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
——以“走进校园”活动为例

2023-11-21 10:54朱建花
科技风 2023年32期
关键词:跨学科校园学科

朱建花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云南昆明 650000

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提出了两大新的要点,即“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课标的重点和亮点[1]。要求学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响应国家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文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跨学科学习为路径,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情境,借助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主题开展课程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重构,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因此,本文通过所在实习学校的校园环境为场域,探究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核心素养与跨学科主题学习

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的是学生综合素养下的迁移运用以及高阶思维[2]。然而仅仅依靠一门学科来培养学生的素养,或者说一门学科培养一种素养看起来是不现实的。在传统的分科背景下弱化了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逻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对那些涉及几门学科的复杂问题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实际上各学科的知识以及核心素养都存在着交融,也就是说素养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3],因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就需要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需要教师对该学段的知识进行统整。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的总结,教师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可以将系统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减少或者避免由分科而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学生在主题学习的过程中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度学习,能够做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从而培养学科共通性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一种知识融会贯通的概念,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素养获得路径

二、“走进校园”主题活动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经验的自主建构[4]。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题”的选择除了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小尺度的自然、社会环境,具有其发展的特殊性,也有符合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致性。校园中的植被、土壤、建筑、标语等都可以作为不同学科学习的知识。是典型课程资源,综合校园内的各类资源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形成对事物的表象认识,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书本中抽象的知识,从小尺度的校园环境到大尺度的地理环境。本活动的对象为完成初一上学期学业知识的学生,活动主要在于对学生总体知识的回顾运用,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活动设计得不宜太复杂和困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一)学习方案设计

表1 “走进校园”主题活动内容梳理

(二)学习活动实施

活动前准备:(1)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将班级以6~8人分为一个调查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带领同组的学生完成活动任务。(2)教师为学生提供校园鸟瞰图、卷尺、指南针等物品。(3)活动前搜集有关校园的材料,对信息进行加工。(4)问题驱动:学校两侧种植着柏树,一侧枝繁叶茂(南侧),一侧有明显的枯黄(北侧)如图2、图3所示。经过调查得知两侧的树木是同一时间栽种,并且员工浇水施肥的情况一致。因此走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将围绕着“为什么道路两旁的植被生长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展开。

图2 南侧柏树

图3 北侧柏树

图4 学科整合内涵图

1.任务一:校园平面图的制作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校园鸟瞰图以及实地测量的数据,应用恰当的比例尺制作一幅校园地图,在地图中标出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在走进校园的过程中思考校园内各地物之间的联系,在绘制地图时能够清楚地表现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在户外辨别方向以及定方位,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学生能够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掌握地图三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观测、调查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任务二:校园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调查

根据所调查的结果回答问题:为什么道路两旁的植被生长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

实地观察校内两排柏树的树叶生长情况,完成表格,并根据柏树的生长习性解释南侧比北侧生长状况好的原因。

表2 植被生长情况调查表

设计意图: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在生物、地理学科中都是重点知识。在校园这个小尺度的环境中感受大尺度中环境与生物的联系。了解校园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意识。立足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任务三:绿化校园

小组根据任务二所调查的植被绿化情况以及任务一中校园的整体布局,通过查阅相关的园林学的知识或者访问环境优美的社区、公园吸取其精华,设计出适合本校气候、地理环境、文化风格的校园绿化平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常见的树木、花草等植物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增加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

4.任务四:调查学校的历史文化,探索校园奥秘

每个学校在建设时都会融入不同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的代表和底蕴。探索校园的文化,挖掘出区域中的课程资源。例如校园中的碑文,会涉及古诗词、名人名言等;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激励还可以进行开发,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修养。校园中的景观设计也蕴含着道理,让学生感受山水美景,园林特色提高审美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完成任务二的同时,观察校园中的建筑风格、地物设施、校园景观,并根据搜集的资料了解校园规划内涵,以此为依据写一篇小作文。

设计意图:初中生大部分对语文写作都很畏惧,对写作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寻求方法让学生不惧怕写作,再慢慢地爱上写作。其中让学生写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词可写便会解决问题。而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四季之美,挖掘校园人文之美,写作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便会慢慢爱上写作。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三)学习活动评价

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各种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都是新奇的,在校园中开展活动感受各原理、规律,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认知发展上来看,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发展,将各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重新建构知识框架便于知识的记忆与应用。活动的开展以目标为引领,为了判断目标实现的程度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表。在校园主题活动中,确立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因此以此设计各项评价要点,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反馈。

表3 活动评价量表

三、在核心素养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般步骤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在于“跨”和“主题”,“跨”不仅仅是知识的跨度也是素养的融合。主题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需要考虑多重因素。通过“走进校园”主题活动实施的经验可以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般步骤确定为:主题选取—内容梳理—问题驱动—活动实施—评价反馈。

主题选取:一个好的主题是活动成功的开端,地理跨学科主题的选择需要有意义、整合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5]。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三个方面展开。在选取时可以考虑以下原则:(1)可行性原则,活动应具备可操作性。活动的地点、设备、工具等应是易获取的、易达到的。主题也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应太宽泛、太难。(2)生活性原则,活动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3)科学性原则,活动应该围绕某一地理原理或规律开展,以地理学科为主,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明确、有开展的意义。

内容梳理:选定主题之后,针对主题的任务群进行跨学科内容的整合设计。以地理学科为主体,综合统筹其他各学科的知识、能力、经验等内容,设计出跨学科的素养培养目标。

问题驱动:主题活动以问题为载体,故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后,并不能盲目、混乱地开展,需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引领下,确定具体的问题或者任务。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冲突,推动学生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活动目标。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着主题中心,以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依据、以跨学科为导向。设计出的问题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价值功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设置的任务群也需相互关联,存在逻辑联系,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循序渐进。

活动实施: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实施主要依据所设置的任务群展开,学生逐步完成任务要求,从而完成主题活动要求。活动的有效开展,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和实践,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在完成主题活动时会面临各种情境,因此以地理为主体的跨学科活动,在地点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校、家乡、博物馆等。

评价反馈:素养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只能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外显行为进行推测[6]。因此,教师可以以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依据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外显行为进行量化。力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客观化。通过个人自评、小组内部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需要在活动开始之前就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设计出评价表,采用逆向教学设计的方法,便于教师对学生全面、客观、详细地评价。

猜你喜欢
跨学科校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