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格局特征及分区研究

2023-11-20 07:59徐磊张世珍胡浩杨静园张长春马立军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土城市群城镇

徐磊,张世珍,胡浩,杨静园,张长春,马立军

(1河北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 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1;3河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我国人口数目庞大,土地资源有限,保障农业生产空间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1]。同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程,着力加快生态空间绿色发展。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不合理和城市空间扩张管理不当,城镇规模迅速扩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锐减,生态问题频发,国土空间规划亟待完善。揭示区域国土空间适宜性的格局特征、科学优化国土空间是解决人地矛盾、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路径,也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京津冀城市群是华北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群,识别国土空间适宜性分布规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带动北方经济社会深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国内外学者关于国土空间适宜性相关研究较早,研究视角也不断创新,从单一指标评价到多维度发展,单一指标维度有从生境适宜性评价、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多指标维度有从“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从“三生”空间视角进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3-7]。基于网格单元尺度,以“农业—生态—建设”功能的空间载体作为评价对象,进行量化识别国土空间适宜性并优化空间布局的研究还处于薄弱环节。在研究内容上,囊括了理论内涵、指标体系构建、表征和测算、三生空间演变预测、国土空间分区优化等方面[8-12]。在研究区域上,多从市域、县域等范围选取,随着研究深入,关于省域、海岛等特殊地形区域尺度的研究分析也逐步增多[13-14]。在研究方法上,运用较多的有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GIS空间分析等,近年来,贝叶斯网络、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等模型构建也日益常见[15-18]。此外,国内外学者基于生态位、系统科学等理论,从县域、市域、省域、城市群和特殊地貌山区等研究尺度入手,运用指标体系法、三维魔方法和比较优势指数法等方法进行了分区优化,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9-10,12,19-24]。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基础工作,已有研究多从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市、县尺度入手,评价“三生”空间适宜性,对城市群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分区优化的研究还较为少见。特别是基于网格单元,从生态、农业、建设功能空间分类的角度,量化识别国土空间适宜性并优化城市群国土空间布局的研究更为缺乏。综上所述,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生态保护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城镇建设功能为视角,采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国土空间适宜性水平,利用ArcGIS软件空间聚类分析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运用NRCA模型提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方案,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京津冀城市群被称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保定市、唐山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和邯郸市共11个地级市。地理位置为E 113°27′~119°50′,N 36°05′~42°40′,城市群总面积为21.8万km2。京津冀城市群地处华北平原,境内河流水系众多,生物矿产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涵盖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洼地,地势整体上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一半。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约96 355.95亿元,占全国的8.4%,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的地区。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2018年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 m,以Land TM和Landsat-8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利用ENVI与ArcGIS软件解译所得;数字高程数据(DEM)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 ( http: // www.gscloud.cn/);植被覆盖度基础数据为MODIS13Q1,源于陆地产品处理分发数据中心(https://lpdaac.usgs.gov);土壤属性数据采用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http://westdc.westgis.ac.cn);京津冀道路数据由高德地图提供;水系数据由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data.tpdc.ac.cn)提供;人口数据的原始数据来自2019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本研究考虑到研究区域范围、数据类型特征、可计算性及空间分辨率等因素,所有数据统一转换为高斯-克里格2 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通过栅格重采样转换为3 000 m×3 000 m栅格进行计算,研究区共分为23 991个评价单元。

2 研究方法

2.1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2.1.1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涉及的评价单元较多,确定权重应综合考虑主观层面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数据的客观规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独立性权重系数法实现主客观相结合计算权重。层次分析法将目标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基于指标的重要性确定专家打分表,从生态保护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城镇建设功能3方面构建判断矩阵以确定权重。独立性权重系数法是依据指标间相关程度确定权重的客观赋值法,基于回归分析确定指标的共线性强弱[25]。综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Wi=0.5×Mi+0.5×Ni

(1)

式中:Wi为指标i的权重;Mi为层次分析法测算指标权重;Ni为独立性权重系数法测算指标权重。

2.1.2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3方面。

(1)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选取生境质量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植被覆盖度、水系密度、生态结构指数和土壤可蚀性表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参照谢高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测算[26]。水系密度为评价单元内的水系总长度与网格面积的比值,能够反映区域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以水系矢量数据为基础,基于ArcGIS的标识和统计工具测算。土壤可蚀性参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测算。生态结构指数能够反映区域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情况,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计算规范》测算,见公式2。

ESI=Cf×0.25+Cg×0.25+Rs×0.5

(2)

式中:ESI为生态结构指数;Cf、Cg分别表示林草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Rs表示水域湿地面积占比。

参照现有研究,综合考虑京津冀城市群研究区概况和专家意见,本研究以旱地、城镇用地、工业用地、公路、铁路、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作为威胁因子[27]。关于威胁因子参数设置见表1。

表1 威胁因子表Table 1 Table of threat factors

生境质量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适宜程度,根据已有研究,土地利用程度越强对生境的威胁越大[28]。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设定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境适宜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威胁因子敏感程度,基于InVEST模型测算生境质量指数。生境适宜度参数设置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威胁因子敏感程度见表2。

表2 土地利用类型对威胁因子敏感程度Table 2 Sensitivity of land use types to threat factors

(2)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采用坡度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测算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土壤理化性质包含土壤pH值、土壤剖面深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有机碳,评价单元土壤理化性质分值采用分区统计测算获得。坡度以DEM高程为原始数据,在ArcGIS基于坡度处理获得。

(3)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路网密度为评价单元内全部道路长度与评价单元面积的比值。交通干线可达性为评价单元中心点与1到4级非高速公路的距离。采用京津冀地区乡镇人口及乡镇行政区面积测算人口密度,以各乡镇点人口密度为中心进行插值,确定各评价单元人口密度。距离为评价单元中心点与乡镇点间的距离。地表糙度参照《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地表糙度因子测算,地表糙度越大,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越低。

2.1.3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及分级

根据公式1,确定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为便于统计,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壤可蚀性和地表糙度进行整乘计算,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各项指标分级赋值,将国土空间适宜性等级由低到高赋值20到100。根据公式(1)和公式(2)测算得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及指标分级见表3。

表3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及指标分级Table 3 Weight and clas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of suitabilit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function in territorial space

依据层次分析法和独立性权重系数法主客观相结合计算所得权重,参照已有研究,结合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国土空间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各项指标分级赋值,从20到100由低到高进行赋值[29]。见表4。

表4 国土空间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及指标分级Table 4 Weight and clas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of sui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in territorial space

表4(续)

国土空间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及指标分级,见表5。

表5 国土空间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及指标分级Table 5 Weight and clas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of functional suitabil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territorial space

2.2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计算模型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能够综合反映多个指标的适宜性分值,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别测算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和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分值,依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分位数法将国土空间适宜性划分为低适宜、一般适宜、中等适宜和高适宜4类[18]。

(3)

式中:Fj为第j个评价单元的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或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分值;Gij为第j个评价单元下第i项指标的分级赋值得分。

2.3 国土空间适宜性冷热点分析

冷热点分析是通过高值和低值在空间上的聚类,采用ArcGIS软件冷热点分析工具,揭示国土空间适宜性的空间特征[23]。通过检验统计量z得分、概率P值和置信区间识别国土空间适宜性的热点和冷点区域。z得分表示标准差的倍数,P值即为概率,对国土空间适宜性显著性进行评估,P值越小,表明结果越显著;显著冷热点区域、冷热点区域和次冷热点区域的置信度分别为99%、95%和90%。

2.4 比较优势功能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不受时空限制,已应用于资源利用、贸易往来、功能评价等多个领域[20,24]。已有研究测度方法中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能跨区域比较,能够准确反映地理单元在某一功能上的比较优势,本研究采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识别国土空间优势功能[20-21]。具体计算公式为:

NRCAij=Xij/Xt-XjXi/XtXt

(4)

式中:Xij为i网格单元的j功能值;Xt为所有网格单元的全部功能值之和;Xj表示所有网格单元j功能值总和;Xi表示i网格单元所有值总和。当NRCA>0,该网格单元此功能存在比较优势,反之,则说明其不存在比较优势,该功能竞争力较弱。

3 结果与分析

3.1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格局特征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从生态保护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城镇建设功能出发,选取交通干线可达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境质量指数、土壤孔隙度、土壤pH及距乡镇距离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格局。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指标的格局特征见图1。

(a) 交通干线可达性 (b)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c) 生境质量指数

(d) 土壤孔隙度 (e) 土壤pH (f) 距离乡镇距离图1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指标图Figure 1 Spatial suitability index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根据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别测算适宜性分值,在ArcGIS软件中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分位数法将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将评价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见图2。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保护适宜性由西北向东南大致呈“低—一般—中—高—中—一般—低”分布。国土空间生态保护高适宜性地区集中分布在燕山山脉、太行山脉,该区域海拔相对较高,包含5 478个网格单元,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位于河流上游的太行山是天然屏障;此外,该类型区域是滦河等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滋养了山、林、田多种生态要素,影响和调节着该区域的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功能一般适宜和低适宜性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西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和东南部的河北平原地区,呈镶嵌分布,包含13 478个网格单元,主要由古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冲积而成,限制了生态保护。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农业生产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和山麓平原地区,包含5 888个网格单元,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水系分布有洋河流域和桑干河流域,农业生产水、肥条件较好,为发挥生产功能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业生产一般适宜地区和中等适宜地区混合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和南部地区,呈面状分布,该区域干旱缺水,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贫瘠。农业生产适宜性低值区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西北部,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零星分布在城市群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包含5 693个网格单元,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海拔较高,环境恶劣,可利用性较低。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城镇建设适宜性低值区和高值区以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为界分布在南北两端。城镇建设低适宜性地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2大山脉以北地带,包含5 487个网格单元,海拔相对较高,气候较为寒冷,人口密度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较难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城镇建设。城镇建设一般适宜地区呈网络状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内,在低适宜性地区和高适宜地区交界处集中分布,共包含5 840个网格单元,在区位上起到过渡作用。城镇建设中高适宜地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和东南部,由城市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该区域地势优越,气候环境较好,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备,适宜城镇建设。

3.2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空间关联特征

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水平的正态统计量依据自然断点法将其从高到低分层,生成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水平冷热点分布图,见图3。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水平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高值区和低值区在空间上都趋于集聚。

(a) 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 (b) 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 (c) 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图3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冷热点分析图Figure 3 Cold and hot spot analysis of spatial suitabilit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显著热点区成片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北部和西部边缘地区,呈块状分布,为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交叉处,水源涵养较好,有利于国家实施各项农业、生态项目,主要涉及城市有承德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的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冷点区和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南部和西北部。生态保护功能适宜性不显著区域处于显著热点和显著冷点区间隙,视觉上形成明显分界。

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图斑分布都相对扩散,呈块状零星分布。就城市分布而言,显著热点区和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市中南部、承德市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和秦皇岛市部分地区,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和盆地,土壤肥沃,适宜植物生长。显著冷点区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涉及城市有张家口市、保定市、廊坊市、石家庄市和邯郸市。不显著区域广泛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除显著冷热点区域以外,图斑连片分布。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显著热点区集中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和北京、天津2个特大城市,并向北部盆地延伸零星分布。显著冷点区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京津冀北部和西部山地、丘陵地区,图斑均相对集中。城镇建设功能不显著区域分布相对较小,处于冷点区和热点区过渡地带。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总体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3.3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分区

运用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理论上来说,一个网格区域会有某1种或者2种显性优势功能,其他功能竞争力较弱。基于网格单元尺度的各项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应用NRCA模型计算各功能比较优势指数,依据比较优势指数的正负将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分区优化。由于研究尺度选取的是网格尺度,单元数目众多,为了便于直观分类和可视化表达,根据各功能比较优势指数正负情况对应的优势功能分区,应用数理统计法中的判别分析对其NRCA值进行赋值,并在ArcGIS中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将比较优势功能相同的网格单元归属为同一类型区。关于NRCA值赋值表及优势功能分区见表6。

表6 NRCA值赋值表及优势功能分区Table 6 NRCA value assignment table and advantage function partition

得到京津冀城市群6种功能类型区,将其按照单一或组合“比较优势功能+优势区”进行命名,分别为生态保护功能优势区、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和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分析不同功能特征的聚类区域,针对6类优势功能分区提出以下优化方案,见图4。

图4 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适宜性分区图Figure 4 Spatial suitability zoning map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生态保护功能优势区:该区域涵盖4 524个网格单元,面积占比约为18.86%,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北部和西部山脉水系处,多山地,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业耕作和城镇建设。如承德市依托燕山山脉形成天然生态屏障,并拥有滦河和伊逊河等众多水资源,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该区域在不触碰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可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域人文特色,打造休闲旅游城市,缓解京津大都市发展压力。京津冀城市群西部涉及到的城市有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和邯郸市,凭借太行山脉和百花山、狼牙山、白石山等名山以及拒马河、沙河、黄壁庄水库等水系,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实验点开展自然观光、生物研学等活动,借助新媒体直播等方式,助力当地绿色发展。

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该区域涵盖5 364个网格单元,面积占比约为22.36%,多分布在京津大城市和京广线沿线。北京市由于经济、人才、教育等要素高度集聚,资源承载压力大,该区可优化城市规划,响应政策积极进行功能转移。廊坊市承接中心大都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城镇建设优势,应着力高新产业和设施建设,向京津大城市引流人才技术,打造邻京津快速发展新区。雄安新区应发挥首都和冀南枢纽作用,以“千年大计”为指导,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加快集科研和生活功能于一体的高新区建设。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沿京广线呈线状分布,可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发展适宜产业进行跨区域多元融合,实现空间功能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该区域涵盖1 705个网格单元,面积占比约为7.11%,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西北部,零星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区。其中涉及西北部张家口的坝下蔚县、阳原县、怀安县、宣化县和坝上康保县、张北县、尚义县等县域的部分地区。坝上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应紧紧抓住光伏扶贫这一政策机遇,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将当地零散农地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经营,发展智慧农业。对于坝上坝下特色产品,应着力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保障性经营模式,利用农业科技和媒体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可利用自身特产优势创建生产观光基地,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该区域涵盖5 594个网格单元,面积占比约为23.31%,主要集中于燕山山脉北部和太行山山脉沿线,并在城市群中部和东部零星分布。涉及张家口市、北京市延庆地区,区域内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生态宜人;这些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应加大宣传打造特色品牌产品;逐步优化生态和产业布局,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双功能协同发展绿色廊道。保定市涞源县位于燕山、恒山、太行山交汇处,享有“凉城”的美誉,应凭借境内8大景区200多个特色风光和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景区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未利用地可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以带动当地产业和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该区域涵盖1 819个网格单元,约占京津冀城市群总面积的7.58%,空间上零星地分布在生态功能优势区和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边界。部分网格单元分布在天津市境内,天津市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可依托天津包子和麻花等美食及泥人张彩塑、相声和快板等风俗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同时在邻靠河流的平原建立湿地公园等,在建设高新研发基地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大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的力度,助力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北部和西部,零星斑点状分布,可依靠建设功能优势区辐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该区域涵盖4 985个网格单元,面积占比约为20.78%,该区域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东部和东南部,应以京津冀一体化为契机,加快城市内部建设和产业升级转型。唐山市应在利用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时加大科技支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推动两型城市建设;同时响应政策聚焦资源整合,优化钢铁、矿产、物流等多板块结构,充分发挥当前电子商务优势,建设发展“产业+服务”的国内外一流贸易港口城市。秦皇岛市靠海气候宜人,可开展农渔业休闲体验服务,建设生态宜居小镇。中部平原腹地应充分利用京津和省会辐射功能着力产业升级转型,进行绿色产业规模化经营,也可凭借区位优势和文化古迹建设特色小镇。

4 讨论与结论

采用ArcGIS构建京津冀区域3 000 m ×3 000 m的网格,将23 991个网格作为评价单元,构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别测算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和国土空间综合适宜性分值,并运用ArcGIS空间聚类分析中冷热点分析进行可视化,运用NRCA模型将国土空间分成6种功能优势区,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结论如下:

(1)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功能和城镇建设功能的空间分异和集聚特征较为明显。生态保护功能在南北上存在明显差异,北部地区生态功能普遍高于南部大部分地区,中高适宜性地区集中分布在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地段,以及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密集区;建设功能则与之相反,在空间上呈现南强北弱的态势,中高适宜地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和东南部及京广铁路沿线附近。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分布较为零散,高适宜性地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和山麓平原地区。

(2)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综合适宜性由中心向外呈“显著热点区-热点区-次热点区”分布,显著冷点区域和冷点区则主要分布在城市群西北部和中部地区,次冷点区域扩散在冷点区域边缘。生态保护功能、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显著热点区和显著冷点区都成片分布,以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为分割线分布在南北两端。农业生产功能适宜性各图斑分布都相对零散。

(3)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NRCA)更适合判别城市群优势功能区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占比情况。从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势功能分区结果来看,生态保护功能优势区、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及城镇建设功能优势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8.86%、23.31%、7.58%、7.11%、20.78%、22.36%。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面积较大,位于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和生态保护功能优势区过渡地带。国土空间适宜性水平、优势功能区空间分布等的差异性决定了优化对策需因地制宜。

猜你喜欢
国土城市群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文化边城镇远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