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融合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3-11-21 07:08李兵王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7期
关键词:高职生校企院校

李兵 王曦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 213164

0 引言

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基地、创新的平台、辐射的源泉,深化校企文化要从形式、内容、价值上融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德技并修,更好地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1 校企文化融合的内涵与关系

由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双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作用与地位不同,校企文化在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冲突,只有避免校企文化冲突并促进融合,建立起具备内在的有机整体的文化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校企文化融合重点从“工业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简称“四种文化”)切入进行。

1.1 内涵意蕴

“工业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点内容、内涵体现和校企合作目标达成的逻辑起点、深层要素。工业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技术保障,是实现高职生依托技术自我发展、创新发展、技术报国的技术素养,是推动工业强国的技术支撑;制度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制度保障,是高职生规则意识、法律法规意识、诚实守信养成的保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精神动力,是高职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养成的职业要素,是中华民族弘扬改革创新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追求;行为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行为特征,是高职生把理论学习付诸实践,践行知行统一的外在表现,是检验校企合作文化融合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有效标准。

1.2 内在关系

四种文化存在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其一,从整体上看,四种文化形式上都是围绕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进行,内容上都是围绕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合作,实现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对接,专业开设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实施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对接;目标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二,从逻辑关系上看,工业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双方价值实现的起点,能让合作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区域发展、服务地方实现经济发展最大化;制度文化融合是工业文化融合的基础,是校企双方基于规则,围绕学生教育教学、技术培养,实现校企管理制度融合的前提,是精神文化养成、行为文化体现的制度保障;精神文化融合是工业文化、制度文化融合的内化体现,是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内容,是行为文化体现的内生动力;行为文化是工业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企文化融合输出的产物,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逻辑末端表现。

2 校企文化融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校企文化融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1 时代性

马克思在思考意识形态与文化关系时强调,“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种分属不同时代、兼具不同历史底蕴的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共产党全力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彰显二者相互契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特性。四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站在时代的高度,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体现。

2.2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再指导实践,实践性是四种文化融合的逻辑起点,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理论品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依据办学特点,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手段、发展教育内容、改革评价方式,齐聚四种文化于校企合作实践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3 区域性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3]。精准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切实符合区域人才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指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也是区域公民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体现,四种文化融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是区域经济发展深层次的人文素养体现。

3 校企文化融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

校企文化融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职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其逻辑基础和逻辑必然。

3.1 校企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础

3.1.1 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耦合

在高职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上,四种文化融合助力高职院校培养地方离不开、行业都需求、国际可交流的人才,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高职生对工业强国、制度优势、精神力量、爱国情怀的认知,培育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体现,是高职生技术技能培养的需求。在教育目标上,四种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有力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在教育内涵上,四种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担使命的重要手段。

3.1.2 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耦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校企文化融合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新趋势。然而,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高职生思想意识领域、意识形态领域、价值理念等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艰巨性与复杂性。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爱国情怀的培养上离不开校企文化的浸润,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探索校企文化融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之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之需。

3.1.3 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耦合

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国家层面鼓励并出台政策支持校企合作育人,校企文化融合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载体同样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校企合作的四种文化融合于高职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既是校企合作的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3.2 校企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必然

3.2.1 校企文化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带来重大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切入四种文化建设内容,把四种文化的融合作为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成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4]以校企文化融合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进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3.2.2 校企文化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塑造高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内化于高职生的思想并使其形成稳定的价值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了校企对接的思政教育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区域限制,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能接受企业文化,感受企业之间、人才之间竞争的关系,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发展、管理制度、精神、行为要求,自觉识别校企文化之间的差异,切实感受专业知识在企业、产业中的作用,清楚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很难立足社会,进而培养高职生的危机感、居安思危意识,进一步激发高职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增强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2.3 校企文化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5]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思想素质的主要渠道,必然要服从国家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6]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来源和实践基础,校企合作育人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手段。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尤其是强化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至关重要。校企文化融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凸显校企文化融合的政治性。

4 校企文化融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校企合作四种文化融合的内涵、关系、价值与逻辑是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前提。四种文化融合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同作用,又有各自的作用,形成思政教育育人合力,是校企文化融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4.1 以工业文化融合为主线,加强高职生专业教育

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是一种校企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跨界教育,工业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主线,是贯穿高职生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轴。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把“工业救国、工业兴国、工业富国、工业强国”理念全方位融入专业教育。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工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技术技能要求、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等,让高职生在专业学习中感悟工业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在校内感悟工业文化,在企业实习体验工业文化,在就业过程中践行工业文化,通过工业文化融入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对专业教育的手段创新,让高职生知道,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才能得到企业认可,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才能服务于社会,实现技术强国。

把工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融入课堂、融入教学,推动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互融,丰富了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思路和改革发展的方向。利用工业文化滋养校园文化是一个营造院校工业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把体现办学特色的工业设备安置在校园中,把能体现工业发展、创新的企业技术骨干引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校园中的宣传栏介绍其事迹,引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宣传活动,通过校园活动、教育教学,让高职生感受工业文化。

4.2 以制度文化融合为重点,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7]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合理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秩序、有成效地进行,使教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化,学生在校行为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学校制定制度对学生专业学习、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等进行规定,目的是促进高职生能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具有教育性而非功利性意义。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企业有序规范运作、降低运营成本,具社会性、功利性。校企制度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组织的有效运转。但是,校企两种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是不同的,对人的约束性具有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容易造成高职生不适应企业的管理,进而阻碍高职生今后的发展。制度文化融合,能让高职生早日感受、体验、践行企业管理制度,更好地提高高职生企业管理、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校企管理模式是校企制度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校企合作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并将其融入学校管理模式,如学生奖学金评定积分制、校规校纪、评优评先等管理细则,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的制度文化有机衔接起来,形成科学有效、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促使高职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重视提升职业素养,为毕业后适应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铺垫。

校企合作制度对接是校企制度文化融合的根本。在校企合作内容对接过程中,实现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的统筹,需要制度保障。校企制度文化融合可促进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管理全覆盖;专业开设与产业发展对接,可实现人才培养专业精准化;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可实现人才培养内容无缝隙;教学环境与生产过程对接,可实现人才培养需求零距离;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对接,可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8]。加强校企合作内容对接,用制度作为保障,形成制度文化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落地。

4.3 以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

精神文化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其具有人类文化基因的继承性,还有在实践当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的待完成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9]校企合作下的精神文化融合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是高职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养成的职业要素。

精神文化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体现。精神文化对高职生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校园文化精神面貌的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文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精神文化是企业发展之本,如果企业塑造出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便会在此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平台特色,进而推动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精神文化与学校的精神文化进行深度有机融合,以此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诚实守信、踏实勤恳、爱岗敬业以及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更好地促进高职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

精神文化融合促进高职生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借鉴企业优秀的企业价值、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加强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塑造,通过不同形式、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还可以开设企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范等素质课程,形成精神文化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有效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4.4 以行为文化融合为评判,强调高职生知行合一

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是人们的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10]。企业文化的行为层,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以及人员管理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学校的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师生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学术性活动。把校企合作下的行为文化进行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判标准。

行为文化融合度督促高职生知行合一。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从而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必要和必然。校企合作下的行为文化正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准,校企合作育人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技术技能培养,更要注重高职生职业行为、学习行为、品德行为等的培养,通过校企双方的实际行为推动文化融合,使高职生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实现校企工业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融合,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内容、价值导向具有正向作用,对高职生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行为规范、树立精神理想、知行合一等具有推动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应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积极创建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拓展校企文化融合新内涵,不断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高职生校企院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校企合作五反思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