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学“自我和谐”立体化心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2023-11-21 00:23:32陈盈熙
中国教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立体化课程体系心理健康

陈盈熙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文件指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等。文件推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政策指引和依据。

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人的心理和谐:能正确认识、对待自己和他人乃至社会,正视困难,形成自尊、自信的积极心态,并发展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12~18岁)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时期,自我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此时个体自我内外协调一致,就会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一、自我和谐

随着现代人对心理问题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心理方面的课程建设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具体目标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围绕各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展示。

和谐主要是指个体有能力处理与协调好各种关系。从这方面看,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一致。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是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表现也是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是指个体自我的概念中没有心理冲突、矛盾的现象,是个体内部经验与外部经验之间的一种协调状态,表现为知情意行的完整统一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良好心理状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认识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四部分心理活动机能构成了青少年的心理和谐。

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青少年自我和谐与自我评价的关系、自我和谐与认知加工偏向、自尊与自我妨碍等更偏向认知层面的研究,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研究不多,也不够深入。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从“自我和谐”入手,构建中学立体化心育课程体系,有助于建立一个可延展到其他课程主题的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立体化心育课程体系

学校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学的一种载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教育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立体化课程。立体化课程是从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和连续性的整体出发,考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结果。它的基础是信息化教育环境。立体化课程有机结合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和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校、课堂、网络、生活实践等,这种课程模式立体化地将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于一体。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立体化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多的是关于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或是关于在履行课程与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探索不同类型“立体化教材”的使用方式。

当前关于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仍停留在技术的应用层面,并没有很好地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具体的课程建设尚未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体例,不同学段的教师可能选取相同的课程素材及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心理课的活动环节,达不到课程拟定的教学目标。

俞国良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想得到全面系统地深化及创新,需要找准突破口,即课程教学建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课堂教学,还需要课外的活动体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科任教师与德育部门的工作,不只发生在单独的个体身上,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班主任的努力以及同伴的互助,场景分布在课堂内外,包括教学和辅导、咨询和自助等。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应该仅通过心理课对学生产生影响,更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出发,让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进来,使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可以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心理健康服务的载体。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是有限的,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学校以心理教师为主,以班主任教师为骨干,再逐步延伸到全体教师,进行学科之间立体化、多元化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三、构建“自我和谐”立体化心育课程体系的途径

1. 课程体系模型

结合一线教师的经验,我们构建了一个主题式三维立体课程体系模型(见图1),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和谐,进而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所谓立体,是以课程主体、课程形式、课程资源这三个维度为基础,围绕课程主题,形成一个立体的课程体系。该模型以心理常规课、团体辅导课、心理社团等形式,运用课例、微课、素材等资源,围绕中学生、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这三大主体,三维立体式共同实现学生知情统一、自我一致、情绪平衡的主题。

心理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更强调学生自身的心理体验,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心理课归属于地方课程,各地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模式上着手进行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心理课需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课程主体、课程形式、课程资源为基础,结合不同的课程主题,可衍生出多种主题式三维立体课程体系模型。

2. 课程体系框架

心理课的主题设置常以《纲要》为指导思想,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核心素养。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有其独特性,因此课程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要注重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搭建出相应的课程体系框架。在“自我和谐”这一大主题下,设置了三大类二级主题(知情统一、自我一致、情绪平衡)。在每一类二级主题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及《纲要》,并参考相关教材,拟出相应的课程主题。其中,知情统一包括“我的自画像”“别人眼中的我”“悦纳自我”;自我一致包括“独一无二的我”“我的优势”“点亮自我效能”;情绪平衡包括“接纳情绪”“自我赋能”“自我慈悲”(见图2)。

模型中的三维即该课程体系框架的实施路径,课程主体、课程形式、课程资源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共同推进课程的发展。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中学生、心理教师及班主任。课程形式中的心理常规课及团体辅导课,可以通过课例及微课这两种资源来呈现;个别学校有心理社团,可让选修的学生通过心理剧、微电影等课外实践活动更好地探索表达,实现“助人自助”。心理教师在心理常规课及团体辅导课上得出的经验,可以更好地用来开发课例、录制微课、积累素材,并将研发的课程推广至班主任群体,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得到更好地普及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发生在课堂上,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堂质量。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同样作为课程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度和参与度也同样重要。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无论从知识的丰富性还是从内容更新速度来看,都无法与网络相提并论,这使得研究多元的課堂教学模式变得十分迫切。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入手,建构一个多元的心理课程体系,日后可实践延展至其他课程主题,并通过心理教师辐射到班主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帮助预防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构建良好的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广州市中学‘自我和谐立体化心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YQJK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立体化课程体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