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习尚
今天的诗人可以在报纸、杂志、新媒体上刊登作品, 在唐宋时期,李白、高适和苏东坡等诗人又是如何发表自己的大作呢?其实,唐宋也有诗刊、诗报,只不过是遍布全国的亭台楼阁、驿站馆舍、僧寺道观的墙壁。这些墙壁上,不仅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歌,还有诗歌背后的逸闻趣事。
唐宋是诗词的鼎盛时期,诗歌公开发表的需求水涨船高,公共场所的墙壁自然地承担起了“诗刊”的功能。诗人们在这里题写诗作,往来的旅人驻足观摩,尤其是人员往来众多的地方,更是诗人们争相投稿的地方。
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辖境内有个神女祠,来往的游客众多,诗人们纷纷在墙壁上题诗,几年间达到了一千多首。
墙壁的空间,就像杂志的版面,总有填满的时候。为了给诗人们更多的创作空间,当时还发明了“诗板”,或称“诗牌”。一块诗板,就是一块平整的木板,将诗句题写或刻写在上面,然后挂于墙壁或栋梁上。唐代很多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内,都摆有诗板,供游客题诗。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就是以“诗板”的形式发表在黄鹤楼上。“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自写出来后就被刻写在诗板上,悬挂在黄鹤楼上,有“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美誉。李白读到这首诗后,也深为震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只好顺江而下,在南京的凤凰台上题写了《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遥相呼应。
唐宋人写诗的热情很高,公共场所的墙壁“版面”资源慢慢不够用了。没有名气的诗人还会被“拒稿”。宋代诗人强至记录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渭南以西二十里,有一座叫梁田的佛寺。强至有一天造访这里,寺庙的负责人名叫守遂,带领他登上阁楼参观。强至看了很久,有些感想,提出要在墙壁上题一首诗。没想到守遂急忙劝阻:“不是我不让你题,实在是这里的地方官有命令,一般人不允许在墙壁上题诗。”
强至转眼一看,旁边不是就有韩缜(当时的高官)题写的诗板吗,墨迹还很新鲜。守遂看他疑惑,就说:“没错,韩缜大人的确到过这里,这诗板是地方官请他题写的。”强至深感人情的冷暖,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感叹道:“濡毫忽听山僧语,题柱须防县令嗔。只道衣冠专世态,炎凉也属不毛人。”
著名的诗人就不一样了,“编辑”们会主动约稿。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记载了李白被约稿的故事:一天,李白到长安附近的慈恩寺游玩,寺庙的僧人将他作为上宾热情招待。休息的时候,僧人捧出了用吴胶粉刷过的精致水松诗板,请他题新诗一首。
另一位唐朝诗人郑仁表,在当时有些名气。有一次,他在旅行中途经沧浪峡,在驿路的长亭休息。亭吏知道他的文名,拿了一块诗板,请求郑仁表题诗。郑仁表只好勉为其难写了一首,不忘揶揄一把亭吏:“分陕东西路正长,行人名利火燃汤。路傍著榜沧浪峡,真是将闲搅撩忙。”意思是说,自己长途奔波劳累,正想休息一下,你干吗来打扰我?
名人题诗有时还有稿费。李白为慈恩寺题诗之后,僧人就赠送了“玄沙钵、绿英梅、檀香笔、格兰缣、紫琼霜”等看上去很名贵的礼物,作为诗仙的“润笔费”。可惜的是,慈恩寺付了高额稿费得到的这首诗,最后没有流传下来。
唐宋时期的墙壁和诗板,还具备如今“新媒体”才有的功能:一是重要的诗词作为“头条”,可以长期“置顶”。长沙岳麓书院旁有座道林寺,寺内有个“四绝堂”,四壁分悬着杜甫、宋之问、沈传师、裴休四位大家的诗作。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袁浩建四绝堂于寺中,几十年后,诗人齐己访问这里时,仍可凭吊这四块诗牌,并且留下了“宋杜诗题在,风骚到此真。独来终日看,一为拂秋尘”的感怀诗句。
二是“粉丝们”还可以留言跟帖。王安石游览开封的西太一宫时,在墙壁上题写了《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后来,苏东坡祭祀西太一宫,见到了王安石的旧作,有感而作《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随同苏东坡的黄庭坚也写下了《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这和现在的网络跟帖很像。
三是已经发表的诗作, 可以“撤回”。《唐摭言》记载:“李建州,尝游明州磁溪县西湖题诗。后黎卿为明州牧,李时为都官员外,托与打诗板,附行纲军将入京。”说的是李建州曾在明州做官,回京后,觉得自己之前题写的诗板仍悬挂在磁溪县西湖畔,有些不妥。于是委托他的朋友,将诗板拆下,捎回京中。
李建州可以反悔, 名气更大的公众人物王安石则没法“撤回”。他青年时曾作《题金陵此君亭》诗,有“人憐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的诗句,别人都认为写得很好,但他自己觉得是少年幼稚之作。晚年,他和弟弟王安国在“此君亭”闲坐,抬头又看到了自己的那面诗板,不禁对安国说:“少时作此,题榜一传,不可追改,大抵少年题诗,可以为戒。”
由于墙壁和诗板的不可复制性,它还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特别是名家手写的,兼有文学、书法的双重价值,难免被一些人惦记,其中甚至包括米芾这样的大家。《铁围山丛谈》记述,唐代诗人沈传师曾在长沙道林寺题有《道林诗》诗板,字大如手掌,写得非常好。米芾发迹前,乘船路过此地,慕名向寺僧借来沈传师的诗板墨宝,看后爱不释手。一天晚上,他竟趁人不备,把诗板抱上船溜走了。当地官府赶紧派人快步追赶,才把诗板追了回来。
此外,唐宋人还相信,诗歌一旦正式发表,就有了神秘的力量。《古今诗话》里说,刘山甫在北归途中,将舟停靠在洞庭湖,登岸后发现有座北方毗沙门天王庙祠。他前去拜谒,发现庙宇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在诗板上题了:“坏墙风雨几经春,草色盈庭一座尘。自是神通无感应,盛衰何得却由人。”这天晚上,他梦到一个神仙责怪他说:“我是南岳神,你为什么题诗侮辱我!”接着湖上风波大作,几乎把刘山甫的船掀翻。刘山甫醒来,猜想可能是诗牌“不敬”惹的祸,赶紧撤去。这样的故事今天看来荒诞,但正是喜爱诗歌的唐宋人所津津乐道的。
知苗//摘自2023年7月27日《北京晚报》,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