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韩祖亦
作为山东省重要的投融资主体和资产管理平台,鲁信集团充分扛牢国企责任,着力打造资本“强引擎”,扎实助推产业转型“换挡升级”,紧紧锚定绿色低碳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截至目前,鲁信集团直管企业鲁信创投已累计投资科创型企业300 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超90 家,助推40 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而每一家投资企业的快速成长,每一项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每一个“国产替代”的成功突围,均伴随着产业与资本的“双向奔赴”、精准耦合。
新模式、新机制、新力量……实体经济的向“新”而行,离不开科创金融这一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在位于青岛市莱西经济开发区的青岛中鸿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鸿重机”)厂区,一辆长9 米、宽2.5 米、可一次性铲装重达7 吨矿石的大型装备——中鸿FL07 地下铲运机正精准驶入黑暗且狭窄的模拟地下巷道,并依次通过积水、弯道等障碍,顺利完成矿石铲、装、运等一系列作业。
而此刻的驾驶员,并未出现在驾驶室内,而是舒适地坐在距离巷道1000 米、明亮宽敞的办公室中,面对多个屏幕熟练地进行着远程操作。
“通过铲运机上装载的各类摄像头、传感器、探测雷达等设备,驾驶员可以在地表远程操作平台上同步监控驾驶室正视角、后视角、正后方及溜井口影像等井下环境信息,从而准确掌握铲运机的位置及运行情况,并结合实时传导的设备启停与危险警示、参数变动等数据,实现对1 至3 台无人驾驶铲运机的远程操作。目前,公司这一技术已经在紫金矿业投入使用,并即将与华锡集团、山东黄金、宝武马钢等大型矿业集团下辖矿业公司展开项目合作,从而显著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舒适性及工作效率,实现智能化少人甚至无人采矿。”中鸿重机总经理马春雁对记者表示。
毋庸置疑,智慧矿山建设已成为当下实现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地下矿山生产的核心设备——地下铲运机这一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中鸿重机积极投身其中,引领行业变革。
“凭借多年来的技术研发及市场开拓,公司已成功打破国外产品在大型地下矿山的垄断地位,顺利实现铲运机和运矿卡车‘国产替代’,为中国乃至全球地下矿山提供了性能先进、质量可靠、价格居中的铲装运设备。在此基础上,公司将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确立为智能采矿、新能源装备以及深部开采。”在马春雁看来,加快布局无轨设备全产业链,引领智能采矿及新能源技术高效、安全应用,正是中鸿重机响应国家战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业深度融合,推进矿山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然而,资金、技术、上下游资源等问题,亦成为彼时中鸿重机由初创期向成长期跨越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2019 年,立足创新最前端,率先支持和布局科创企业的鲁信创投凭借对成长期项目的专业辨别能力与赛道把握能力,在严格审计及评估的基础上,敏锐发掘出中鸿重机这一具备可观成长空间的优质项目。当年4 月,鲁信创投向中鸿重机增资3200 万元,自此开启了双方携手奋进的序幕。
据马春雁回忆,第一笔资金“活水”注入时,正是公司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订单大幅增长的关键时期。“鲁信创投的‘真金白银’以及其为公司在市场融资方面提供的信用背书,对公司业务开展及产能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在规范化运营方面,鲁信创投提出了更高要求,帮助我们建立三会制度,确保重大事项实现规范化决策。在研发创新及市场开拓方面,鲁信创投根据公司不同阶段的迫切需求,积极对接关键技术提供方及上下游供应商,极大助力公司畅通技术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布局新能源市场。2022 年,公司正式启动智能采矿系统研发项目,鲁信创投在立项时期‘雪中送炭’,于当年11 月进行了第二轮4000 万元的增资,对公司迈入发展新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鲁信创投在资金、管理、研发、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赋能及陪伴,中鸿重机发展活力得到持续激发,经营质效、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2019 年公司改进14 吨柴油铲运机并研发井下服务车辆,2020 年研发30 吨运矿卡车,2021 年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10 吨电动铲运机,2022 年研发7 吨电动铲运机,2023年研发7 吨电池铲运机、25 吨电动铲运机、国四全系列机型以及45 吨大型卡车,2022 年净利润相较2018年增长近6 倍……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已销往南美、北美、东南亚、欧洲、非洲、中亚等多地区的大型国际化一流矿山,海外订单逐年倍增、持续放量,截至目前出口创汇已近6000万美元。”马春雁对记者表示。
围绕“长周期”扶持创新型科技企业做强做大、“全流程”赋能实体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鲁信创投持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医疗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产业,沿产业链上下游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而中鸿重机,亦仅是鲁信创投积极发挥金融资本加速、放大作用,以资金“活水”解燃眉之急,以资源赋能助企业腾飞的一个缩影。
“这笔2700 万元的投资,带动了近亿元社会资本注入,为扩建盐酸二甲双胍项目提供了资金。如今,这一产品产能稳居国内前三,是我们的主要利润来源。”作为2023 年济南首家境内上市企业,山东科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源制药”)董事长伦立军回顾鲁信创投在2017 年充分发挥国企高度示范作用、积极参与公司定增时感慨道:“从这个角度看,鲁信创投可谓‘领投人’。”
科源制药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化学合成药物骨干企业。公司发展至2016 年,主导产品格列齐特、单硝酸异山梨酯、盐酸二甲双胍在国内市场已具备较强竞争力。但看好糖尿病药物市场增长空间的科源制药并不满足于此,欲通过扩建4000t/a 盐酸二甲双胍项目,进一步提高公司利润空间及市场占有率,有效缓解原料药市场供给紧张的状况。鲁信创投的此番领投,便有效解决了科源制药彼时的资金需求。
“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很大,研发周期一般是3 到5年。”伦立军表示,鲁信创投作为股东,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还从内控规范、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企业上市不少帮助。目前,公司盐酸二甲双胍产品持续扩产放量,产能稳居国内细分行业前三位,且不断通过研发升级、工艺改良,产品精度和密封性得到大幅提升,成为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及利润的主要贡献点之一。”
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创办长达116 年的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济堂制药”)则通过持续传承创新,将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中药工艺深度融合,让“老字号”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宏济堂制药由传统制造企业跃升为技术先导和科技创新引领型企业的征程中,鲁信创投在资金注入、管理提升、产业协同、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发挥出关键支撑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
“百年宏济堂立足于做创新药、疗效药、安全药、放心药。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强科研团队,与高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以及名老中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造支撑创新的大平台。”宏济堂制药总裁刘涛对记者表示。
宏济堂制药研发
在他看来,支持和鼓励创新,绝非一句口号。“2021年12 月,鲁信创投向公司大手笔注资,并积极牵线搭桥,协助公司在此后的股权融资中对接更多大型投资机构。为帮助公司开拓市场,实现产业协同,鲁信创投更是主动对接其他投资项目,构建一体化生态圈。这一系列的蓄力赋能,均为公司近年来在创新药物研发、中医经典名方开发、中成药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着力打造集智慧生产、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网络电商、品牌赋能、文化康养等相融合的‘智慧国药’综合体提供了保障和底气,是实实在在的助力创新。”
据了解,目前,宏济堂制药智慧中药房二期项目采用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建成了全国首条智慧中药房全流程自动化煎煮线,自动化程度达到85%,能够智慧地服务“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
“即将投产的莱芜智能制造基地,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采用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化装备生产线,系集智能生产研发、智慧园区运营、零碳绿色能源、产业生态配套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中医药产业园区,将着力打造山东中医药产业新高地。”刘涛表示。
创业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阳光雨露,是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
回顾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历程,从科创板“试验田”起步,到创业板、北交所……自2019 年7 月22 日注册制试点正式落地以来,鲁信创投抢抓机遇,助推了一大批“硬科技”“三创四新”“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
“之前,公司大多是‘埋头干活’,专注于所属细分领域的技术研发与生产。而鲁信创投立足于其对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与敏锐把握,帮助我们更好地‘抬头看路’,并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幅提升了公司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据马春雁介绍,目前,中鸿重机已启动上市辅导工作,将着力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等要素,“争取早日登陆资本市场。”
不仅仅是中鸿重机,目前已与全国20 余万家医药连锁机构和逾5 万家各级医疗机构形成稳固营销合作网络的宏济堂制药,也决心冲刺更大的舞台,进军资本市场赛道。
近年来,鲁信创投依托对行业趋势的灵敏把握,对早期赛道的适时辨别,在产业链上下游预判和挖掘出更多的优质项目和投资机会,构建形成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Pre-IPO 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业务体系。
围绕被投企业所处企业生命周期面临的不同发展阶段问题,鲁信创投借助专业化的投资和管理能力,建立高效快捷的融资机制,为企业匹配直接有效的资金资源,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包括管理咨询、技术嫁接、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增值服务,推动项目间深度交流及资源整合,形成“产业+投资”的生态圈与赋能体系,与被投企业在革故鼎新、砥砺前行中携手实现基业长青、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