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颖,蒲 川,王秋婷,周鑫云,陈 英,胡 惠,张 燕
1.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健康领域社会风险预测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0016; 2.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伤外科,重庆 400014
创伤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中国每年因创伤致死的人数高达70万~80万人[2],位列院前急救疾病谱的首位[3]。鉴于创伤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巨大负担,研究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救治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重庆市所有经120呼救的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病例资料的分析,了解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其院前急救过程中的结局影响因素,以期为制订科学的创伤预防措施和完善创伤救治体系提供依据。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数据库,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呼叫120急救的创伤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初步诊断为创伤;(2)院前病例资料完整;(3)年龄0~99岁。排除标准:(1)院前病例资料缺失、不完整;(2)患者/家属拒绝救治。本研究主要包含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地区、院前结局等变量。本研究经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地区、院前结局等指标计算构成比或率。通过对各个自变量进行卡方检验,找出可能导致创伤患者院前死亡的相关因素,将P<0.05的变量引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最终筛选出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 0.05。
2021年重庆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66 560例,男性39 840例,占59.86%;年龄0~99岁,平均(48.8±21.2)岁;其中41~65岁组创伤患者最多,共26 136例,占39.27%;其次为18~40岁组,占28.40%。致伤原因前三位的分别是:道路交通伤(47.67%)、摔跌伤(25.73%)、殴打伤(10.88%)。创伤患者院前死亡人数为810例,病死率为1.22%。
创伤患者7~10月份最多,占全年患者总数的39.15%。2月份病例数最少,占5.38%。道路交通事故在7月和10月高发,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20.18%。见图1。
图1 2021年重庆市院前急救创伤不同致伤原因的月份分布
一天24h中,8∶00~11∶59创伤患者最多,占23.18%,1∶00~5∶59创伤发生最少,占7.07%。道路交通伤发生时间呈双峰分布,高峰时段分别为7∶00~9∶59和17∶00~19∶59。8∶00~10∶59是摔跌伤发生的高峰时段。殴打伤的发生时间在20:00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2。
图2 2021年重庆市院前急救创伤不同致伤原因的全天时间分布
男、女性均以道路交通伤为首要致伤原因,女性摔跌伤占比较高(31.04%),男性殴打伤占比较高(12.47%)。按年龄分组,0~65岁组道路交通事故占比最大(52.95%),>65岁组摔跌伤占比最大(51.82%)。0~6岁组高处坠落伤占比较大(6.07%),18~40岁组的殴打伤占比较大(18.31%)。见表1。
表1 重庆市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致伤原因分布[n(%)]
将重庆市创伤患者按四个区域进行分类统计,主城区占比最大(47.30%),其次为渝西地区(30.61%)。见表2。按致伤原因来看,渝西地区道路交通伤占比最高(56.12%),主城区殴打伤占比较大(12.60%)。见表1。按年龄来看,主城区创伤患者中41~65岁占比最多(36.09%)。渝东北地区的0~6岁组和>65岁组创伤患者总数占35.35%,渝东南地区的0~6岁组和>65岁组创伤患者总数占比29.40%。见表2。
表2 重庆市不同地区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n(%)]
在纳入研究的66 560例创伤患者中,810例死亡,院前病死率1.22%,死亡病例以男性为主,占66.30%。死亡患者的致伤原因构成前三位为:高处坠落伤、道路交通伤、自杀,占比分别为37.04%、28.40%和12.96%。自杀和高处坠落的病死率最高,分别为55.85%和11.58%。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致伤原因、地区、性别、年龄、受伤时间等均与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结局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致伤原因、地区和受伤时间均是院前创伤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18~40岁组相比,0~6岁组(OR=9.894,95%CI:7.430~13.174)和>65岁组(OR=2.676,95%CI:2.117~3.383)的患者更易发生院前死亡。与道路交通伤相比,高处坠落伤(OR=17.537,95%CI:14.598~21.068)和自杀(OR=176.745,95%CI:126.816~246.331)的患者更易发生院前死亡。与渝西地区比较,主城区患者更易发生院前死亡(OR=1.715,95%CI:1.421~2.071)。0∶00~5∶59(OR=1.672,95%CI:1.280~2.185)时间段受伤患者更易发生院前死亡。见表3。
表3 重庆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结局影响因素分析[n(%)]
创伤已经成为全球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但我国创伤监测系统尚不完善,基于各级医院的创伤监测网络尚未建立。本研究利用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病例资料,分析重庆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院前救治结局的影响因素,对制定创伤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道路交通伤是重庆市院前急救创伤65岁以下人群首要致伤原因,特别是0~6岁人群,道路交通伤占比较高(59.84%)。这可能与儿童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对突发意外反应能力较差相关[4]。进一步分析不同致伤原因的时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道路交通伤发生时间呈双峰分布,7∶00~9∶59和17∶00~19∶59是道路交通伤发生高峰期,该时间段为出勤高峰,车流量较大,人员密集,创伤发生的风险较高。国内外多个研究[5-7]表明,摩托车骑行者、电单车驾驶者、自行车骑乘者、行人是道路交通伤的主要受害者,交通事故的发生与不遵守交通规则、危险驾驶行为和酒后驾车等原因相关。因此,需要通过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和对交通规则的遵守度,做好个人保护措施。应针对道路交通伤发生高峰时间,合理规划急救资源,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
摔跌伤是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第二位致伤原因,是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第一位致伤原因,占老年创伤患者总数的51.82%,8∶00~10∶59是摔跌伤发生的高峰时段。可能与重庆市独特的地形相关,重庆是中国有名的山城,坡道和台阶较多。研究表明老年人摔跌伤高发,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减弱、多重用药、合并多种疾病和家庭环境危险因素等原因[8-10]。重庆市的老龄化率高达17.75%,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因此,需要加强对老年人摔跌伤的预防,进行多方面的干预:(1)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预防跌倒的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跌倒风险意识[11];(2)社区可以开展系统性的运动锻炼项目,如抗阻力练习和增强肌力练习等,有效增加肌力[12];(3)针对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进行药物指导;(4)对老年人家庭中的环境危险因素进行纠正和干预,如卫生间增加扶手、放防滑垫等[13]。
研究发现主城区殴打伤占比较高,主城区是重庆市城市化率最高、经济最发达、城市基础建设最完善的核心区域,可能与年轻人较多相关,由于年轻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加殴打伤的发生。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创伤患者0~6岁和65岁以上人群占比较高,可能与两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农业、工业的发展都比较受限,经济水平较低,人口流动较大,年轻人流向主城和外地,致使该地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较多,由于他们缺乏意外伤害相关的知识和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变和自救能力,从而导致创伤的发生率较高。
2021年重庆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为1.22%,低于石河子市[14](2.72%)和台州市[15](2.70%)。研究结果表明,高处坠落伤、自杀、年龄和受伤时间是院前创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高处坠落伤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数的37.04%。高处坠落伤主要由事故造成[16],特别是建筑行业的施工事故[17-18]。因此,需要加强对高处坠落伤的预防,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如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标志,按规定要求随层张挂安全网。自杀患者最可能发生院前死亡,OR值为176.745。研究表明,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为压力、患精神疾病、经济困难和躯体疾病[19-20]。因此,应加强自杀的预防工作,一方面在社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增强个体适应力和抗压能力[21]。另一方面,对初级卫生保健人员进行预防自杀的培训,促进社区识别自杀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22]。相对于青壮年,0~6岁和65岁以上的患者更易发生院前死亡,与儿童和老年人的骨骼、肌肉和生理机能更加脆弱有关。应加强各级医院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创伤评估和急救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该脆弱人群创伤的院前救治能力,改善预后。另外,相对于其他时间段,凌晨发生创伤的患者病死率较高,一方面可能是夜间人员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下降[23],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夜晚医院人手不足[24]。对此医院需要在夜间投入更多的人力,合理安排轮休制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病例资料,首次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覆盖大城市、大乡村的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院前结局的调查分析,发现道路交通伤、摔跌伤是重庆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道路交通伤和自杀是最主要致死原因,0~6岁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是易发生死亡的敏感人群。因此,应针对不同致伤原因和不同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合理调配院前资源、提高救治能力,预防创伤的发生,减少创伤的死亡。本研究的结论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贡献声明:何颖:论文撰写、数据分析;蒲川:论文修改;王秋婷、周鑫云、陈英:数据收集、文献检索;胡惠、张燕: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及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