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婷 杨科正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数字化转型定会成为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引擎。与此同时,高校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教育者的理念需要转变、认识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师生数字素养不匹配、数字鸿沟以及发展的非持续性等现实挑战。高校应进一步提升转型的认识和理念、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打破数字壁垒以及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數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引言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这意味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然成为全国的共识和关键的战略任务。2022年,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和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一致认可数字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数字革命是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有力工具之一[2]。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变革历程,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当今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紧跟教育领域的第三次革新潮流,通过科学和组织化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好地履行在人才培育、科研活动以及社区服务等多重核心责任方面的职责。
1.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意义
1.1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与教育数字化的探索状况相比,高校数字化的内涵思考同样是“热闹非凡”的景象。教育信息化专家杨宗凯主张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致分为转换、转型和全面转型三个阶段[3]。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进入基本的转换阶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标志着我们进入转型阶段。华东师大终身教授祝智庭等认为,本质上是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从而推动教育组织的创新和变革[4]。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认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在5G环境下,以互联网、物联网为载体,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过程[5]。
就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定义及其分析方式而言,大多学者对其概念的阐述存在诸多吻合之处。在大量有关教育数字化内涵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到那些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如“转型阶段”“数字技术”“教育要素”等。总体来说,数字化转型在高等教育中形成一场现代化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基于数字技术,通过一个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过程,对大学教育进行优化和整合,从而构筑一个开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可持续的优质教育生态系统。
1.2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意义
高校数字化转型为推动教育变革提供了内生动力,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创造了机会,有助于更多学子享受优质资源。高等教育现在已初步实现人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在此阶段,数字化转型可以助力高校提供更多、更好、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资源。高校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求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还要倡导把数字技术嵌入教学活动中。基于深度融合的平台资源大数据,运用知识图谱和用户画像等技术,建立全面的学习者和教育者画像系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化教育服务。因此,高校数字化基于高校的普及化阶段、个性化等特征,助力更多学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获得公平、包容和创新的教育环境。
1.3 有助于现代大学建设
推进高校建设的现代化是现代国家建设体系和建设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现代高校制度建设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扩展信息收集、传播和交流的手段,大学的数字化建设能够赋权于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相关利益组别,使他们在表达、选择、被告知和参与等方面拥有更多权利[6]。教育数字化建设通过提升透明度,可以弥补治理者和受治理者之间的距离,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进而推动多元化的民主参与。此外,在教育管理背景下,数码科技、应用以及平台的广泛使用,还将助力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变,以及提升高校教育治理的效能。
1.4 有利于推动现代化教育变革
大学推进教学数字化是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化教育变革进程。在转型过程中,教师和管理人员将加强数字能力锻炼、积累数字化经验,掌握数字化方法。其核心示范效应可以辐射到高等教育其他领域,可以有效推动科研、管理和服务全面数字化。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各级学校的环境、文化和实践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自由探索可能导致教育现代化教育变革陷入瓶颈。因此,大学数字化转型试点是各级学校理解现代化教育变革战略和要求的重要保障,将促进各级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教育变革进程。
2.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及分析
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阶段,推进大学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厘清大学数字化转型的普遍认知基础上,明晰数字化转型中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2.1 转型理念有待深化
高校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和社会的转型,更重要的是人的认识和理念的转型。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正在陷入一种危险的处境,这是高校数字化转型观念滞后所造成的。“当教育中人受困于数字世界时,会忽略人本身,导致盲从于数字技术背后的标准,根据数字结果进行问题的诊断、解释和解决”[7]。因此,一味地夸大数字化教育导致“数字神话”,轻视教育规律。教育数字化不应脱离传统,应将技术与教育、虚拟与现实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更好发展。从实践情况看,将传统教学包装成“智慧教学”,但填鸭式教学现象并不少见。同时,人机融合的数字教育是高级发展阶段[5],而不是浅层的人机协同。如果仅仅将数字化技术用于连接客观数据,而未能实现与人的思想情感的联系,导致数字化教育的应用效果将非常有限。
2.2 新基建体系有待完善
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可或缺。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首次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理念层面看,新基建被认为是教育系统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牵引;从实践经验看,借助不断升级改造数字化基础设施、稳步提升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推行数字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创新等,新基建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充足的新基建才可以助力高等教育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的逐渐延伸。目前大学教育系统的数字基建存在规模连接较小、较高时延、较低安全性和较低可靠性等实际问题,尚不具备大规模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
2.3 师生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充当着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的学术角色,未来十年的高等教育将与其他教育阶段协同,大学教师能力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研究结果揭示,八种数字资源使用频率的比对结果得出:老师们仍普遍使用并分享传统的多媒体课件,而像视频切片这样的新型数字资源尚未得到充足的应用和分享。此外,在疫情防控时期,还有42%的教师存在困惑感,不清楚如何实现在线学生互动[8]。同样的,当学生使用数字化产品时,他们的“本我”使用可穿戴设备与虚拟空间中的自我副本进行同步交流,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赛博格融合实体”,产生虚实边界的模糊感,有脱离真实生活的风险,产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感。
2.4 数字壁垒亟须打破
打破信息孤岛屏障、盘活数据资源库迫在眉睫。所谓“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9]。由于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兼具科层制和专业性特征[10],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中,数据孤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堵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受到了诸多问题的严重阻碍,例如数据标准的不一致、数据质量低下、数据来源复杂、数据共享不流畅、数据管理闭环缺失、数据安全的威胁等。
2.5 亟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课题要求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能力,改进教育方法,在减少教育资源使用的同时,提升办学效率和效益。在享受数字化转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更应审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大量使用电子设备和云计算资源可能带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数据安全和伦理问题日益凸显,高度虚拟与沉浸式体验增强了个体对高维度人机交互与融合依赖的瘾性,引发了深层次的伦理困境。大学需要关注数字化转型对生态环境和数字环境的影响,寻求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路径。
3. 大学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对策
大学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合理引导高校数字化转型,仍要在大学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理念、基础设施建设、师生数字化素养、数字融合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发力。
3.1 转型理念的调整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对技术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应保持足够的理性,这样才能使数字化转型工作稳步推进。还应重视人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技术应用[11],应不断加强综合技术及教育视角的结合,持续丰富技术的应用和评价。准确定位技术的教育功能,为技术应用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使其将技术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理念相结合。另外,需鼓励教育工作者加入技术使用效果的评判行列,在对技术的反思中提升本身数字化技能以及数字意识,优化技术应用的“小数据”层级,完成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
3.2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高校应建设以新资源、新校园为主体的融合基础设施,构建全场景覆盖和互联的智慧教育应用生态[12]。高校亟须整合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字化环境,使网络接入、智慧教室、数字校园、平台体系、教学终端、AR/VR等的技术建设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的建设指南,引领大学校园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系统平台的开发。同时,需要解决数字技术环境底层信息共享和各科层数据传输的技术障碍,推动校内各平台、各系统、各个应用之间的相互联通和数据共享。
3.3 強化师生数字素养培训
在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方面,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促进数字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培养教师的数字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字化教学意识及基本技能。构建一个区域教师数字化教学共同体,教师数字化教学的交流可以从线上、线下等多方面推动,以实现共同发展。另外,让数字教育的伦理实现规范化,指导教师正确且规范应用数字技术。除此之外,也需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规范地开展数字化教学。在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方面,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认识和规范使用数字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最后,大学生需要建立良好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数字文化生活习惯并培养数字社会责任。
3.4 加强数字协作,缩小数字鸿沟
为了打破信息的独立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首先,需要创建一个标准化的教育信息与数据共享的平台或系统,以应对教育信息资源的低效率利用、逻辑性较弱、过分分散等问题[13]。其次,制定和完善教育产品与设备的技术规范和信息分享制度,以达到整合数字资源、解决数据源复杂的目的。最后,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数据质量,促进教育数字化创新应用的快速发展。
3.5 可持续发展策略
应在生态环境以及数据安全环境两方面配套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支持。大学应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关注节能设备的选购和应用;推广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通过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数字化教育对环境的影响,调整实施策略;针对沉浸式体验可能引发的数字成瘾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协作,通过算法推荐监管、年龄限制和时间限制等措施,积极干预和治理,达到协同治理的目的[14]。
结语
加快大学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引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大学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和未来时代的重要命题。我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刚迈开第一步,国内的高等教育机构需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战略,快速推进数字化变革,用数字创新引导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25)[2023-9-2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课题组.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实践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1-15,26.
[3]杨宗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3,(3):1-4..
[4]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5]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11.
[6]杨欣.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利弊及其调适[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45-52.
[7]杨欣.教育评价改革的算法追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 19-29.
[8]罗江华,王琳.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挑战与实践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3):37-45
[9]于汝清.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3,39(5):90-95.
[10]陈建威.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中的科层制及其超越[J].行政科学论坛,2021, 8(3):46-51.
[11]袁振国.数字化转型视野下的教育治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2,(8):1-6,18.
[12]雷朝滋.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实践探索与实施路径浅析[J].大学与学科,2022, 3(4):1-8.
[13]胡姣,彭红超,祝智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5):72-81.
[14]刘育猛,陈鸿.关于教育元宇宙的反思与纠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3-23(5).
作者简介:杨一婷,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