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辉
【摘 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教师要充分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投放丰富的操作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是教师在创设科学环境时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
科学教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技知识启蒙,鼓励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活动。它的一切教育因素,都隐含在环境、材料之中。在幼儿园创设科学活动环境,实施科技教育,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教育质量的高低。那么如何合理地投放、使用材料,才能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条理地划分科学活动区域,投放相应的材料,减少材料损失,为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活动创设条件
科技活动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创设科学活动环境时应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教师只追求材料形式上的多样,将这些材料没有条理地混杂在一起,导致幼儿在活动时,容易因争抢材料发生攻击性行为,教室里一片狼藉,教师忙着做善后工作。造成这些后果的直接原因是教师未将诸多材料有条理地分开,材料损失大,孩子在学会摸索的同时也养成了不良习惯。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将科学活动区划分为室外和室内两大区域,并在其中再划分几个小区域,寓小区于大区之中,封闭与开放相结合,并为每个区域找一位管理员,负责管理该区域的材料,尽最大限度减少材料的损失。
具体做法如下:
(一)室外
将与水相关的科学材料投放在教室外盥洗池边,让幼儿就近取水在室外场地操作。幼儿不必担心弄湿教室地面,玩得开心快乐,教师也不必忙着做清洁工作,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劳动量,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盥洗池边投放不同材质的沉浮材料、碘酒、吸管、水管、夹子,等等。
将观察区设置在室外阳台上,将一部分喜阳植物和种子發芽实验放在那里,并将植物一一贴上标签;另将各类镜子(如:放大镜、望远镜、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等)也放在室外一单独空间,便于幼儿在天气适宜时利用镜子探索光的秘密。
(二)室内
气象角设置在教室门边最为显眼的地方,便于提醒幼儿将每日的气象记录在气象盘上,让幼儿及时了解当日的天气情况。
将玩磁铁、声、力、电等操作性强的游戏区域用矮柜等物品隔开,并用显眼的标志区分,让幼儿在玩的时候能分区探索,防止材料混杂。
将一部分喜阴植物和种子发芽实验放置在室内矮柜上,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特性,比较其与喜阳植物的不同处。
在室内的角落里设置“百宝箱”,便于放置平时收集的各类“废物”,随时补充科技活动中损失的材料。
二、合理投放活动材料,最大限度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许多人认为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是指孩子能在备有诸多材料的教育环境里,自由开展学习,探讨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开展活动获得经验,从而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最大发展。对此,我认为科学活动的材料不能盲目地追求多,应做到多而适宜。投放的材料过难、过易都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材料提供过程中,要做到:
(一)依据阶段目标及幼儿的兴趣需要为活动区提供材料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只有符合幼儿需要的活动,才能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更好地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投放材料时,我们按近阶段的目标提供材料,关注幼儿兴趣,及时调整目标,并认真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不断补充材料。如:大班科学活动中十二月的总目标是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引起幼儿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关注。在活动中,老师提供了表示河流、沙漠、森林的大沙盘,各类家禽、野兽、水生动物图片及辅助材料橡皮泥、各类动物书籍等,让幼儿在操作、思考、寻找答案、动手做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生存与自然界的关系。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对恐龙生存环境展开激烈的争论,从恐龙有没有生活在水里开始,对不同恐龙种类及进化情况进行探究。于是,我及时调整目标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玩具、小书籍、背景图等各种辅助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使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更积极、更强烈。
(二)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为活动区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纲要》提出教师必须重视儿童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兴趣和潜在发展的可能性,给予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在投放材料时,我们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不同年龄不同侧重。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在小、中、大班科学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也有所区别。如小班幼儿对风、空气及各类小动物感兴趣,我就为他们提供塑料袋、纸风车、气球、扇子、各类动物图片及易养的小动物(如小乌龟、金鱼、螺蛳、小鸟等);中班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极为关注,如:光的反射、折射,各种各样的力、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等等,因此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应能满足幼儿观察、操作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如:镜子、木块、铁块、磁铁、粗糙的木板、光滑的木板等;大班幼儿则爱摆弄身边的物体,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就应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各类镜子、弹簧秤、弹簧玩具、各类电池、电线、玩具车、轨道、电话等。
同一材料对不同年龄有不同要求。同类材料可有不同玩法,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就可提出不同要求。如:玩光的游戏材料中的放大镜。小班幼儿只要求知道它能放大书面上的字、手中的玩具;中班孩子不仅要了解放大镜最基本的特征,还要用放大镜、火柴、纸等材料进行聚光实验,激发幼儿求知欲;大班幼儿则需要用这些材料将聚光实验做成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同一年龄段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满足个体差异性,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视不同情况分层提供材料。如按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从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等对幼儿能力进行分层,提供各种不同材料。如按不同形式的操作内容安排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层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
同一层次的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感到新奇时会反复尝试,因此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所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如小班印章活动这一技能,通过提供纸、手帕、衣裤、帽袜、木板等,让幼儿在不同材料上敲印,达到反复操作练习的目的。
(三)依据幼儿发展情况适时、适量、适度调整和补充活动区材料
材料的投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不断提高不同水平的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还要注意每个活动区不同材料投放的量及新旧材料的替换时间,如:新材料应在至少1/3~1/4幼儿对该现象产生兴趣或达到预设目标时再补充投放。又如: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已经完成要求的材料与开始探索的材料投放比例,等等,都要认真考虑,适当安排。
总之,我们充分重视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适宜、操作性强的材料,让每个孩子在符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环境里,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