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一男
“第二次轮廓线”由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出,是指建筑外墙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包含招牌、广告、招幌、照明、临时构筑物等,对街区景观风貌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1]。
《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9年,芦原义信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城市风貌撰写此书,在书中表达了对“第二次轮廓线”的“不满”,批判其“无秩序、非结构化、不能成画”,认为其阻碍了建筑立面的观赏性,降低了街道的可识别性,对此需结合当下理论、实践以及我国国情进一步思考。
1)该批判是基于欧洲城市提出,欧洲大部分建筑具有复杂的装饰,可累积岁月侵蚀的痕迹,进一步增强建筑的艺术价值,从而使街区立面具有足够的信息丰富度。“第二次轮廓线”确实会削弱美感,相比之下,东方传统建筑注重模块化的群体表现,具有较为统一的制式,正如朱文一在《空间·符号·城市》中谈及的中西方符号的差异:“中国艺术写意,西方艺术写实;中国重群体,西方重个体。[2]”因此街区的场所感需要招牌、外摆、树木以及人的活动等要素共同营造。从历史资料中也可看出,“第二次轮廓线”在街区景观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与人的认知、行为均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凝聚了城市的消费习惯、文化风俗及居民的生活方式。
2)“无秩序、非结构化、不能成画”的评价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是自上而下的,而非基于日常生活的。突出建筑招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遮挡建筑立面,但有利于消费者寻找目标。街道宽度不应由“第一次轮廓线”的比例决定,而应考虑人的行为和感官尺度。
3)“第二次轮廓线”不会导致城市趋同,如控制得当,反而会成为城市特色。相比现代建筑的同质化,广告标识的符号语言、样式字体等均可体现文化独特性,且更易被识别。当下,日本诸多著名商业街区仍以“第二次轮廓线”为主导,甚至已成为日本街区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第二次轮廓线”应从本土、文化多样性、人的感官和行为角度看待,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利用和管理,思考如何使之为城市发展增色。
对历史街区而言,“第二次轮廓线”的权属较为复杂。如王府井既有大型购物中心,又有小型个体商户,大型购物中心又分属不同的公司,使外立面的广告、设施等权属复杂,设置需求多样。收益方面,很多大型商业立面都有对外招租的广告位,尤其在历史街区中,广告位招商是商场收益的一部分,若涉及更新改造,仅通过政府力量无法补偿商家损失,甚至有可能以此作为让渡利益,平衡更新中其他项目(建筑立面、城市公共空间等)的需求。因此,协调多方利益、实现共赢局面在历史街区“第二次轮廓线”更新中具有现实意义。
法国巴黎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扩张,巴黎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城市更新,“第二次轮廓线”也经历了从混乱到整治的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以广告招牌为例,主要包含以下特点:①对城市进行详细分区,控制广告设置,从人视角度考虑城市限高和视觉通廊;②广告设置需递交完备的材料并经过多级审批,同时规划局下设监督部门,对违规者予以处罚;③将一些大范围的广告项目连同街道设施更新项目“打包”招标,以广告收益回馈街道家具设置的前期资金投入,质量、色彩等细节问题也交由广告公司负责,不同形式的广告发布权交由不同企业,以此简化政府操作,减轻财政压力;④行会、协会参与监督与规范,可为群众发声,制衡政府机构;⑤国会设有专员调研政令实施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修改[3];⑥在保护区制度下,法国设置国家建筑师与规划师,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具有自由裁量权,在对不受保护、可被取代的建筑进行拆除或改建申请时,其有权判断审定具体方案[4]。
日本对户外广告进行详细规划,不仅对广告的布置区域进行划分,而且对不同的广告类型与性质制定管理办法。既对广告的尺寸、高度等进行控制,又对颜色的选用有明确规定。对于颜色的选用,除了参照城市色彩要求外,或直接明确允许使用的颜色范围,或通过申请的形式对色彩设计是否可用进行判别[5]。同时,行业协会内部相互监督,“如果一个广告公司擅自出格,社会舆论会予以抨击,行业协会内部会按自律原则,明令其停止该户外广告发布”[6]。
当下北京涉及历史街区“第二次轮廓线”的规范、规划、导则数目较多。一部分从专项出发,如DB11/T 243—2014《户外广告设施技术规范》、DB11/T 1183—2015《牌匾标识设置规范》《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京管发〔2017〕140号)以及近期正在征求意见的《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专项规划(2021年—2030年)(征求意见稿)》;另一部分是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出发,如《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等。上述两部分需互相借鉴整合,从而使历史街区“第二次轮廓线”控制机制更加完善,尤其是控制区等级划分、颜色控制、规范图示图解等方面(见图1)。
图1 北京前门大街广告招牌颜色现状
在《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专项规划(2021年—2030年)(征求意见稿)》中出现对控制区的明确划分,结合不同用地类型形成了完善的分区控制,在色彩方面也出现色相和彩度的控制,相较于其他文件更加清晰,应尽快补充到各历史街区的风貌控制导则中,并针对各街区特点进一步缩小控制范围。但文件整体以文字叙述为主,简图、实例图片解析较少,应适当增加,以便使用和参照。2019年出台的《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中涉及更多影响“第二次轮廓线”的要素,如外挂设施、室外设备、雨棚、防盗构件等,并通过大量图示进行引导,但需结合区域划分进一步细化,不断更新、补充导则内容。
2019年起,北京市开始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但由于缺乏规划方案、改造方案、违规整改等事项的裁定权,同时也缺少资金支持,责任规划师难以确保城市更新方案的长期稳定运行,无法协调各相关方,使群众意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处理。因此可借鉴法国的国家建筑师和规划师制度,提升责任规划师的权利,使历史街区更新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疏解政府职能。同时也要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与奖励监督机制,确保责任规划师切实为街区服务、为市民服务。
当下许多改造后的历史街区由于缺失“第二次轮廓线”,街道尺度感增大,生活气息被削弱。以前门大街为例,对于“第二次轮廓线”的塑造较少,只有个别店铺安装匾额、招牌,以及节日期间悬挂红色灯笼,这与旧时前门大街悬挂的各式招幌和临时售卖棚形成了鲜明对比(见图2)。相比之下,鲜鱼口的“第二次轮廓线”更加丰富,不仅将灯笼悬挂在街道上空作为灯具,而且每家店铺还有悬挂的旌旗,旗杆统一用龙头和古铜色,旗面统一用红黄两色,字体为传统书法字体,各具特色但整体风格统一,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氛围,保持了较为整洁的面貌(见图3)。
图2 北京前门大街“第二次轮廓线”现状
图3 北京鲜鱼口“第二次轮廓线”现状
针对“第二次轮廓线”的塑造,一方面可在历史古籍中找到一些城市符号,如古代的世俗绘画记录了大量古代街市的场景,另一方面随着当下科技发展,全息投影、互动广告、裸眼3D等虚拟动态创新元素融入“第二次轮廓线”,丰富人们行为体验的同时具有便于管理更换、低碳环保的特点,如何将其与传统历史街区融合,是未来创新的切入点之一。类似创新也需要更完善的管理法规作为前提和保证,以及更有序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做到丰富而不杂乱。
当下,北京对于广告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很多商家并未按照出台的城市设计导则执行,仍然存在建筑立面外张贴广告、招牌面积过大遮挡建筑立面、牌匾内容有经营性广告信息等现象,出台的规范和导则未得到全面落实(见图4)。城市管理部门应对历史街区中影响整体风貌的商家予以提示和警告,并配合责任规划师监督其进行整改。
图4 北京大栅栏西街广告招牌现状
责任规划师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应定期与居委会、商会人员座谈,了解居民对街区风貌的看法和需求,强化群众对历史街区风貌的认识,鼓励群众相互监督,参与到“第二次轮廓线”美化工作中。
我国当下对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大多停留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第二次轮廓线”体现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历史街区更新应更多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重视“第二次轮廓线”的建设,以完善的政策、规划作为框架,将设计自主权一定程度交至居民和商家,辅以责任规划师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与监督。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提升责任规划师话语权、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公众参与是未来“第二次轮廓线”不断美化提升的着力点,以此推进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