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荣?黄娜
【摘 要】 提升集团化办学效能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新任务,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民生新要求。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提出“走技术的路子,以术载道”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自2018年起先后托管两所薄弱学校和一所新建学校,实现了从单一化移植到多样化创新的跨越,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十五个优质教育集团优秀案例之一。以孵化提质为核心的托举模式为新时代集团化办学提供了新样态、新思维,其中包括:组织再造、“外挂电梯”、“移动电梯”三种“以术载道托举模式”;专家引领、内训增值、飞行导师、案例孵化四大提升方略。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 以术载道 托举模式 孵化提质
名校集团化办学,即用一所好学校孵化出更多好学校,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1]。集团化办学推行“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名企”“名校+农校”等模式[2],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破解既古老又现实的教育公平问题、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0年9月,按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机制改革,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3]。可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集团化办学仍将是国家与地方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机制与政策工具。
一、新时代对集团化办学的新要求
如何立足高质量发展,强化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提升集团化办学效能?这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新任务,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民生新要求。显然,不能故步自封于名校理念、资源共享、校长派驻、教师交流、联动教研等“常规动作”,需要对集团化办学予以反思与开拓、深化与创新、批判与超越。
集团化办学二十余年来,出现了很多粗放式帮扶局面,如普遍存在“四个一”现象:“一孔之见”—仅仅依靠执行校长或者派驻教师个人的见识与经验推动集团化办学;“一派了之”—对派驻教师没有做进一步的系统培训与提升,没有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梳理,没有掌握有效的植入策略;“一介教师”—派驻教师角色定位为交流教师、普通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班级管理、安全值班等常规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派驻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一堆联动”—开展了不少的联动教研,但没有实施精准帮扶,没有针对孵化对象开展一对一、一对二的专项研修活动。
如果用一所好学校孵化出更多好学校,那么好学校好在哪里?如何孵化?笔者在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江南小学任执行校长时,曾做了访谈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东莞、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肇庆、惠州、汕头、清远、茂名等地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师近90名。其中有三个问题:龙头学校拿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去孵化、托举弱校和新校?龙头学校实践智慧如何转化为可移植推广的关键核心技术?集团化办学人员如何掌握并传播龙头学校的关键核心技术?调查对象中有60%回答“没想过”,80%回答“不清楚”。
可见创新集团化办学托举模式,由粗放式发展迈向精准型孵化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廣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松小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小”)—20多年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行动研究,在课程体系构建层面形成了基于生命意蕴的全人课程体系,在学科内容整合层面形成了体育、音乐、美术“1+X”教学,在教学模式创生层面形成了核心素养导向的“问题+”教学范式,立德树人效果十分显著。松小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所获得的一系列实践智慧,是其集团化办学的核心技术,也是其集团化办学的底层逻辑。针对前述“四个一”问题,松小教育集团提出“走技术的路子,以术载道”。国家的课程理想需要学校的现实落地,给定的课程标准需要内化的教师创生,统一的课程方案需要多样的个性实践。立足于此,其集团化办学的顶层设计是:一个模式—以术载道,三个阶段—植入、整合、新生。术指全人课程等实践智慧,道指蕴含其中的教育理念;植入的是实践智慧和教育理念,新生的是被托举学校生长出的实践模型和文化力量。
松小教育集团以孵化提质团队为核心的以术载道托举模式创新,不仅托一所优一所,而且实现了从单一化移植到多样化创新的跨越,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十五个优质教育集团优秀案例之一,为新时代集团化办学再出发提供了新样态、新思维。
二、组织再造、“外挂电梯”、“移动电梯”,三种“以术载道托举模式”
集团化办学托举模式应用场景有组织再造、“外挂电梯”、“移动电梯”三种“以术载道托举模式”。模式1.0:组织再造,对成员校的行政及中层进行调整,涉及一定数量的干部、教师调配,适用于学校兼并或合并,单一法人(校长),也就是一校多区;模式2.0:“外挂电梯”,在成员校原有的管理架构基础上增设一个课程教学指导中心,全面负责龙头学校的核心技术输入与管理,适用于托举一所学校;模式3.0:“移动电梯”,是“外挂电梯”的迭代升级,课程教学指导中心升级为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负责提炼、开发龙头学校的核心技术并移植到各成员校,适用于托举多所学校。
2018年,松小与东莞市寮步镇政府签约托管西溪小学,属于模式1.0—组织再造(见图1)。龙头学校派出执行校长并抽调10多位骨干教师到西溪小学任教、兼任课程组长,西溪小学原行政组织架构改造为课程建设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资源服务中心和学生成长中心,课程建设中心统筹全人课程等实践智慧植入。
孵化提质团队如何以术载道?以全人课程植入为术、以内生型文化生成为道。首先是全人课程植入在点上的突破,选择推送语文“主题教学”、数学“问题教学”、音体美“1+X”教学等项目,由起初的招募令、工作坊、俱乐部等逐渐引发蝴蝶效应。紧随其后是全面对标全人课程体系,通过补白、整合、改良整体重建西溪小学课程体系。①补白西溪小学缺失的课程,如从全人课程中“拿来”硬笔好字课程。②整合西溪小学优质的项目,如将游泳活动提质为游泳课程融入全人课程体育“1+Ⅹ”教学。③改良西溪小学薄弱的课程,如用全人课程对应的范式来改造、优化语文、科学。
有道者术能长久,无道者术必落空。伴随着全人课程的植入,教师经历了从课程认知、课程认同到课程自觉的嬗变,全人课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春风化雨、润入心田。
2021年,松小教育集团托管东莞企石镇江南小学,使用模式2.0—“外挂电梯”。在江南小学原行政管理架构上增设课程教学指导中心为孵化提质团队,龙头学校派执行校长和5位骨干教师驻江南小学专注于全人课程等实践智慧的移植。在托管进驻江南小学前,孵化提质团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内训(见表1),将派驻教师提升为导师,编制了全人课程系列的“习得硬笔好字课程”,“习得阅读智慧课程”,“习得思想方法课程操作指南”,“问题+”教学系列的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孵化手册,体育、音乐、美术“1+X”教学孵化手册。
表1 孵化提质团队内训提升效果
掌握松小智慧的程度 内训前 内训后
知其然 3人 6人
知其所以然 1人 6人
授人以鱼 4人 6人
授人以渔 0人 6人
松小教育集团期待并相信内生的文化力量,提出“江月松风”文化定位。松风,即松小吹拂来的课程改革之风,起到点燃唤醒的作用;江月是永恒的,江南小学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内生的崛起之力。“江月松风”内生文化主要在塑造文化认同、引导文化转型和培育文化自觉三个方面着力,旨在解决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方向问题[4]。
2022年,松小教育集团托管东莞大岭山镇实验小学,采用模式3.0—“移动电梯”。组建集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为孵化提质团队,3位骨干教师角色转换为驻点导师,5位骨干教师转换为飞行导师,专职做西溪小学、江南小学和大岭山镇实验小学的全人课程等实践智慧移植。
大岭山镇实验小学推行实施“四维赋能”(见
图2)。文化赋能:以龙头学校“松湖之约”文化识别系统为基础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课程赋能:植入基于生命意蕴的“全人课程”体系,为学生铺设全面发展的课程跑道。课堂赋能:植入核心素养导向的“问题+”教学范式,进行学习重构和场域重构。评价赋能:引入育人为本位的“三值”评价方式,从只看“冷冰冰的分”,走向关注“活生生的人”。
从集团化办学效能来看,“以术载道托举模式”不断迭代升级,从龙头学校抽调的人员依次大幅减少,孵化提质的耗时越来越短、效果越来越好。这是集团化办学经验不断累积的结果,但主要因素在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智慧是托举弱校或新校的基石,集团化办学孵化提质团队建设是托举弱校或新校的关键。
三、专家引领、内训增值、飞行导师、案例孵化,托举团队四大提升方略
从西溪小学课程建设中心到江南小学课程教学指导中心,再到集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关于孵化提质团队的打造贯通始终,主要建设方略为“四提升”。
1. 以专家引领提升孵化提质团队的内涵品质
集团化办学向外进行外部联动,聘请专家助力;向内进行内部挖潜,派驻执行校长。相当于执行校长带“智囊团”走进成员校,规避了一线教师、一线校长的“一孔之见”,不断提升孵化提质团队的内涵品质。为更好地拓宽引才渠道,松小教育集团特聘学者、教研员、名师等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领军人物,作集团化办学智引,引领孵化提质团队坚实前行。“智囊团”读书多,有理论高度,见识多,有实践广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双重建构,大大增强了“问题+”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成功助力孵化提质团队推出一批具有理论深度、实践厚度的“问题+”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为提升孵化提质团队的内涵品质赋能加力。
2. 以内训增值提升孵化提质团队的核心技术
为规避“一派了之”,松小教育集团通过“内训”,即提炼智慧总结、掌握实践智慧,将实践智慧转换为可举一反三的核心技术,提升了孵化提质团队对核心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实现了从“教师”到“导师”的重要转变,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核心技术的有力支撑(见表2)。①提炼智慧总结。在“内训”学思践悟的过程中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所获得的一系列实践智慧进行梳理、提炼、归纳、定型,通过对各主题主体知识框架体系的建立,形成结构化思维,把握整体脉络,提炼核心内容,让隐性知识显性化,做到逻辑上清晰明了、内容上全面系统,形成常人可学、常态可用的核心技术。②掌握实践智慧。在提炼总结智慧的基础上进行主题内容的拔高延伸,并能形成从部分到整体、从表象到本质等更有深度、高度、广度的思维进阶,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表2 松小教育集团核心技术提炼摘选
梳理的项目 提炼的成果
国家课程
校本化实施的探索 1.课程体系构建层面的实践智慧:基于生命意蕴的“全人课程”体系
2.学习内容融合层面的实践智慧:体育、音乐、美术“1+X”教学范式
3.教学范式创新层面的实践智慧:素养导向的“问题+”教学范式
全人课程
体系的建构 1.习得思想方法课程的实施策略、教学评价
2.习得阅读智慧课程的实施策略、教学评价
3.习得硬笔好字课程的实施策略、教学评价
“问题+”
教学范式 1.“问题+”教学的学习重构指南(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2.“问题+”教学的场域重构指南(物理空间、关系空间)
3.“问题+”教学的核心环节指南(探究前的设问、问題探究中的指导、问题探究后的交流)
课堂文化
习与养 1.教师行为准则(走下来、慢下来、静下来)
2.学生行为准则(倾听与对话、独立与协同、大声与小声)
以“课堂文化习与养”的内训为例。新课标倡导育人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有问题探究的习惯及能力。因此,孵化提质团队进行了核心技术提炼,其中,教师行为是走下来、慢下来、静下来;学生行为是倾听与对话、独立与协同、大声与小声;研发了一年级全学科“问题+”课堂文化速训课课例及解读,在集团各成员校开展了共27场次课堂文化习与养示范课例及讲座,有效提升了成员校一年级的课堂文化。
3. 以飞行导师提升孵化提质团队的辐射能量
从龙头学校抽调到成员校的人员应规避沦为“一介交流教师”的风险,要实现从交流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换,明确传播使命,扩大传播范围。
托管西溪小学时,松小抽调10多位骨干教师到西溪小学承担教学及班主任工作,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他人,辐射范围限于科组内或班级内。托管江南学校时,松小抽调5位骨干教师为派驻教师。派驻教师任课少、没有固定班级任教,全职或兼任做课例研发、种子教师孵化等工作,纵向辐射至各年级、各班级,横向辐射至各学科、各科组。托管大岭山镇实验小学时,松小教育集团同时托管3所学校,于是抽调8位骨干教师为飞行导师,根据集团各成员校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师孵化和教学指导,辐射力度大、辐射范围广。从交流教师、派驻教师到飞行导师,大幅度提升了孵化提质团队的辐射能量。
4. 以案例孵化提升孵化提质团队的帮扶效率
“联动”是集团化办学常用的教研方式,但因针对性不强、不聚焦产出,导致效果缓慢、帮扶效率低。联动教研,重在交流,自我觉悟;案例孵化,重在习得,精准产出。孵化提质团队帮扶成员校应该避免“一堆联动”的现象,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对种子教师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精准案例孵化,以“模仿内化—实践优化—产出物化”的孵化策略,让种子教师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在模仿、实践、产出的过程中掌握要领、习得范式、提升素养。2022年,孵化提质团队以案例孵化的方式对各成员校进行帮扶,共孵化课例54节,孵化学员83人次,有效提升了帮扶效率。
以美术孵化案例“快餐美食店”为例。首先是模仿内化。导师对优秀案例的学习单、课例实录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学员通过无生试讲、课堂模拟等方式模仿,进行案例的强化与内化。其次是实践优化。学员在借班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导师一对一交流、面对面演示、手把手指导,对课例核心环节的实施策略反复进行细化、深化、优化。最后是产出物化。学员进行课例展示,聚焦案例,实现产出物化。
教育改革进入了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推进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的转变,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5]。松小教育集团立足新时代发展,创新“以术载道托举模式”,创生托举团队提升方略,从课堂建设到课程建设,从教学能力到学习能力,从教师样态到学生样态,充分发挥了优质学校的品牌效应,激活了各成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集团化办学内涵式发展、一体式发展、融合式发展的良好局面,提升了集团化办学效能,有效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參考文献
[1] 钟秉林.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3.
[2] 朱向军.名校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杭州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6(9):18-23.
[3]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20-09-22)[2023-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009/t20200923_490107.html.
[4] 刘建平,赵晓天.集团化办学的“术”与“道”[J].人民教育,2019(Z3):93-96.
[5] 冯建军.走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12(17):22-2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