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圈层体系构建研究

2023-11-21 02:59:16
继续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圈层高质量

宋 杰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6)

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Hurd等人指出,职业教育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积极关系[1];Tilak认为,职业教育能更好地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在区域或局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可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2];Psacharopoulos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很高[3];Mustapha等人提出职业教育是提高马来西亚经济生产率的至关重要因素[4];Ohimrei等人阐明了职业教育在尼日利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出全面接受职业教育是解决该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5];Foster指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只有在充分考虑市场内在需求变化的情况下才会实现[6]。目前,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已受到国内学者的密切关注,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有职业教育赋能区域一体化、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等。例如,如庞波等人深入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现状与挑战,由此提出应对策略[7];贾凌燕提出,职业教育通过参与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培育高水平产业技术人员及促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等路径可赋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8];朱少义指出,以职教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具体路径包括加强环境培植、加强体系建设、加强资源倾斜等[9];瞿连贵和邵建东提出,我国应兼顾人力资本开发质量提升与特色差异化发展以赋能高质量就业,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贯通衔接以赋能职业生涯发展[10];潘军提出,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包括理念赋能、科技赋能、人力赋能、文化赋能等层面实践进路[11]。

国内外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大多偏重于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进程中现实困境、发展路径与实施策略分析,而对其理论分析框架、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复杂、开放的大系统,其体系中不同子系统间如何相互作用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此,引入圈层结构理论的研究新视角,构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圈层体系理论框架,以期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体系。

一、圈层结构理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圈层结构理论由冯·杜能提出,主要用以探究农业与农业经济领域相关问题。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该理论应用延伸至城市空间规划,用以表征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内向外呈现圈层状、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特征。其中,“圈”代表向心性,“层”体现层次差异化发展的客观特征[12]。城市社会经济景观由内向外划分为内、中、外等三个圈层,从内圈层向外圈层不断扩展辐射,三个圈层间联系得以不断强化,发展差距随之逐渐缩小,最终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即呈现“圈层耦合”的整体效应。圈层结构理论反映了城市扩张与发展的规律性,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圈层结构理论现已被部分学者转化借用,越发强调其社会综合性,成为一种专门性理论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学科,用以解析各学科面临的现实难题。在职业教育研究相关领域,杨斌等人运用圈层结构理论,探索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模式[12];李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可形成的校企合作网络呈现多层级、圈层化的结构特点[13];周仲高等人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圈层结构理论模型,以要素协同为内核层,以条件协同为中圈层,以环境协同为外圈层[14];康月林从四个方面阐释技能人才协同发展的内涵要义,引入圈层体系的研究视角,构建技能人才协同发展的圈层体系基础理论[15]。

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职业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16]、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力不足[17]、职业教育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有限[1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19]、职业教育为企业与行业服务深度不够[20]等多重问题(见表1)。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各方资源的合作与互补,难点在于统筹协调政府、行业产业、职业院校等主要单元主体的匹配需求,促进生成多元主体关联互动的共同体,推动合作共生的目标得以实现。圈层结构理论具有系统论的特征,体现了共生融合的核心理念,聚焦各圈层内部、不同圈层间协同交互作用,形成整体性治理机制,有助于深度探寻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破解路径。运用圈层结构理论分析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适切性,能帮助厘清该体系中子系统内部各要素的逻辑关系和不同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进而理顺其内生逻辑与运行机制,是其研究的新视角。

表1 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的诊断分析

构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圈层体系,可通过“内核—中间—外围”圈层构建运行机制带动区域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内核动力、中间运行力量、外部支持系统等三个圈层,由内至外引导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内圈层为要素保障,以中圈层为运行条件,以外圈层为支持系统,由内到外,层层扩展辐射,形成圈层协同;以内圈层为依托,激活中圈层运行动力;根据中圈层的运行要求,外圈层实施相应支撑,保障运行条件的正常状态,破解现实困境。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圈层体系建立,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和解决职业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职业教育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职业教育为企业与行业服务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激发内圈层要素保障的三重动力,筑牢中圈层五项运行条件的互动保障,实施外圈层五大支持系统的统筹联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核动力、中间运行力量、外部支持系统形成的圈层结构整体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互动。

二、内圈层体系: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

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圈层体系可由技能人才供需的协同性、职业教育与产业的适应性、职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融通性等要素保障构成。

(一)技能人才供需的协同性

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要牵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因此,提升技能人才供需的协同性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在于通过技能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从供给侧满足与引领企业需求,促使教育生态链、产业运行链、供应管理链、技能人才培养链的有效融合,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匹配的技能人才的供给结构,着力破解优质生源匮乏、学生发展预期偏离、企业需求意愿不足、社会信心欠佳等现实困境。

(二)职业教育与产业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要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中提升学校产教融合育人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主要表现为促使职业教育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切实增强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和不断创造与提升附加价值的劳动技能,推动职业教育生态链、市场经济运行链、技术创新支撑链、区域产业发展链的同步升级,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全方位衔接生产力布局,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融合。

(三)职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融通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要形成完备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融通性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力,在于职业教育构建从上至下有效衔接、互通连接的立交桥,形成纵向贯通关联与横向相互融通的教育生态体系,主要表现为建立起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打通技能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上升通道,在科类结构上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技能人才结构性的调整需求。

三、中圈层体系: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条件

(一)职业教育规模集聚转向内涵式发展

职业教育规模集聚转向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是驱动技能人才供需协同性的内在要求与必然方向,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引领经济社会的内涵式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从注重规模扩张阶段迈向彰显内涵式发展阶段,确保职业教育通过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助推区域经济产生持续增值效应。

(二)职业院校融入区域发展

职业院校融入区域发展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条件,主要在于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供需精准匹配及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布局的适应性的联动效应,体现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融合,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凸显系统工程性、包容协同性、跨界融合性等特征,促进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互动

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互动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性条件,是提升技能人才供需协同性的重要推力,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引领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必备的强大支撑,通过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养和劳动技能、解决就业及推动企业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等途径,保障城乡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城乡统筹发展又通过城乡资源要素间充分有序的流动配置,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

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性条件,是职业教育生态体系融通性构建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完善的支撑力量,意味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需要中高本职业院校的协同发力,通过中高本学制设计、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岗—课—赛—证、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体化推进[21],构建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五)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性条件,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有效服务企业与保障行业发展,意味着依托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与区域经济市场要素的适配为关键,构建专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开放包容型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专业群建设助推产业群发展壮大,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外圈层体系: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系统

(一)支持系统的构成

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潜伏着诸多阻碍其发展的现实难题(见表1),因而维持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多维支撑体系。基于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和运行条件,参考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体系[22],可将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系统的功能归纳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22],构成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圈层体系,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一是承载力——构建技能人才供给驱动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规模集聚转向高质量发展;二是支持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体系,实现职业院校融入区域发展;三是吸引力——形成城乡统筹联动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互动;四是延续力——健全职业教育衔接贯通互动体系,实现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五是发展力——完善专业与产业适应性提升推动体系,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依据CSAED模型,支持系统是由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和发展力等互相关联又具有各自特点的五个子系统组成:首先,承载力处在支持系统的第一层次,通过实施职业教育新型模式的发展战略,推进职业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培养适应市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充分教育财政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引导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等基础支撑。其次,支持系统的第二层次是支持力和吸引力。前者表示在维持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施职业教育、社会资源和技术创新间的融合,推进职业教育生态链、市场经济运行链、技术创新支撑链、区域产业发展链间的协同,对支持系统的健康发展产生支持力;后者代表通过激活城市职业教育带动力和挖掘农村职业教育增长点,推进职业教育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更多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层次的功能。最后,提升职业教育互动衔接功能,意味着在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做好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三方协作”,促进“高职带动中职”发展机制,探索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对支持系统的延续发展产生强大支撑。这些都是支持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延续发展的基础,称为延续力。在维持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提升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资源整合效能,形成职业、企业与行业服务的区域专业布局,实施市场适配型专业设置,这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称为发展力。

(二)支持系统的子体系

1.承载力:构建技能人才供给驱动体系

承载力是支持系统的运行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体系的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社区学院为基本依托,为更多公民提供更为便利、实用的职业教育专项培训,通过夯实技能人才资源储备,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充分发挥教育财政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立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力度、强化经费筹措力度、提高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等层面促使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资源进行更深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培育,提升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技能人才资源的开发效益,打造出一批契合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三是引导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紧盯发展短板,在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薄弱职业院校的统筹建设等环节谋求突破;聚焦发挥职业教育保障、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然功能,在教育资源投入不平等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上破题。

2.支持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体系

支持力是支持系统的运行内核,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促进职业教育、技术创新与社会资源各发展要素间的融合共生。增强优势专业与优势社会资源的实质对接,提升产学研基地平台与关键支撑产业的适应衔接,努力破解空间层次、时间强度的各类障碍,让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大系统实现和谐共生。二是实现职业教育生态链、市场经济运行链、技术创新支撑链、区域产业发展链之间的包容协同。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方向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满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推进教学改革面向就业转型的实际需求,确保在融合发展中职业教育内外部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

3.吸引力:形成城乡统筹联动体系

吸引力是支持系统的运行载体,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充分激活城市职业教育对农村的带动力。一方面推动城乡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行业企业的协作共进,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更合理、更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上要以农业转移人口的专项培训为重点突破口,依托与政府、社区(村委会)、涉农企业及第三方组织的通力合作,形成职业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组合。二是深度挖掘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增值潜力。一方面加快面向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整体性建设,坚持文化+技能的课程输出模式和理论+实操的教学实践模式等教学改革,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农业技能人才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建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基地平台,推进职业院校—农户主体—实体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调动资源市场化,有效搭建职业院校、农户主体与实体产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4.延续力:职业教育衔接贯通互动体系

延续力是支持系统的运行支点,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做好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三方协作”。按照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要根据发展的实际,动态地调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资源结构、专业配置等,建立分类别、分层级、分领域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灵活转换机制,实施三方协作联动策略,满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各级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促进“高职带动中职”的发展机制。根据专业和领域的匹配原则,将办学质量高、社会效益佳、辐射影响好的高职院校和与之相应的中职学校联合发展,可将中职学校发展为高职院校的附中分校,逐步促使二者在办学投入、发展理念及价值产出等方面形成统一,逐步破解就业取向与升学取向的对立关系。三是探索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搭建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立交桥,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有机衔接[15],构建中高本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实现“内涵式发展”与“融合发展”。

5.发展力:完善专业与产业适应性提升推动体系

发展力是支持系统的运行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提升职业教育资源与经济社会资源的整合效能。以地方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坚持实施院校—专业—课程的联动开发,推进职业院校专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的过程。二是形成匹配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需要、有效服务企业与保障行业发展的区域专业布局。一方面在城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上,要覆盖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助力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效提升区域重点产业辐射与带动优势;另一方面,在县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上,聚焦“三农”优势产业,充分挖掘与利用地缘性的优势资源,形成特色专业支撑带动区域内特色产业的发展态势,有效提升区域竞合优势。三是实施市场适配型的专业体系建设。紧扣当地政府公布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技能人才需求报告,促使职业院校实施适配的专业建设,促进职业院校专业群关联多元化发展,有效解决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松散、专业间支撑不足、专业链与产业链错配等难题。

五、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支撑,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区域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引入圈层结构理论的研究新视角,以技能人才供需的协同性、职业教育与产业的适应性和职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融通性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形成驱动力、内生力、耦合力等三重内核动力;以职业教育规模集聚转向内涵式发展、职业院校融入区域发展、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互动、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和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驱动其运行条件;以共生发展的技能人才供给驱动体系、统筹协调的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体系、共享发展的城乡统筹联动体系、开放包容的职业教育衔接贯通互动体系和运行有效的专业与产业适应性提升推动体系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构建其支持系统;由此形成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圈层体系理论框架,可为我国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体系。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圈层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出版人(2020年2期)2020-04-07 12:38:00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7:08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