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及实践路径

2023-11-21 07:56:54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红色思政

刘 媛

(宁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

红色是共产党人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蕴含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新时代,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1]。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战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红色文化及其特征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一词从构成上来看,包括“红色”和“文化”两个层面。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就在于“红色”一词。《辞海》中关于“红色”的解释有:吉庆、欢乐;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相关的等等。关于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此红色与文化开始结合。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红色文化被不断创造和传承。五四运动之后红色文化虽开始不断发展,但“红色文化”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4年,刘寿礼先生在《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一文中,将红色文化界定为红色文艺作品及相关的精神。此后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到底何为红色文化?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曾喜云认为:“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和人民群众在党与人民军队的创建到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解放战争各个时期所留下的足迹以及所取得的伟大功绩,以及在取得功绩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伟大人格、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2]魏美玉认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在内的所有文化形态的总和,都可称之为红色文化。[3]沈成飞、连文妹认为,红色文化有内核和外延两个层面的意思。就内核而言,红色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在此过程中所遗留的红色遗址、凝聚的红色精神;就外延而言,自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救国救民所进行的爱国救亡运动,在此过程中所沉淀的革命基因,所形成的民族复兴精神。[4]

概言之,红色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政治性、革命性、民族性、科学性。

第一,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红色文化一经诞生就与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党百年发展的不同时期,红色文化被赋予显明的政治色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革命实践深化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坚持同各类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在意识形态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红色文化建设上升到全新高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涌现出大量以革命、建设、改革为理念的红色文艺作品。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下,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红色产业逐渐兴起,红色文化继续向前发展。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党始终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

第二,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革命性。革命战争年代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与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为取得革命胜利,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沃土。随着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建设,文艺作品创作以宣传党的理论政策,以服务根据地建设为定位。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红色文艺作品,其内容具有鲜明的革命特征,如《当兵就要当红军》《草鞋歌》等。从事革命事业的知识分子变身红色文艺作品的主要创造者,他们采用通俗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革命理想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精神品质,对坚定理想信念,取得革命胜利起到鼓舞作用。

第三,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红色文化,以民族精神为底蕴,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民本思想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是红色文化最鲜亮的底色,是党面临各种艰难险阻时仍然坚持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党带领各族人民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民本思想是红色文化的本色,是党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民本思想发展为党的作风宗旨,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第四,红色文化具有显著的科学性。红色文化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又兼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够焕发强大生命力,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红色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始终根据不同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坚定理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是激励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和平建设年代,以建设、改革为理念的红色文化,推动中国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新时代,党致力于千秋伟业,奋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红色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

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史、奋斗史、建设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红色文化是党在百年历程中形成的重要宝贵财富,能够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提供价值导向;为激发爱国情感,涵养爱国主义精神夯基垒台;为锤炼道德品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供精神灯塔。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传播好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

(一)红色文化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提供价值导向

理想信念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百年大党经历沧桑依然风华正茂,饱经磨难始终生机勃勃,靠的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5]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上,党面临着来自各方的风险挑战,这就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年一代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任务。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到来自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能否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否经受住来自各方的诱惑,能否始终保持对党的赤诚衷心,能否勇挑时代重担,这些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只有“志存高远方能登高远望,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6]。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承担起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要使命,开展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理想大于天”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跟党走”的忠诚品质,“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奉献情怀,能够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提供价值引领,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参观革命旧址,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大学生了解党的奋斗征程,感受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踔厉奋发中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红色文化为激发爱国情感,涵养爱国主义精神夯基垒台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新纲要”突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爱国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在诗词中,体现在为中华民族不懈奋斗中。革命年代青年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改革开放时期青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锐意进取,新时代青年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无数有志青年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将自身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联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有着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让爱国主义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让爱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三)红色文化为锤炼道德品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供精神灯塔

“德者,本也。”道德对于个人、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大责任,只有养大德才能成大业,广大青年要锤炼高尚品格,“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7]。红色文化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红色文化具有革命性,其中蕴含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良品格,是激励我们遭遇挫折失败时仍坚持奋斗的动力来源。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界军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应一贯秉持和传承的重要品质。其次,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格,是我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重要法宝。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奉献史。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甘当螺丝钉”,再到生命至上,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为民奉献的情怀。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立身社会之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当代大学生养成“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的艰苦奋斗精神,让其自觉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在奉献国家、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升华。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新时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8]。现在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对于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但又不想拘泥于简单的理论灌输式说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认知到认可再到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可通过“铸”“润”“行”三个维度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铸”: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滴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 “大思政课”格局,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从而达到思政育人实效。

第一,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讲好红色故事。红色基因镌刻在红色印记中,沉淀在红色故事里。一堂好的思政课,能够打动学生,让其印象深刻的一定是那些生动鲜活的故事。教师要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讲好红色故事,发挥好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党的百年历程中,涌现出大批为革命理想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为社会主义建设甘于奉献的先进模范,这些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最好素材。讲好红色故事,还需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突破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同时,亦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学习空间,延伸学习链条。

第二,凝练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色特色思政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也在不断丰富,要使青年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红色文化,就必须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凝练,以符合青年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尤其是要结合地方和本校特点,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培养红色文化研究教师团队,打造红色特色思政课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作为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学校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以“红色血脉”为育人载体,将红色育人元素嵌入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办红色学术文库、构建红色课程体系、打造红色主题教育精品课程,探索出了一条以“红色血脉”铸“红色师魂”的师范生教育创新之路。

第三,善用“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0],“大思政课”不是孤立的,而是各方合力的完美反映。高校要发挥好思政课在人才培养、教学组织等方面的领导和协同作用,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关键课程,各专业课要用好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内容讲授过程中,要将红色文化与教学目标、讲授内容、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激活红色文化的情感效应,达到启迪学生、锤炼意志品质、提升道德修养的目的,从而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好“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作用。

(二)“润”:构筑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高校要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创建红色党建活动、打造红色网络平台,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生活日常中接受红色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红色文化育人作用。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创建红色党建活动。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通过创建红色党建活动,使“党建”与“红色文化”相融合,发挥党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组织领导作用,铺就红色育人底色。高校可依托党组织、团支部,设计党建长廊,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讲微党课,讲红色微故事,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寝室红色文化等形式创建红色党建品牌,将红色文化融入师生日常活动的每个细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涵养爱国情感。如中国计量大学,组织学生开展微党课录制工作,在浙江金华义乌录制《真理的味道》,通过微党课的形式讲述了陈望道先生《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过程,打造了一道独具特色的红色风景。此视频在互联网平台发布后,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第二,用好网络媒介,打造红色网络平台。《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互联网已成为青年群体重要的精神依托。高校要用好互联网这一重要媒介,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动漫、音乐等形式,推送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红色文化产品。如上饶师范学院通过“云端”抒发无限哀思,开展清明“云”祭扫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学生喜爱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通过打造红色网络平台,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奋斗历程,感悟红色精神,激励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做到立大志、明大德,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三)“行”: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增加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体验,构建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双向互动、协同育人模式。依托“社会大课堂”,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思想魅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达到真懂、真信、真用。

第一,以“课内实践教学”为抓手,开展课内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课内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具有灵活性、时效性、体验性等特点,有效破解了思政课大班教学情况下无法实现实践教学“全覆盖”的难题。开展课内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可通过红色朗诵、故事分享、小组研学、情景设计等形式展开。通过课内实践教学相关活动的设计,进一步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提升课内实践教学效果,还需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践活动的范围越发广泛,虚拟实践已成为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课内实践教学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红色虚拟实践活动。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身临革命历史场景,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二,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需构建好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红色文化从构成上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11]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有遗址、遗迹、纪念馆、纪念碑等,承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是进行各类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通过建立实践研学基地、开设现场教学、设计红色研学线路等,为“大思政课”的开展搭建了重要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党走过的奋斗历程,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从而让“大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三,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认识是否深刻,还需回归到实践之中进行检验。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把思想政治教育“搬”出校园,“搬”进社会,将课堂讲授和社会调研相结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高校可利用暑期实践活动,采用“指导教师+项目组”的模式,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研学、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调查,通过项目化的方式,构筑高质量、规范化的实践育人模式,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地探访红色遗址遗迹,现场聆听革命先辈的故事,让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更具感染力,让红色文化教育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成为“行走的思政课”,让大学生的青春在各类实践体悟中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红色思政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