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依托金融科技,通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共享金融信息、优化资源配置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是赋能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青岛市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也应注意到其中还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鸿沟、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缺失等待解难题。青岛市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以便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興;金融机构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岛市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背后也激发了农村巨大的数字金融服务需要,极大带动了青岛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青岛市乡村振兴的成效
1.1 政府及相关部门全力支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1.1 政府部门及时出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青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签订印发各类合作及指导意见,发展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7月,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会同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和青岛银保监局签署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合作备忘录》,备忘录中涉及105个乡村振兴贷款项目信息[1]。2021年7月,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与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关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方面的金融科技应用重点[2]。202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论证并通过了《青岛市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工作方案》,青岛成为全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试点地区之一[3]。
1.1.2 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探讨。2020年7月,青岛市成立了全国首个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商会组织——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会,积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4]。2020年11月,青岛东方数字普惠金融研究院在市北区成立,不仅向青岛市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深入的研究报告,同时也为金融从业人员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5]。2021年8月1日,第一届数字普惠金融100人论坛在青岛成功召开,营造了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发展前景[6]。
1.2 金融机构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2.1 开始注重面向农村的金融产品创新。青岛市农村地区的非接触式金融成为金融服务正常开展的重要补充并快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开拓了一系列数字信贷产品,如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创新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在莱西、即墨等县域推出“兴牛云贷”“农业碳汇贷”等创新信贷产品,解决了部分养殖农户资金周转难题;交通银行也着力推进在线农户贷、养殖户供应链等乡村振兴领域的项目研发和实施。
1.2.2 业务办理效率提高、费用较为优惠。青岛市各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科技的力量,提升服务效率。兴业银行青岛分行首次发行乡村振兴联名卡,帮助农户解决贷款难问题的同时,还推出普惠贷款优先、部分费用减免、个人专属定制理财等权益,以及保险、法律、医疗、农技咨询等增值服务。青岛农商行则推出“惠农快贷”“助业贷”等低息贷款,进一步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
2. 数字普惠金融助推青岛市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数字普惠金融助推青岛市乡村振兴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亟须解决的难题,包括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鸿沟”有待跨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生态缺失等。
2.1 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互联网和普惠金融结合的新产物,必然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支撑,所以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金融机构能否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关键,其完善程度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数字普惠服务的质量与业务办理效率。
青岛市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且较为单一,互联网络稳定性欠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岛市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目前,虽然大部分农村已经初步完成宽带、光纤等网络环境的覆盖,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对网络环境的需求和利用率较低,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7]。近年来,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推进和研究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然而,受制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相对不健全,不足以支撑其业务发展,最终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发展规划。
2.2 “数字鸿沟”未得到有效改善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青岛市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并呈现加剧趋势。在青岛的某些农村地区,一些农民仍然面临严重的“数字鸿沟”和知识差距,其中有缺乏必要的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原因,也有应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意愿和能力薄弱的原因[8]。通过对青岛胶州、即墨两县域的农民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数字化设备的使用比较普及,但大部分农村居民认为使用手机或电脑等数字化设备不会增加个人收入,数字化设备还没有激发出对增收的促进作用。此外,青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使用率较低,调查显示,在当前金融服务中,农民有资金需求时还是倾向于向亲友或传统银行网点借款,很少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视为首选。
“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农民身上,还体现在农业数字化水平低、数字农业基础不完善、农村数据归集和利用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一定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很多农民还没有进入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内,或者因为数字乡村建设滞后,“数字鸿沟”问题依然是一道难题[9]。当前青岛市智慧农业技术仍然处于试验摸索阶段、数据平台运营可持续性不强、数据安全保障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数据、产业生产数据、农户个人信息等“三农”数据的归集和利用还不够充分。
2.3 青岛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缺失
相较于青岛市区数字普惠金融的生态进展,县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起步较晚,加上投资和服务不足、制度不完善,因此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
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服务投入占比较少。虽然当前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但青岛县域农村地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还是以农商行、村镇银行为主。这几类金融机构受规模所限,可投入资金较少且与先进产业科技对接不够,能夠提供的数字金融服务能力有限。近年来,虽然“城乡反哺”“工农反哺”等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但要素流动的市场化趋势和逐利性本质并没有变化,城乡之间的二元金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金融资源分配不均仍然明显。
另外,青岛农村地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种类仍有很大欠缺。总体来看,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有限,创新产品较少。当前青岛农村地区的支付和信贷领域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发展较为迅速,但其他领域仍有很多金融需求没有得到重视,数字金融服务的周期和农业生产周期匹配度不高,数字金融服务对部分弱势群体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涉及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数字保险业务发展比较滞后。
3. 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助力青岛市乡村振兴的对策
3.1 加强青岛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3.1.1 政府和通信运营商通力合作
现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粗放的投资、更不能是单纯的数量增长驱动,需要借助于5G、大数据等新型的IT基础设施建设来充实和完善。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增加财政资助,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有助于为运营商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包括铺设光缆和建设5G基站,从而提高运营商在基础设施不足的农村地区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积极性。通信运营商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青岛偏远农村地区的新基建建设,并继续推进互联网费用的降低和速度的提升,以提高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率。
3.1.2 金融机构须增加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
可以考虑采用成本较低的材料和新型施工方式来降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本,并积极开展“数字下乡”活动,以提高数字金融终端在农村地区的安装和使用率,这将有助于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加快更适合在农村地区新型支付方式的研发,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合作搭建相适应的数字支付结算体系,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应用营造顺畅的支付结算环境。
3.2 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度完善信用体系努力填平“数字鸿沟”
3.2.1 加强青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
政府、金融机构等主体可以定期向农村居民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基本的数字普惠金融知识,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和认识支付宝、京东白条等金融平台[10]。可以考虑为一些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专项服务,以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此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宣讲会、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向农村居民介绍智能移动设备的优势,教授其如何使用智能终端,以增加他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这有助于降低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推广的障碍,使农民更主动地选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3.2.2 建立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以减少数字普惠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发展,青岛市应确保农村地区的信用数据采集、记录和使用过程受到强有力的监管。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参与者的守信和失信行为,应当实行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此外,有必要逐步推进农村信用数据的共享,以促进更有利的借贷环境的形成,从而使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支持乡村振兴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3.3 搭建青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生态
3.3.1 政府层面引导农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良好生态
首先,可利用财政补贴等加快农村信息数字化“新基建”,推动农民采用多种现代数字农业技术,逐渐实现对县域和农村产业、企业以及农户信用信息的有效整合。其次,通过政策支持来推进“三农”数据的及时共享和动态更新。最后,主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转型,因地制宜探索数字技术精准应用,系统深入开发农村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打造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系。
3.3.2 建立涵盖各类金融机构的协同合作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系统
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将重点放在支持农村的新基建项目,同时根据农村地区的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增加长期信贷的投入。大中型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规模和资金的优势,将已成熟的数字普惠金融应用扩展到农村地域,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拓展和挖掘农村市场中的“长尾市场”机会,同时与农村地区的“长尾客户”充分对接和提供服务,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针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逐步与互联网银行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等展开协作,采取联合贷款和共同业务开发等策略,以促进数据分享和渠道合作,以推动“三农”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涉及保险、证券、担保、小贷等金融机构,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竞合发展的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
3.3.3 注重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金融机构要创新迭代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结合青岛农村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提高特定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确保农民能够从中选择到满足自身需求、最合适的产品及服务[11]。当前青岛各县域和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如崂山生态观光、胶州大白菜、平度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莱西畜牧养殖、黄岛和即墨的特色水产养殖、城阳田园采摘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金融机构可以与农民充分沟通,了解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后,开发针对特定农户、特定产业的线上专属信贷金融产品,同时配套相契合的储蓄、理财及保险等重点业务线上创新工作,制定并推广宣传措施,达到与农村居民互利互惠的双赢目的。
结语
数字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力来助推乡村振兴,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农村居民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确保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持续创新以减少金融服务的门槛;农村居民提升金融素养,积极运用数字金融工具。通过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数字普惠金融会成为推动青岛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网.青岛发布首批105个乡村振兴项目71个金融贷款产品破解农企贷款难[EB/OL].(2020-7-10)[2023-9-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797281208390795&wfr=spider&for=pc.
[2]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青金监字〔2021〕179号)[A/OL].(2021-7-23)[2023-9-10].http://jrb.qingdao.gov.cn/zcgw/202111/t20211108_3784658.shtml.
[3]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岛成为“全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试点[EB/OL].(2022-2-14)[2023-9-10].http://fgw.shandong.gov.cn/art/2022/2/14/art_92341_10341725.html.
[4]齐看.走在前开新局数智赋能+乡村振兴=?青岛聚焦建设“数字乡村”[EB/OL].(2022-7-28)[2023-9-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570593526904417&wfr=spider&for=pc.
[5]青岛新闻网.青岛市北区数字普惠金融又添新智库[EB/OL].(2020-11-14)[2023-9.10].https://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20-11/14/content_22441024.htm.
[6]中工网.首届数字普惠金融100人论坛在青岛市北区成功举办[EB/OL].(2021-8-2)[2023-9-10].https://www.workercn.cn/c/2021-08-02/6601611.shtml.
[7]刘祺,梁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经济振兴[J].当代金融家,2021,(7):126-127.
[8]吴本健,罗玲,马雨莲.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机制、创新模式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20,(4):3-9.
[9]张正平,张俊美.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路径[J].中国金融家,2021,(4):57-58.
[10]庞艳宾,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20,(1):98-99.
[11]沈小龙,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1,(7):10-13.
作者簡介:刘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普惠金融、绿色金融。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数字普惠金融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22-YYJ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