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我有“金句密集恐惧症”

2023-11-20 22:43博士老青年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智识标准答案论据

博士老青年

常有人告诉我,说什么书什么书是经典,可读后往往大失所望,读了大半天都读不到值得划线和摘抄、能启发思考的“金句”。或者是因为看了某段“金句”被一本书吸引,可买来读后发现,书中像这样的金句太少,感觉被忽悠了。

我知道,不少人都热爱这种“金句驱动式”阅读,我想说的是,这种功利性阅读,不是一种能汲取到知识营养的好方法。寻章摘句、生吞活剥碎片化的金句,忽略论证过程,不沉浸到整体内容中,欲速则不达,效率其实非常低,糟蹋了时间,也糟蹋了好书和阅读。

“金句”往往是一长段材料铺垫和扎实论证后的“飞跃性概括”。金句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翔实的材料和论据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只有认真读了前面的铺垫与论证,得出的“金句式”结论才是顺理成章的,你也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判断。经历了这个过程,“金句”才能进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活性的思想,供你日后自由调用。否则,割裂了它的来源,只把金句摘抄下来,在笔记本上形成记忆假象,很快就会成为被遗忘的“死教条”。

不在知识的系统和整体面貌中去理解一句话,那种“金句”是无法“致知”的。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区分了“知识”与“致知”的含义,“知识”是“致知”的一个结果,重要的是“致知”过程。阿伯特批评说:“大部分我教的学生认为,知道一些东西就是知道一个网址。他们致知的主要模式是去‘寻找。对他们来说,‘阅读亚当·斯密意味着寻找每一章中真正重要的五六个句子。他们不明白,亚当·斯密其余的句子都包含着论点和论据,他用这些论点和论据来产生并捍卫这些学生划重点的部分。”

我一直觉得,“金句”不仅是作者辛苦论证的一个结果,不是某种灵光一闪,也是读者沉浸到一本书中、辗转反侧、辛苦跋涉后豁然开朗的一种阅读报偿,众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无觅处。也就是说,“金句”不是作者喂养的产物,而是有读者的参与。进入作者的理论构境,沉浸于其逻辑中,读通了,读透了,读到了作者的深层含义,读懂了逻辑关联,读到了与现实对应的思想,理解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金句”就出来了。

讀书必须先内化,读进去,才能滋养你。套用一句话,一种纯粹“摘抄金句”学来的知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深入思考获得的知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我读书是有“金句密集恐惧症”的,全是金句,哪受得了啊?全是金句,说明根本没有论证和讲道理,全是鸡汤般的、迎合你的、巧言令色的结论。

我也不喜欢那种“寻找标准答案”式读书,如果把书的内容当成“可以抄的答案”,那还是应试思维,没有什么营养。好书在于能引发思考,在于那个论证过程带来的思想激荡,挑战了某种常识,启发了某种新思,带来了某种智识。智识是什么?如果说智力指向一种标准答案,智识则是一种“把答案变成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高级素养,能在新问题中把思考推向更高的观念水位,迈向通透的智慧。

是的,越是好书,你越是无法从中得到“标准答案”,反而能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帮你摆脱“无知的确定性”,挑战大部分应试教育潜藏于你思维中的“天经地义”和“不证自明”,在经历“多元的混乱性”之后,走向批判性思维之境界。

读书绝不是速成的、热闹的、立竿见影的,而读书又绝不会辜负你,享受了过程,沉淀了思考,总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滋养你。

豌豆//摘自吐槽青年博士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智识标准答案论据
智识机械运动易错点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一所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
标准答案的反思
北美图书馆智识自由奖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