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成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21 07:08李博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7期
关键词:成因情境探究

李博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0 引言

地理成因属于理性知识,主要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抽象性、复杂性的特征,一直是教学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5E教学模式于20世纪下半叶由美国生物学科课程首次提出,基于奥苏伯尔(David.Ausubel)的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Levs.Vygotsky)的建构主义理论而建立,由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anation)、解释(Exploration)、搬运(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五大步骤组成。5E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在授课时,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以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活动为途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体系建构。而5E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导,以探究为核心环节,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因此可以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成因的教学中。在明确二者的适宜性,并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实现深入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思考,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合作意识与自主探究意识。

1 5E教学模式内涵

1.1 引入(Engagement)

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标的基本要求进行或提问或笔答的教学活动,通过对学生已学知识作出的评价进行情境设置,实施有意义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后,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并且暴露错误的概念,进而促进学生对目前问题产生思考。这一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初始环节,也是其他环节的基础,主要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起到吸引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

1.2 探究(Explanation)

这一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过程,最能够展现出学生在5E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吸引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始对特定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对原有概念进行转化,重新建立知识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结并概括新的规律,这也是学生建立新概念、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扮演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不足或错误予以弥补和纠正,而非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深化,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1.3 解释(Exploration)

这一环节以前两个环节为基础,在5E教学模式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引入”和“探究”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初步提出自己对新概念或规律的理解,并对自己通过探究发现的方法进行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予以改正和弥补。教师再给出对新概念的科学的解释,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新概念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一环节将学生的探究活动与新概念的讲授联系起来,相较于直接对新概念进行讲述,更能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问题总结概括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1.4 搬运(Elaboration)

在学生掌握新概念后,教师通过布置问题、情境,或设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新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在这一应用环节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迁移能力会得到提高。

1.5 评价(Evaluation)

这一阶段鼓励学生针对新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达到互相改进的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来评价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应用程度,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

2 5E教学模式运用于地理成因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地理成因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抽象性、客观性等特点,地理成因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更高。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地理成因的讲授,单纯强调因果关系的分析,缺少对地理成因掌握方法的分析,使地理成因知识的应用性较弱,缺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而教师的教学模式直接对学生造成影响,使学生不能对地理成因进行全面分析,不清楚地理成因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难以对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难以在实际问题上进行知识应用。基于地理成因的教学问题,王向东等[1]指出,可以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地理学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出发进行地理成因知识教学。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地理成因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地理分布成因的教学中可以先运用地理景观图片进行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对比不同的地理景观,促使学生对地理分布成因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地理成因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运用地图对地理分布成因的知识进行分析,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过程成因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地理模型演示、地理动图放映等方式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通过实地观测与考察地理事物、景观,或进行地理过程的模拟实验,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理过程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5E教学模式是以探究为核心,以解释为关键环节的基础教学模式,通过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anation)—解释(Exploration)—搬运(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五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协调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技能加以掌握。而其中每个环节都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等方式参与自主学习的活动。要实现高中地理成因的有效教学,也需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以创设有效情境为前提,以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培养逻辑思维、问题意识为关键。这与5E 教学中的五个环节相契合,在高中地理成因知识教学中应用5E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案例,提出地理问题,创造有效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就地理问题展开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探究之后,教师再给出解释,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改正自身之不足,并建立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所讲的知识与问题相结合,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地理现象,形成地理学习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与品格,真正实现对生活有用的学习。

3 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成因的教学策略

3.1 多维度创设情境,引入地理成因

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引入地理过程成因。例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一节中,教师可以提出“地球为什么有着适宜的温度?”这一问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进行地理实践调查,感受真实生活情境,学习地理特征成因。例如在“锋与天气”一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记录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在上课时分析所记录的天气情况的成因,引入冷锋、暖锋等锋面特征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在地理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强化自身的意志品格,培养地理实践力。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学习地理分布成因。例如在“产业区位因素”一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农业、工业、服务业三种行业不同类型的从业者。教师通过改变区位因素让学生扮演的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引入对产业区位因素变化和各产业分布特征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目的。

3.2 结合教材设置问题,探究地理成因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对原有的认知产生疑问,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后,教师要以学情和课标为依据,结合教材实际设置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教师自身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时进行细致的观察,必要时对学生予以指导。

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中,教师可以展示热带雨林与西欧牧场的景观图、刚果与伦敦的各月降水量与气温的示意图,让学生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对两地不同景观类型的原因进行五分钟的分组探究,并总结汇报。在上一阶段的铺垫下,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各月降水量与气温的示意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就热带雨林与西欧牧场两地景观类型不同的原因展开分组探究。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出学生在5E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增加,在处理复杂的地理信息时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培养了探究问题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得到提高。

3.3 总结活动成果,科学解释地理成因

在学生汇报探究成果后,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指出不足,并且结合课标,科学准确地解释地理成因,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到的知识。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中,在引入和探究环节后,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与成果,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和补充,并讲授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明热带雨林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介绍受两种气候影响产生的不同景观。教师通过把新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总结概括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有初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

3.4 整合所学知识,拓展迁移地理成因

教师在讲授地理成因后,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或教材活动板块内容来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中,在讲授了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后,教师可以介绍地中海气候的景观与特点,之后布置问题“地中海气候的成因”,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新学知识与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进行小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再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探究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汇报。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对讨论结果与过程进行评价,并对地中海气候的成因进行讲解。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授影响气候类型的五大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教师通过布置“地中海气候的成因”这一问题,使学生利用已学的新知识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再通过新问题讲解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学生能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深化其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这样,就可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深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5 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检验教学成果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授课过程和课堂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其中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对知识讲授完成度的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对课堂效果的评价,对版图、课件制作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师自身语言、教态、板书结构完整程度和工整程度的评价。学生评价主要包括通过划定评价标准制作自评或互评表进行评价,以及通过提问、测验、布置课后作业等开放性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总结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与特点,并归纳出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通过设置地理问题来评价学生对新授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程度,同时也能够检测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 结束语

由以上研究得出,面对高中地理成因教学中的问题,5E教学模式展现了与地理成因教学良好的契合性、在高中地理成因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为地理成因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步骤与方法。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5E教学模式,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使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应用性与实用性价值。

猜你喜欢
成因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