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洛西
“我好爱洛天依——”“虹夏!人活着哪有不喜欢虹夏的!”“可莉,我的宝贝女儿……”
或许你对上面这些话非常熟悉,或许你对这些话十分陌生,并且当你知道洛天依、虹夏、可莉这些是动漫或游戏中的角色,也就是所谓的“纸片人”时,会感到十分震惊。为什么有人会喜欢一个虚拟的人物呢?喜欢纸片人是正常的吗?
心理学研究者唐纳德·霍顿和理查德·沃尔,在1956年首次提出了“拟社会交往”这一概念。两位研究者观察到,电视普及之后,某些受众会喜欢上他们在电视节目上经常见到的面孔,并且产生依赖的情感。
在当下,偶像文化将这种关系体现得最为明显:t a们会积极地在偶像的微博或社交媒体上互动,不错过任何一场综艺和演出,对偶像的性格特点、舞台风格等如数家珍,甚至会因为偶像公开表达的一些内容而感到愉悦、心疼、悲伤……
哪怕偶像从未对t a们做出过现实层面的回应,t a们依旧会感受到一种紧紧绑定的关系。
随着传媒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纸片人也成了虚拟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观看完每一部《哈利·波特》电影,你都会随着哈利一起冒险,感到自己对他无比熟悉——就好像你们真的认识一样。
正常的关系会有亲疏远近,拟社会关系也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最开始,或许你只是偶然间刷到一个符合你审美的纸片人,你对t a感到好奇,会去了解ta所处的动漫或游戏。这是最初的拟社会互动,短暂而易逝。紧接着,你收集了很多ta的信息,对ta有了深入的了解,形成了比较长期的、稳固的拟社会关系。等到最后,你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喜欢上t a,买了大量周边,刷了许多同人,这时已经到了程度更深的拟社会依恋阶段。而拟社会依恋,就是喜欢纸片人的根源。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恐怖片,哪怕知道是虚假的,依旧会感到恐惧;坐跳楼机,哪怕知道是安全的,依旧会肾上腺素狂飙。这是因为,理解虚构作品的脑区和与真人互动时的脑区有很大的重叠,我们的大脑会将所有的互动,不论真实与否都一视同仁地接受。也就是说,人类大脑先天就决定了,我们会对虚拟的人、事、物产生真感情和依恋感。
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交媒体的发展,使我们有了更加真实、公开、可见的对话,这也会进一步增强普通人对媒体人物的拟社会关系。当我们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心爱的纸片人的Live2D壁纸,t a们会笑、会打招呼、会跟我们交流……我们自然也会跟纸片人缔结出更强的连接。
当然,拟社会关系不能取代真实的社交关系,但它可以作为社交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它本身也很甜,是复杂生活中的一道慰藉。
就像游戏会通关、新番会完结,小说和漫画也终究会迎来最后一章。这种情况被称为“拟社会分手”。除了角色因为剧情完结或者意外而向镜头另一端的人告别,另一种“拟社会分手”是镜头这端的人停止观看或者丧失兴趣,对角色不再投入。
虽然拟社会分手不会像现實生活中分手带来那么大的压力和难过情绪,但那种怅然和空虚的感觉,依旧会在心头久久盘旋。如果你正处于这种空虚中,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建议:向现实中的好友寻求支持,多跟他们交流,减少拟社会分手带来的孤独感;在同人社群中寻找支持,找到跟你有相同趣味的人交流,建立联结;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一些同人创作,为故事中让你遗憾的地方画上完美的句号;尝试新的游戏或者番剧等。
当然,你也可以不必急于告别这段伤感。毕竟这种空虚感,是你挥手告别了异世界的旅程、告别了青涩的恋情或少男少女们追梦的旅程,而留下的印迹,是“曾经喜欢过”的最贴切的注脚。
栋梁//摘自京师心理大学堂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