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新喜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交流逐步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教师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掌握交流、沟通、协作等技能。
一、小学数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全面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分析教学的基本要素。
1. 相互信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关系到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同组内的学生之间要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一是目标设定。同一个小组成员的目标一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在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表上签名,表明他们通过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是奖惩设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设置合适的奖惩机制。只有小组整体表现良好,成员才能获得奖励;如果小组整体表现不佳,所有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是角色设定。小组任务的完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程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程序中的不同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成员们的角色和任务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
2. 个体责任承担
个体责任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相应的任务。每个成员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关系到小组合作目标的达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学生角色和任务、随机提问、个别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个体责任的承担情况。
3. 面对面促进性互动开展
面对面促进性互动是指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共同达成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享信息、提出想法,在互相支持和鼓励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有效的促进性互动交流。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1. 明确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职责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的是一种学生高度自主、自由的自知性团体学习活动,但是实际上,学生这种高度自主的学习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掌控下才能够实现[2]。因此,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推进,必须明确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职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引路人”角色,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教师要引导合作学习的开展,协调各环节,对合作学习中不和谐的部分进行及时指导与修正,绝不是做一个“旁观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环节,教师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必要时可以给予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者进行重点讲解,还要观察各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时督促各小组全员参与,对合作学习开展不顺利的小组及时进行安排与分工,确保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做好课堂各个环节的引导与衔接。
在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各小组的成果汇报,利用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满足感,从而产生更多的合作学习期待,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式评价,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2.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方式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缺乏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个性特征都比较明显。在建组之前,教师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充分的考虑,并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进行适当的分组,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知识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等差异进行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每个小组水平相当,尽量保证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是公平、合理的,而在小组内部要实现学生在性格、成绩、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进行分组时,教师要在确保各小组实力均衡的前提下,尽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所在小组发挥自己的优势,真正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有效沟通之上,主要涉及教师与各小组的沟通、小组成员间的内部沟通、各小组间的沟通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与各小组的沟通。教师和各小组之间的沟通首先产生于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和合作学习问题的提出。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合作任务具体化,在开展小组合作前把合作任务布置得尽量细化,让学生在理解任务之后展开合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各小组间的沟通应保持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习惯遵从于教师的意志,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与各小组进行沟通时,应当不表露自己的意志,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方向性的指引,不应划分对错,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二是小组成员间的内部沟通。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小组成员的内部沟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这就要求各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合作学习任务发布后,积极思考,首先确立自我观点,当自我观点出现不协调状态时,通过说服他人和调整自己两种方式,积极展开组内沟通,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将成为组内有效沟通的动力源。一般来说, 小组成员间的沟通应该凝聚集体智慧,这就要求小组成员间应当具备明确的分工。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通常在小组组建初期,就将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进行统一安排, 或安排组长协调小组内各成员负责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合作与沟通的重点放在所讨论的问题上,引导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在沟通过程中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 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实现组内的有效沟通。
三是各小组间的沟通。各小组间的沟通需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之间不仅具有竞争关系,而且可以通过合作达成共赢。各小组间通过竞争,彼此激励,处于竞争关系,但是由于各小组成员能力分配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课堂中也常常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例如,只有一个小组积极发言,其他小组鸦雀无声;各小组间竞争激烈,出现较大分歧等。因此,小组之间也可以展开合作,优势互补。教师要设计科学的竞争规则,使学生形成良性竞争意识[3]。在小组间的观点出现分歧时, 可以通过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深度与开放性,也可以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融合,互相补充。小组间的沟通很容易被忽视,当各小组发表观点一致或相近,彼此认同时,可顺利达成目标,此时小组间的沟通往往不需要触发。但当各小组观点不一致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迅速调整教学设计,灵活安排各个小组发表各自见解,实现小组间的有效沟通,达成全班共识。
4. 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果展示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能因为过分关注学习过程,认为只要进行了合作学习就让学生得到了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就忽视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合作學习所生成的群体智慧的结晶,利用好小组成果展示,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满足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
常见的小组成果展示形式有两种:个人代表展示和群体展示。个人代表展示即在小组中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群体展示是指多人参与,通常要求全组参与进行展示,提倡广泛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助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设置适当的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
[2] 廖宇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3):52-53.
[3] 吕武.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教育(教学),2022(7):17-18.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普东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