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苓
林场的四周都是大山,到了冬天,整个林场被一场又一场大雪覆盖。那天幼儿园放寒假,我穿戴整齐,跟着爸爸去一百米开外的姥姥家。才走出几步,爸爸回头问:“冷不冷?”
我说:“冷。”
爸爸说:“好好学习吧,你一定要走出大山,可不能像我一样留在这儿,记住了吗?”
我说:“记住了。”
爸爸一定是怕我忘了,从小到大,这句话他说了好多次。
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林场小学停办了,我们不得不外出上学。离林场最近的小镇,坐客车两个小时,一天一趟。镇里的小学没有宿舍,林场来的孩子住到当地人家里,男生住大屋,女生住小屋。只有我生病了,妈妈才来陪两天,跟我一起睡在炕上。那时候林场没活儿干,我上学的费用占了爸妈工资的一半。
爸爸不服气。以前伐木,全林场谁都比不了他和叔叔那组。跑山谁都跑不过他,他们在山里采灵芝、采蘑菇。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开始做木耳菌。我们林场地多,不适合耕种,最适合栽木耳和养蜂,爸爸把浑身力气都用在做木耳菌上。他用赚来的钱租房子、修房子、买设备。我家有了专门的菌锅、菌房。摆放菌袋的木头架子,是爸爸用山里捡的零碎木头一锤子一锤子钉起来的,那个大菌锅一次可以为2000袋木耳菌灭菌。
2010年大年初一清早,爸爸到菌房点火。只要开始做菌,菌锅就24小时不能停火。那年先做我家的菌,一共两万多袋,菌房里热气腾腾,爸爸打量着那些等着装锅的菌袋跟我说:“等这两万多袋木耳菌栽到地里,那就是两万多个钱串子。”
大年初二,舅妈请我们一家去吃饭。妈妈忙到下午6点半才过去吃饭,刚端起饭碗没吃几口,外面有人跑进来喊:“不好了!老李家菌房着火了!”
妈妈放下饭碗往菌房跑,我到处跑着喊人:“我家菌房着火了!求你们快去帮我家救火吧!”
人是喊来了,去了也是看着,菌房是刚翻新的彩钢瓦房,谁也不敢上去。爸爸想上去,被妈妈死死拉住。他扶墙站住,背着我们浑身颤抖,一定是哭了。
林场的消防车坏了,开不出来,有人从别的林场调来消防车,已经晚了。火从叔叔家的菌房开始着,除了我家菌房,还烧了一户人家、两户空菌房,那场大火一直烧到凌晨2点。
我们都去奶奶家商量善后的事情,商定的结果是,我家的5万多元损失自己负责,邻居的损失由叔叔赔偿。回家以后,三口人一夜无眠。
天刚亮,爸爸起身出去,妈妈嘱咐我:“你跟他一天,去哪儿都跟着,明白吗?”我当然明白,妈妈怕爸爸出事,我也怕。
爸爸在院子里摇着铁把手正给三轮车打火,他满脸是泪,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
外人说林场是“山里”,我们说林场是“沟里”,山里人睁开眼睛到处是活儿,特别是夏天。
就说做木耳菌吧,先得备齐各种配料,按比例配好,两斤一个装到塑料袋里,再将压口封好。经过菌锅灭菌后,摆到菌房架子上,发酵3个月,温度和湿度都有要求。发酵好了,用麻袋背到地里,一袋袋摆好,剩下的就是等着木耳菌破袋而出后摘木耳。这是做春耳。不等忙完春耳,4月前又该忙秋耳了。
受益于天时地利,林场的木耳格外饱满。长大以后,我每年夏天都跟着摘木耳,但如果连续干,我受不了,顶多连干三天,歇一天我才能接着干。
野外摘木耳要全副武装,长裤、长袖上衣、运动鞋、遮阳帽、胶皮手套。山里蚊子大,隔着裤子照样叮你。我们在太阳底下,坐在小凳子上一袋一袋、一朵一朵地摘木耳。一个菌袋两斤多重,我一天要拎起再放下几百个菌袋,汗都来不及擦。那时候很绝望,我什么时候能摆脱大山、摆脱这么累的活儿呢?
著名的雪乡离我家不远。大二寒假,我去雪乡的餐厅打工,餐厅25张桌子,每天接待旅行社游客80到100桌,端菜、撤菜、刷碗,忙得脚打后脑勺,这活儿比摘木耳还累,第一天晚上拖地,我根本拖不动。从这以后,我不再厌倦摘木耳,还学会了做菜做饭,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
考研失败后,我加入找工作的大潮中,过程挺曲折,也挺纠结。人家看了简历都问:“绥化学院在哪里?是本科院校吗?”这让我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后来,我去哈尔滨师范大学参加招聘会,参加了海南某开发区小学的笔试,中午吃掉包里的梨权当午餐,下午参加了面试。
晚上,校方短信通知我:“恭喜你被我校錄用了,天亮以后请过来签三方协议。”
去海南挺挣扎的,我实现了爸爸的夙愿,真的走出大山,却跟他们天南地北。
从自然环境说,我更喜欢夏天的家乡林场。那里四面环山,空气清新,整体改造后的房子像迷宫一样,家家户户都是红色钢瓦房,红色大门,蓝色障子,两家一组房子连脊,巷道四通八达,一侧种樱桃树,一侧种黑加仑。林场人还有一个习惯,家家户户都不锁门。出去的时候,我们把锁头挂在门上,用这种方式告诉来人:主人不在家,有空再来吧。
只身在外,我常常看到自己身上的山里人印记——真诚、肯吃苦、不服输,那也是爸爸身上的印记。我是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怎么可能不像他呢?
枫林晚//摘自《我教过的苦孩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