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龙
[摘 要]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也迎来了改革和创新的机遇。本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索图书资料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践探索等方式,从教育类出版社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切入,阐述了信息化在图书资料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延伸思考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创新方向。
[关键词]教育类;出版社;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改革创新;人工智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7.047
[中图分类号]G231;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7-0169-04
0 引 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管理模式,而是向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就图书资料管理方面而言,传统的管理方法过分依赖人力,这已经无法与信息化的大背景相匹配。全面加快图书资料的采集、归纳、管理、检索等多环节的信息化及数字化进程,从而进一步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未来图书资料管理的前进方向,也是教育类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使然。
1 传统图书资料的管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图书资料管理只是出版流程中很不起眼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本身,并不会对出版单位的运营与发展造成过大的影响。
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受传统的图书资料形式所限,过分依赖于人力。这也给图书资料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制约。
1.1 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方面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下,有一部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过于简单,图书资料管理仅限于图书整理、借阅登记、定期盘点等方面。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
1.2 在管理设备更新迭代方面
由于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对设备的要求较低,且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处在出版工作的末端,长久以来,图书资料管理设备的更新迭代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
1.3 在使用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方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纸质的图书资料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也适应了通过简单索引,人工查找自己所需图书资料的模式。供需双方,处在一个基本平衡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2 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阅读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知识的载体,也从单一的纸质形式,延伸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数字化形式。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倡导下,教育类出版社要抓住机遇,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转型,最大化发挥图书资料的价值[1]。
2.1 全面提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的提升。要让管理人员从传统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积极与读者展开沟通与交流,依靠读者反馈的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为图书资料的管理指清方向。二是技术能力的提升。要组织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的流程系统、设备操作、人员分工等先进、专业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培训。三是实际应用中的提升。要让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确保教育类出版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全面加大图书资料管理设备投入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类出版社图书资料管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一,要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
图书资料在管理归档时,很容易在整理、搬运、组档、编目等繁杂的过程中造成图书的遗失或破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利用计算机扫描等手段,用大数据的方式,将图书资料存储在独立的网络中心,可以有效地减少人为扰动,对珍贵的绝版图书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图书资料的信息化,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共享,从而实现图书资料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应用发展服务格局。
第二,加大软件系统的投入。
在图书资料信息化的同时,要引入成熟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对图书资料的基础信息进行信息化分类、自动化检索等功能提升,使得图书资料管理向着便捷化、虚拟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图书资料的管理效率,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图书资料的管理成本,并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数字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目前,应用场景比较广泛的是数字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如同数字化库房一样,以统一的数字形式储存各种信息(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从而压缩了存储空间,改进了组织形式。
数字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对纸质档案、微缩胶片、照片、录音、录像等传统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了档案实体的“虚拟化”。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将档案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等固化在数字档案应用系统之中,从而实现了数字档案资源系统的规范化管理。由于数字化档案是依托于互联网存在的,且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实现档案的收集、管理和转移,信息的交流与反馈速度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数字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以纸张为存储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图片文件又可以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达到“虚拟化”标准;而后再运用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储于各种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上。这样,这些数字化后的档案资料,就可以通过各种查询手段,被需求者迅速地检索出来,发布到局域网、广域网或企业内网上进行共享。
数字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包括:提卷接收;提卷导入;拆分编码;批量扫描;图像处理、补扫;档案录入;质量检查;数据生成等工序。用以确保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建立完整、规范的工作记录,保证各环节工作符合质量要求。
2.3 做好传统图书资料管理与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的衔接工作
对于教育类出版社,尤其是历史比较悠久的教育类出版社而言,社内图书资料历经几十年的积累,社藏图书不仅数量庞大,不同年代图书资料的保存现状也不尽相同。因此,做好传统图书资料管理与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进行社藏图书的现状调查。要对图书的出版时间、样书数量、保存状态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要为如何开展后续工作提供一份详尽的基础数据资料。
第二,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梳理。社藏图书受出版年代的影响,绝大部分只有少量纸质版样书。这类图书没有办法直接生成数字版样书同步在多种媒介中留存,只能依靠单页扫描这种传统的整理方法进行数字转化。因此,这类社藏图书的资料数字化,就成为传统图书资料管理向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转型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第三,要做好衔接工作转型期的人员培训。
(1)在思想认识方面。纸质版样书的数字化,在一段时间内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要做好参与人员的思想培训工作,要让参与人员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精细程度。
(2)在操作规范方面。在完成社藏图书现状调查后,还应对调查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析,整理出图书分类。如,将出版年代久远、样书册数稀少的图书列为重点图书。在实际扫描中,要尽量做到不损坏、不反复,尽可能降低对这类图书的扰动次数,最大限度保护图书的完整性。
(3)在能力提升方面。现阶段,各类图书资料的开发应用和适用场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就需要从如何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入手,按照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定向培养专门从事图书资料管理的人才,使其可以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趋势,不断筛选、补充和完善图书资源库的相关信息,为社内外提供更新、更全的图书资料信息。同时,定期向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介绍先进的图书资料管理软件,传授图书资料开发利用的管理技能,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3 人工智能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的探索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表示,自1980年现代图形用户界面(GUI)面试以来,OpenAI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GPT是最具颠覆性的技术进步。
机器智能来源有两类:一类是人类专家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机器,机器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实现类似人的智能。另一类是把数据输送给机器,让它像人一样从中归纳出知识,再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现代人工智能系统多采用第二种方案,特别是深度学习发展起来以后,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将数据称为人工智能的“粮食”。
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器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主流方法,然而受到数据规模的限制,当时的智能系统很难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据积累的快速增加,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人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进行理性加工,使其具有更强的条理性。机器则无法做到像人一样理性学习,但学习的速度更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的数据。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数据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图书是数据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如何从图书资料管理的角度,对承载知识的书籍进行理性的梳理、理解、实践,就成为我们今后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方向和创新动力。
3.1 最大限度利用图书资料进行数据资源储备
图书资料作为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地位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取代。作为教育类出版社,我们所拥有的图书资料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知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科学的梳理、分类,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既满足了短期内读者对方便、快捷获取知识的需求,又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3.2 最大限度利用图书资料还原和保存历史资料
我国的古籍类图书浩如烟海,目前国内已经可以利用文字识别、自动标点和命名实体识别三大技术实现古籍类图书的“再生性”保护。古籍类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平台化,是一项大胆的尝试,也为我们历史社藏图书的开发应用指引了方向。
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更加完整、细致地将历史社藏图书保存下来。让时间的痕迹淡出图书资料本身,将知识完美地呈现给读者[2]。
3.3 最大限度地配合好图书资料的数据采集
建立和完善图书资料的大数据平台,仅靠一家或几家出版机构、图书馆是无法完成的。大數据平台的建设,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来源作为依托。配合上级部门完成本单位图书资料数字版样书的数据采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一次“考核”。
3.4 最大限度做好图书资料网络安全管理
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根本任务就是打造和完善资料的数据库。从图书资料管理发现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图书资料和数据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保存和管理的。为了确保图书资料的安全性,加强网络数据的管理,确保图书资料的网络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4 人工智能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时代,AI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就图书资料管理方面,我们也感受到来自人工智能的冲击,变化速度之快,是以往各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4.1 更为高效的检索功能
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管理者可以在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建立数字索引子系统。系统可以根据管理者输入的关键词,从数据库中调取关联系数较高的图书资料,并按关联系数的数值,从高到低排列显示,由此提高图书资料的检索效率[3]。
4.2 更为精准的分类规则
借助智能算法,将不断更新的图书资料信息与原有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并把关联属性较强或相似度较高的资料划分在同一类别之中。管理者只需要对分类结果进行检查确认(有时需要纠正分类错误),便可将完整的圖书资料上传到特定类别的数据库中,高效精准地完成自动分类工作,彻底取代传统的手工分类方式。
4.3 更为智能的服务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类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分析和逻辑输出,在图书资料管理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智能助手”是提高服务体验感最突出的一项智能应用[4]。
5 人工智能背景下数字与真实世界的融合
2023年6月,Apple公司发布首个空间计算设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数字内容融入到了真实世界。该设备的基础设计目标是:不使使用者与周围的真实世界隔绝,让数字体验在使用者的空间真实呈现出来。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作为支持,更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
图书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其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随时代变化的只有承载介质,而图书中的资料信息始终如一。
数字从真实世界中来,最终还将回到真实世界中去。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改变和提升图书资料的阅读体验,让阅读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图书资料管理者未来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和目标。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完成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的转型,不仅需要培养高水平的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的人才,更需要关注图书资料管理中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图书资料管理的监督体系,也是保证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作为教育类出版社,要抓住这次机遇,彻底摆脱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沿着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的方向继续前进,并将人工智能的数据采集作为重点目标,健全管理制度、重视人员培养、完善设备建设,推动图书资料管理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红艳.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方法研究[J].大学,2022(1):169-172.
[2]孙杨.信息化技术在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黑河学刊,2022(3):108-112.
[3]马宁晨.促进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9(18):200-201.
[4]郁丽玲.分析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路径优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0):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