大学生喜欢的防震减灾知识获取途径条形图Fig.8 Bar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favorite ways to acquire knowledge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2.4 大学生偏爱动画和短视频类的科普作品

在调查大学生最喜欢的科普形式时,77%的学生选择了科普动画或短视频,54.5%的人选择了科普文章,53%的人选择了科普剧或其他科普活动(图9)。这说明大学生更喜欢生动、有趣、直观、有深度的科普形式和科普作品,而对讲座类的科普不太感兴趣,这可能是大学生对于长期以来教授方式的一种应激反映,更喜欢形式活泼的知识普及形式。

图9 大学生最喜欢的科普作品形式条形图Fig.9 Bar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favorite popular science works

2.5 大学生对实用型和原理类的地震知识更感兴趣

在您最想了解哪类地震科普知识的调查中,57%以上的人选择地震应急避险、地震基础原理、地震预测和地震预警原理与应用(图10)。这表明学生一方面对原理类和实用型知识很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对地震预测的探索类和地震预警的新型知识感兴趣,这与当代大学生知识面丰富且学习更加务实、思想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思维广泛且活跃等特点相关。

图10 大学生喜欢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柱状图Fig.10 Histogram of college students’ favorite popular science knowledge content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2.6 大学生对市面上现有的地震科普内容接受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进行市面上现有地震科普知识接受度调查时却出现了非常不同的看法,33%的学生认为我们的科普作品 “简单易懂,能理解” ,而27%的学生则认为 “内容有些杂乱,不知道如何做,可操作性不强”(图11)。这表明地震部门在科普宣传的专题化、大众化、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图11 大学生对市面上的防震减灾知识接受度条形图Fig.11 Bar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knowledge in the market

3 结论与对策

从调查及分析结果来看,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快速迭代,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大,手机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在防震减灾科普服务的需求调查中,大学生更偏向于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偏爱动画和短视频类的科普作品,最想了解与应用和基础相关的地震知识,但在市面上现有的地震科普内容接受度上,却存在差异。

鉴于上述调查结果,主要针对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和抖音4 个新媒体平台,从发布时限、发布形式、发布内容和平台推广4 个方面进行运营策略分析。

3.1 在发布时限方面,各平台要合理安排发布频率

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且看手机时间集中在睡前和休闲时间的情况,如有针对大学生的重要宣传科普内容,可以安排在11:30~14:00、17:00~20:00和22:00~23:00 这3 个大学生使用手机频率较高的时间里发布。而具体到官方微博则要多 “刷” 存在感,微信、今日头条和抖音号则要保持工作日每天至少一次的发布频率,在发布时限上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习惯,适时发布,尤其是微信,这有助于提高一次打开率。

3.2 在发布形式方面,以图文信息为主,短视频为主

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以娱乐为主,具体娱乐活动又以听音乐、观看短视频和玩游戏为主。因此,在防震减灾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用户群体,要多做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同时应该聚焦制作形式多样的图文、音视频、H5 等 “富媒体” 形式的科普内容,以此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阅读。

具体到微信而言,由于微信具有强相关性,且因大学生的点赞和评论的互动率高,地震部门可以策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积极性,引导他们点赞、评论、转发,以此扩大科普作品的影响力。同时因大学生喜欢使用表情包进行互动交流,可以设计制作一些时尚、具有行业特征的表情包进行推广,以此增强用户黏性、突显行业形象。而具体到微博和今日头条,由于其更具有媒体属性,适合发布以图片或短视频为主的信息。由于抖音平台定位为专注于年轻人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平台,因此以发布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为主。

3.3 在发布内容方面, “趣味化” 包装的防震减灾前沿科技知识

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阅读主要以娱乐资讯为主、娱乐活动丰富等特点,在内容提供方面可依据不同平台的特性,策划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内容主题,适当的通过 “蹭热点” “趣味化” 包装来吸引大学生用户的阅读。内容生产时,将学生们关注的地震应急避险、地震基础原理、地震预测和地震预警原理与应用知识融入到日常宣传中。尤其在调查显示现有科普知识内容接受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最主要的是在宣传口径和内容输出方面要注意有意识的系统化、专题化输出,多做贴近生活、具有实操性的内容。在普及防震减灾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防震减灾前沿科技知识的输出,满足大学生群体新潮、猎奇的心理,而不是重复做一些简单、低质、 “大而全” 的作品。

具体而言,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适合 “炒”热度,打造话题,以解决实时问题和引导舆论为主,发布要多而密,更适合发布一些实时动态信息和短而精的科普内容。比如在日常科普宣传时要多“刷” 存在感,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宣传时要实时发布震情动态、灾情信息、应急科普等,引导舆论。同时带话题的内容发布更利于大学生的互动参与,尤其是结合微博的热搜话题进行科普宣传,更容易带流量。微信是 “圈子” 文化,适合 “走” 心,讲好深度故事,应注意可读性与篇幅长短,篇幅适中、可读性强的内容更容易受大学生欢迎。要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些有深度且含金量高的科普文章进行发布,同时要开发微信服务,通过发挥政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来增加用户黏性。今日头条号是根据用户情况进行个性化推荐的新闻资讯平台,适合发布重要的通知、访谈、专家讲座、科技前沿等新闻资讯类内容。抖音号则因其娱乐化的氛围及较长的制作周期,更适合发布一些现场类、科普类短视频,以直观性吸引大学生浏览学习。平时要多发布实用性强和原理类的科普短视频内容,比如应急避险、地震预测、预警、地震原理等知识,而在震时则要以发布震情信息、地震和救援类现场视频为主。

3.4 在平台推广方面,要依据各平台特性统一形象、联动推广

各平台要有统一的名称、统一的标志、统一的宣传语,形成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统一形象标识。同时要依据各平台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在信息发布上,要注重 ‘微博发布、微信服务、今日头条扩影响、抖音赚流量’ 的方针,把微博的动态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的科普及其他地震公众服务、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抖音的年轻人社区这些特点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借力,增强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3]。

具体来说,比如在5·12 “防灾减灾日” 这个重点宣传节点,要进行科普剧展演活动,那么在前期宣传时就要多平台合力造势。在微博和今日头条上适合发布多角度的动态信息、先导宣传片等,或者在微博上开辟提问环节、抽奖环节引导大学生用户参与线下科普剧;在微信上要发布有关科普剧展演活动的时间、地点、剧作内容及特点等内容全面的文章;在抖音平台除发布科普剧先导宣传片外,还可发布一些科普剧展演现场彩拍的花絮等。

4 结语

随着网络科普传播的不断发展,以受众细分化为切入点的科普内容和形式会越来越多,也会越做越细。但在实践应用中,作为地震部门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了解某一受众群,比如大学生受众群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特征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固然重要;但如何分配细分受众资源,如何生产目标受众喜欢的科普作品,如何将科普作品有针对性的推送到目标受众群,如何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点赞等一连串的问题都值得深思。这就需要我们在网络科普传播和新媒体平台运营中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传播的效果。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科普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科普达人养成记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