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陶瓷名称的变译研究

2023-11-20 14:28:51张小红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

【摘要】陶瓷命名充满了中国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既是文物信息的重要组成,也是翻译工作的难点。从翻译受众角度出发,解析陶瓷命名本身的客观特征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探索新的文化内涵,实现读者和译者之间陶瓷经验共享的文化交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可接受性和文本的功能性,打破原文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束缚,灵活处理,力求准确恰当地向读者再现作者意图和关键内容,引起受众审美的共鸣和升华。

【关键词】接受美学;变译理论;陶瓷名称;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10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3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上海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2-A-3-4-10)。

一、接受美学翻译观和变译研究

接受美学,也称为接受理论,由德国康斯坦斯大学文学教授Hans-Robert Jauss和Wolfgang Iser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文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接受是基于读者的审美体验创作作品的过程,揭示作品中的各种含义;艺术美学融合了读者作为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兴趣,作者由此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对话关系,实现读者体验与作者体验的交流。因此,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和机械的文学研究,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应,重视读者对接受的积极参与,从社会意识传播的角度审视文学创作和接受。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就是顺应与提高的关系:“顺应”即文本对观众期待视野的顺从与适应,“提高”指受众期待视野的超越和提高,读者对文本本身的接受是一个文化价值实现和文化欣赏的过程,所以核心原则是——在顺应中提高。译文与原著之间,译文与读者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距离,三者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制约,此消彼长;若采用直译或异化法,译文与原文的距离近了,但读者和译文目的语的距離远了,读者便难以接受;反之,若采用意译和归化法,读者易于接受,但译文失去了原作的韵味和美感;只有三者和谐统一的翻译才是佳作。综合来看,接受美学的翻译观突出读者和受众的主体性,因此充分接受并调动接受者的审美体验,唤起受众的审美经验记忆,从而激活或产生新的审美体验,使翻译传神,感染受众。

翻译变译理论与传统的经典翻译理论相比,强调更为灵活地处理文本,要求译者从读者的角度来进行翻译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读者的接受需要,通过添加、删减、编辑、叙述、删减、合并、修改等方法,对原作的相关内容进行翻译,特别是当涉及文化专有项、文化负载词等历史文化信息浓郁丰富的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可接受性和文本的功能性,打破原文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束缚,灵活处理,力求准确恰当地向读者再现作者意图和关键内容,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适当的修改,促进信息的接受。

二、中国瓷器名称翻译研究

瓷器英语属于科技英语,除了具备科技英语特征之外,其本身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及专业特性毫无疑问地成了翻译过程中的两大难点。陶瓷名称的文化信息丰富,层次性很强:首先是表层文化信息,也就是“是什么”;其次是中层文化信息,也就是“是什么样的”,包括了瓷器的造型、颜色、花纹、质地、工艺等;再次是深层文化信息,涉及传统观念、宗教、社会习俗、神话、传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根据接受美学理论,陶瓷英译应以跨文化读者为中心,从文化审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层面关注跨文化读者的接受性。

(一)中国瓷器命名规则以及一般英译规则

中国瓷器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乎涵盖了历史、政治、经济、民俗、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因此,中国瓷器的命名词汇准确,表达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常用的瓷器命名包括釉法(如青花、粉红)、器皿类型(如转心花瓶、抱月花瓶)、瓷器图案(如彩绘、镂空)和生产年份(如康熙、景泰),如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明成化斗彩婴戏图杯。将瓷器名称的成分分解,可以得到7个主要成分:①陶瓷品种;②陶瓷类型;③装饰图案;④陶瓷釉色;⑤窑口;⑥朝代;⑦陶瓷绘画。通常的命名原则是⑥王朝+⑤窑口+①陶瓷品种+④陶瓷釉色+③装饰图案/⑦陶瓷绘画+②陶瓷器类型。其中,①陶瓷品种②陶瓷类型④陶瓷釉色以专门的陶瓷术语为特征,是瓷器命名的核心部分,一般不能省略。

但瓷器名称英译的时候,因为英语“形合”的句法特征,翻译版本不尽相同。如“雍正款胭脂红釉碗”,沈阳故宫展品的翻译版本为Famille rose bowl with Yong Zheng’s Reign Mark;北京故宫的翻译版本为Rouge-red Glazed Bowls, Yong Zheng Period;大英博物馆展品翻译为Rose-pink dish, Yong Zheng Period.再如“清德化窑白瓷堆雕花卉碗”,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译文是White glazed bowl with sculpted flowers,Qing Dynasty(1644-1911),From Dehua, Fujian Province。由此,可以看出通常在陶瓷英文名称中出现的顺序是④陶瓷釉彩+①陶瓷品种+②陶瓷器型,然后用介词with 或in连接③装饰图案/⑦陶瓷画,⑤窑口和⑥王朝和年代通常放在最后。

(二)接受美学翻译观下的陶瓷釉彩变译研究

釉彩从化学层面讲是附着在陶瓷体表面的连续玻璃层,其最早形成可能是由于古代石头烹饪中使用了含钙的石头和木炭灰以及贝壳粉;但从制瓷技术上讲,釉色通过使用特制的材料在瓷器上绘制图案、装饰和图像,以增强物体的美感,而且其种类繁多,包括釉上彩、釉下彩、青釉等。作为瓷器命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兼具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釉彩的翻译远不单单是色彩的翻译,很多文化负载词需要我们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色彩绚丽,红艳鲜明,沉稳浓郁,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康熙郎窑红釉胆瓶”中的“郎窑红釉”在翻译的时候就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强调郎窑产地的Lang-kiln red,突出铜红釉的Cooper red,Lang Yao,以郎窑红中最具典型代表的“牛血红”为特点而翻译的Oxblood,突出铜锈色特征的Iron-rust,以及因釉色鲜明红艳而异译为Ruby–red。Lang-kiln red过于拘泥于原文文字,并不能真正反映郎窑红釉的特点;Cooper red能够揭示铜红釉的种类,但缺失美感;oxblood,iron-rust摆脱了原文束缚,突出铜红釉的成色,并进行了同类联想;ruby-red在“形似”和“神似”上做到了兼顾,也具有美感,已属上乘。根据1976年出版的《陶瓷插图词典》:19世纪末期英国陶瓷化学师伯纳德·摩尔(Bernard Moore,1850-1935)首次成功研制出高温还原焰铜红釉,因此钧红釉在欧洲陶瓷界有一个学名为“伯纳德·摩尔牛血红”(Bernard Moore Sang-de-Boeuf)。Sang-de-Boeuf在法语为“牛血红”,虽然按照技术词汇翻译的要求,不能被称为严谨和准确,但它可以唤起读者积累的审美经验,实现历史和文化视野的特定融合,完成读者对翻译文本的顺利接受。

再如,永乐甜白釉玉壶春瓶的几个翻译版本中,Pear-shaped vase in Tien-pai glaze,Yong-lo ware (《中国陶瓷》台湾版);Sweet-and-white glazed vase,Yongle Period,Ming Dynasty(《明清颜色釉瓷》);Miniature vase with soufflé-white glaze,bottle form with evened lip,Yongle mark and period.(“The Ceramics of China,5000 B.C.to 1912 A.D.”)。甜白釉翻译为soufflé-white glaze无疑最为贴近读者语言和审美经验。soufflé是法语词,翻译为中文为“舒芙蕾”,意为“蛋奶酥”,这里甜白釉彩细腻温润、密致柔和的特点与西点舒芙蕾中的奶油相对应,能够迅速唤起读者甜嫩白润的审美通感,准确理解并产生亲切感。

虎皮釉起源于唐三彩,属于清代素三彩的一种瓷器釉色,以黄、绿、紫、白等色釉点染成斑块状,犹如虎皮斑纹,故俗称“虎皮釉”。但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形象传神的仿生命名给我们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通常翻译为“tri-color glaze”,有些会加注yellow,green and white。这种翻译能够说出三种釉彩的颜色,但距离釉彩本身“虎皮釉”的命名还是不够传神。无独有偶,“The Ceramics of China,5000 B.C.to 1912 A.D.”一书中将虎皮釉翻译为“egg and spinach glaze”,从形象上看为鸡蛋菠菜,黄绿相间,与虎皮釉比较相近,而且也为仿生命名,读者能够很快接收和理解。同样,卵蓝釉翻译为Robin’s egg-glazed vase,象牙白翻译为blanc de chine,月白为claire-de-lune,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在目标语中还原釉彩的神采,直接让读者接受。

(三)接受美学翻译观下陶瓷器型的变译研究

中国陶瓷造型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精益求精而又追求内在韵味,构成了独特的艺术景象。作为审美对象,陶瓷造型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美学蕴含的过程,从“观物取象”到“象形取意”再到“创意立体”,历经取其直观到的“象”,重新创造之“意”,最终模拟仿效“人”,造型抽象,思与神合,妙合化权。由此我们在器型翻译上,就可以从这三个层次的标准入手,灵活处理,对应翻译。

1.直译

在陶瓷器型名称里,很多常见的名称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物,或者按照英语造词法,可以照样复制,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保留源语与译语中意义能够通用的释义,最大程度唤醒受众认知体验。如:

2.加译

在陶瓷器型名稱中还有许多古代汉语生僻字,用于专指某一器型或纹饰,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制瓷特色。随着历史演变,很多文字已经不再使用,所以在翻译时,就需要采用加译法,用拼音+注释补充的形式来传递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帮助译文受众知悉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功用,避免在翻译过程中造成文化元素的丢失。

3.改译

陶瓷器型命名文化寓意强烈,内涵丰富而又多变,虽然属于同一大类,但在具体翻译时也需要根据实物图片,精心挑选对应表达,进行改编式翻译。以“壶”和“执壶”为例:

虽然图1-图3都属于“壶”的范围之内,但在英文中有pot, jar和ewer三个对应词。根据柯林斯字典释义:A pot is a deep round container with narrow neck,腹圆且深,收口窄,有部分汉语中“瓶子”的意思,因此非常符合马家窑文化彩陶弦纹壶的描述;A jar is a container with a lid that is used for storing food.“jar”的描述更像我们汉语里的“罐”的描述,更符合崧泽文化彩绘黑陶壶的解释;An ewer is a large jug with a wide opening.ewer通常解释为大口的盛水的罐子,因此相对符合良渚文化黑陶竹节形阔把壶的翻译。

执壶是酒壶的一种,用于宴会时秉持斟酒,所以通常最明显的标识就是带有一个把手。越窑青釉执壶腹深且圆,而且颈细,用pot比较合适;pitcher是指旧时带柄的陶罐,更符合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的形象。

4.编译

中国传统陶瓷瓶型众多,有梅瓶、抱月瓶、球瓶、蟠龙瓶、蒜头瓶、花口瓶、玉壶春瓶、胆式瓶、转心瓶、棒槌瓶、蒜头瓶等多个器型。从瓶型命名来看,形象生动,极具历史韵味和美感,我们在进行此类翻译时就必须综合考虑,大胆取舍,在正确和准确的基础上实现变译。

玉壶春瓶,一种典型的瓷器器形,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因唐代“玉壶春”酒而得名。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春,此处指酒),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之说。自宋起,酒器发展为观赏性器物,器型如图7。这个带有浓厚文化特色的器型翻译就不能采用直译或意译,而是从器型形状出发,改编为pear-shaped bottle,虽然损失了“玉壶春”这一文化内涵,但起码在器型美感上增色不少。同样道理的还有胆瓶、棒槌瓶、抱月瓶等。

再例如梅瓶的翻译。梅瓶是传统名瓷,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细而颈短,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逐渐用于陈设,见图8。在各大博物馆中,梅瓶的翻译有以下几种:

(1)青瓷阳刻莲花纹梅瓶 Meiping Vase with Carved and Incised Lotus Design

(2)青瓷象嵌柳卢纹瓜形梅瓶 Melon-shaped Meiping Vase with Inlaid

(3)官窑碎裂纹釉梅瓶 Prunes vase with crackled crakes,Guan Kiln

第一种翻译就采用了拼音替代英文对应,形象和文化元素都丢失不少;第二种通过加译“melon-shaped”在形象上尽量弥补;第三种取“梅”的英文“prune”进行翻译,对于花瓶的功能进行了说明,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联想意义。笔者认为将图2和图3结合起来,将梅瓶翻译为melon-shaped prunes vase,既可以补充外形,也可以补充功能用途,是比较理想的一种选择。

陶瓷作为实用性和欣赏性、功能性与形式美的统一,其命名同样具备实用和审美、科技与文化的特性,给我们带来历史的信息和美学的享受,同时也为译者的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以相关英语使用者为读者和受众,从陶瓷命名本身的客观特征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出发,探索新的文化内涵,以实现读者和译者之间陶瓷经验共享的文化交流;在迎合读者期望和观点的指导下,以灵活的方式进行陶瓷中文化专有项的中英文处理和对应,不仅可以为规范专业翻译标准提供建议,还可以促进瓷器名称的标准化翻译,推動瓷器文化的延续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Jauss,Hans Robert,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9.

[2]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and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3]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2):63-67.

[5]张小红.接受美学视角下青瓷釉色名称翻译探究[J].今古文创,2021,(01):62-66.

[6]穆雷.从接收理论看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安电子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48-150.

[7]黄忠廉.变译理论:深究与拓展[J].民族翻译,2018,

(2):5-6.

[8]刘岚,郝道合.浅谈博物馆青铜器名称英译策略[J].内江科技,2011,(06):15-17.

[9]李开荣.试论文物名称文化信息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11,(04):10-13.

[10]金文丽.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瓷翻译[J].上海翻译,2015,(04):91-94.

[11]张小红.钩元摘“秘”:接受美学视角下越窑秘色瓷翻译探究[J].黑河学刊,2020,(1):23-25.

作者简介:

张小红,女,湖北十堰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英语翻译及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3:55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39:21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48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28期)2016-05-27 20:09:53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科技视界(2016年8期)2016-04-05 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