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如此厌恶标准答案

2023-11-20 22:43潘幸泉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跑题标准答案狂风

潘幸泉

夏日啊,夏日/你狂风不止/拥有最肆意的青春/不接受平凡的宣判/不留恋怯懦的回忆/你狂风不止/煽动了自由啊/踏遍了河山傍晚,城市突然妖风大作,乌云压境。几个垃圾桶相继被掀翻后,周围的街道全部停电,天空飘下几滴雨点。人们把窗户打开透口凉气,不少人出门一边等来电一边聊天,小孩子不失激情地成群结队、活蹦乱跳——对我来说,这种风格的夏夜似乎已经许久没有见过,要追溯到我的小学时光。

那也是一次夏夜, 也是大风把小区吹断电,我和几个小伙伴依旧到处翻腾跳跃, 尽情玩乐,甚至比灯光明亮时玩得更加尽兴。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晰,要归功于语文老師布置的一篇小作文:描述那场席卷全市的大风。

我兴奋地把前一天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事情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期待老师能给我打个高分,最好再多带几句评语。但看到老师给出的范文,我才知道自己写跑题了。范文详细描写了这场大风的破坏力、城市景观及人们的状态,再加上几个当时看起来比较新鲜的比喻和拟人,篇幅没有我的长,但确确实实是在写“大风”。

我有些不服气: 写大风中的人就不是描述大风了吗?那明明就是我对大风的全部感受——它吹灭了灯,但吹来了我们的快乐,所以我写下了我们的快乐。

这种疑惑在中学阶段彻底烟消云散,毕竟作文审题是规定标准答案的。但我还是不太听话,有时明明知道题目想让写什么,可我有另外的东西急于表达,不吐不快,于是仍会跑题。

学生的“审判”大多被定在夏日,而夏日之前那过分漫长的春日里,我总是有所留恋地在作文中稍作喘息。我不想要标准答案,不想被谁定夺,不想我的思考被局限在密密麻麻的条条框框中。这样的泄愤换来的当然是难看的分数,老师和家长摇着头的样子很焦躁,但我已经麻木。

高考结束后,我庆幸自己再也不用纠结于如此繁多的审题和套路,投入可以自己掌控的暑假,这是所有考生期盼已久的自由生活。但无论是上网、打游戏,还是追剧、逛街,高考前渴望的精彩生活并没有出现。生活仍像一潭毫无波澜的死水,和刷题的同质化生活并无太大区别。

而我竟没有多少气力抵抗这种无聊,只能任之蔓延到之后的大学生活中——直到大一夏天的期末我才醒悟,或许我依然摆脱不了自己厌恶已久的“标准答案”。

我需要一个标准答案,告诉我该如何整理现在的生活,达成未来的目标,变得充实和快乐,而不是虚无而焦虑地度过成年的第一年。然而在期末考试中,我隐约察觉到一种奇妙的事实:现代文学也好,古代文学也罢,似乎已经不再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了。我可以大力推崇潘安辞藻华丽,也可以批判陶渊明不谙世事,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成为一份起码被老师认可的答案——这是我在中学时代梦寐以求的考试规则。

我的思想渴望自由,渴望广阔的想象力和包容的试错空间。而我也在慢慢成长后明白,自由背后隐藏着更加隐秘的规则:什么样的答案真正适合这个世界?我有没有能力去判断?我的判断能代表什么?

电还是没有来, 而门铃响了。我开门,外卖小哥把我点的饭递给我。我见他上身裹着尺码不合适的白背心,外套系在腰间,长裤卷起到大腿,汗津津得像马上要蒸发掉。我有些发愣,他却干脆利落地飞快转身下楼。

“我给你拿瓶水……”他被吓了一跳,迟疑两秒后摆摆手,什么话也没说,大步流星地离开了。我还是决定找一瓶水给他,但下楼时发现他已不见踪影。或许他在夏日里也有自己的难题,每个群体都有每个群体的困惑。

狂风是绝情的,而人不是。我们不是,答案也不是。希望我们永远是青春的,是保持思考的,是不拘泥于答案,而要英勇地创造答案的。

毛毛//摘自2023年8月7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跑题标准答案狂风
作文跑题不可怕
南方,小雪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李强平面设计作品
可怕的狂风
证词
当秘密遇到狂风
馨月语录之“扣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