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蕴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江西 南昌 330006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是主要为患者提供手术和急救的场所,其中各项操作均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提升手术室管理质量水平在保障患者安全方面至关重要。临床有研究[1]指出,压疮作为手术室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是因为长时间受压导致,使患者局部缺氧缺血坏死,其发生机制与垂直压力、剪切力、摩擦力等息息相关。有研究[2]发现,垂直压力作为压疮的重要因素,一旦机体局部组织受到持续的垂直压力后,可阻塞血液循环,使得组织供氧不足,局部缺氧缺血,严重者坏死。另外,摩擦力也是导致压疮的因素,当摩擦力作用于肌肤后,可牵连患者肌肤表皮受损,增加压疮发生的几率。剪切力是作用在物体后的反向平滑效应,可提升垂直压力与摩擦力,进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皮肤压力损害[3]。由此可见,对于手术患者而言,应尽早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达到预防或者降低压疮的目的。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发现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效果显著,不仅能够减少压疮出现,同时可增强护理质量,保障患者预后[4],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3 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护理的手术患者35 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4 月—2021 年6 月开展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护理措施的手术患者37 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男20 例,女17 例;年龄26~77 岁,平均年龄(50.14±2.36)岁;微创手术15 例,常规手术22 例。对照组患者男18 例,女17例;年龄24~75 岁,平均年龄(50.63±2.51)岁;微创手术16 例,常规手术1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5]:患者及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意识正常,病历资料齐全,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存在手术或者麻醉禁忌证;住院时长<3 d;合并精神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视听障碍、意识模糊;预计生存周期<3 个月。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评估患者病情,同时评价压疮风险,告知患者术中需要配合的事项,并讲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定期帮助其翻身,等待患者体征稳定后,鼓励其下床活动,同时告知患者压疮的危害及注意事项等。研究组采用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的护理措施。(1)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构建护理小组,制定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的初步质量评价标准,同时采取专家咨询方式对初步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明确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中,一维是指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三大类,各类对应的二维指标有结构质量,包括人员分配、转台/换台程序、手术室护理知识、管理制度规范;过程质量包含手术配合、鉴别、护理风险、器械管理、苏醒期护理、急救处理;结果部分包含服务质量、护理操作、医疗费用。与此同时,考虑手术室护理的状况,针对不同类型术式,按照二维指标对三维指标进行划分,从而满足不同术式的护理质量及评估要求。(3)确定手术室压疮管理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小组的管理框架,同时制定手术室压疮的防护流程,完善预报登记制度以及手术室与科室交接制度,明确专科手术体位预防压疮的注意事项,充分准备防护用具,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内容包含急救技能、病情观察、器械管理、识别护理风险、并发症预防等,合理分配其岗位职责,指导专科体位的摆放以及受压位置的防护措施,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不断优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配置,合理分布人力资源,总结压疮发生的原因,制定严格的手术室管理规范及预防措施。手术前,进行风险评估,重点关注高风险患者,采取皮肤保护管理,同时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加强交接班,麻醉实施前再次评估患者皮肤状况,并予以记录。手术中,保证床铺干燥平整,同时在冲洗过程中保护切口周围。重点关注有无器械压迫患者肌肤,并常规放置体位,正确使用防护工具,避免肢体受压或者悬空。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避免体温过高或者过低导致皮肤微环境变化。针对手术时间较长者,可适当调节手术床的角度。手术后,一旦发生压疮,应尽快与病房确认,予以随访观察,若未消退应及时汇报。同时保证患者皮肤干燥整洁,对于受压位置的皮肤进行检查,并予以记录。监测评估率、发生率以及满意率。
(1)统计两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2)干预前后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包含社会功能、生理机能、情感职能、健康状况4 项,各项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6]。(3)出院前,测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包含服务态度(20分)、手术室环境(20分)、指导及预防(20分)、术前干预(20分)、服务主动性(20分)、总满意度为100分,得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4)评价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包含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技术精湛、预防处理4项,各项满分1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8.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F-36 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评分情况(x±s) 分
研究组患者服务态度、手术室环境、指导及预防、术前干预、服务主动性、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x±s) 分
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x±s) 分
近些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各类复杂的手术不断发展,且手术时长随之增加,加上强直性体位的出现,导致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明显增多,主要发生于骨突位置,不仅加重患者痛苦,同时延长住院时长,延缓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甚至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7-8]。另外医疗领域对临床护理的专业性以及综合素质要求不断升高,不仅促进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建设,导致我国关于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不断增多,其目的在于提升护理质量,并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同时预防护理缺陷出现,但各类质评体系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手术室护理目前尚无确切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对此,临床迫切需要在围手术期间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以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起到减少压疮、加速康复的效果。
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整体管理质量上具有重要意义,且护理质控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结果以及患者预后,因此,临床应不断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水平。临床采取的常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并未创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积极有效的预防压疮,且护理措施并无针对性,无法满足临床要求[9]。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的护理效果更好,在此基础上构建预防手术室压疮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降低压疮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病情早日康复[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F-36 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患者可减少压疮,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质量水平,患者护理满意度高。经分析发现,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整体管理质量上具有重要意义,且护理质量同时影响了手术结果以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提升手术室护理水平至关重要。其中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作为持续性护理改进的管理模式,其通常创建了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质量评价体系,特别适用于对护理要求较高的科室,例如手术室等。最早于20 世纪60 年代首次提出结构—过程—结果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上述三维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其中结构表示护理环境属性,也是指形成护理服务项目的组织架构、物力及人力资源配置等;过程则是在实践中使用结构属性,即医疗护理与其他补充活动;最后结果的重点在于过程导致的结局,成为评价该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经上述三维质量结构模式能够对护理质量工作进行持续性改进。研究[11]发现,过程质量作为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的重要控制过程,规范且科学的过程质量评价能够避免护理风险事件出现,进而提升护理质量。结构与结果质量权重低于过程质量,进一步突出了过程质量在护理管理质量评价中的必要性。而结构作为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提供管理框架以及制度职责保障,结果质量则是过程质量实践的反馈,可为过程管理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另外与护理服务项目的结构、过程、结果息息相关,并呈现线性关系。因此,适宜的结构能够显著提高良好过程出现的几率,同时给结果带来多方面的干扰。基于此,临床可通过对护理服务的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进行预测,同时涉及各阶段的特殊部分,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水平。本研究在三维质量结构模式基础上构建预防手术室压疮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科学、有效且针对性评价手术室压疮的护理质量,同时也展现了手术室压疮的护理特点。对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价,并密切监测受压皮肤的状态,从管理角度为护理人员提供评价依据以及指标,从医院以及患者角度,有效规范了手术室压疮的护理流程,以此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的护理效果更为突出,可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