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进程下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及对策建议
——以“三区三州”地区样本为例

2023-11-20 10:01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升学贫困地区意愿

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长期任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肩负重要使命。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家庭及个人收入均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家庭年均回报率8.33%,个人年均回报率高达16.94%[1]。从人力资本和家庭教育投资的角度看,受教育年限越长,子女的人力资本增加也越快。因此,鼓励和引导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家庭反贫困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2019年以来,国家先后提出“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并鼓励高职院校“分配扩招计划要重点布局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2],“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3]。这为中职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但是,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是否选择继续升学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微观层面看,学生自身的学习意愿、家庭的文化资本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是影响其升学行为的关键因素,可作为预测其升学行为的最佳变量。除个体和家庭因素外,职业学校学习体验、升学政策以及当地高职教育资源供给的充足程度等都可能会对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和最终的升学选择产生影响。因此,调查相对贫困地区中职生升学意愿,对于相对贫困地区优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充分发挥职业院校防返贫功能,进而促进当地实现共同富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10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准入的学历门槛不断提升,迫使职业教育不断完善体系构建,一方面扩大并保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另一方面逐渐提高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和专业布点,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高学历层次提供了可能。部分省市尝试通过中高职贯通、中本衔接等试点,引导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大了中职学生升学路径,间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直接促进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提升。丁良南对湖南省2011届毕业生和部分2011级新生共计322人调查发现,认为升学“很有必要”的占43.7%,“有必要”的占44.6%,合计超过90%,其中68.8%的学生将升学作为毕业后的首要选择[4]。汪长明对新疆9所中职学校413名中职学生的调查显示,47%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深造[5]。隋海梅等对浙江省和陕西省的106所中职学校共7411名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51.15%的学生有升学意愿[6]。胡哲等对内蒙古某高职学院中职护理专业2013级和2014级共188名学生调查发现,97.3%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深造,其中72.3%的学生希望对口升本科,14.9%的学生希望升入专科,10.1%的学生希望升成人专、本科[7]。李佳等以广东佛山某职校为样本调查发现,2012-2016年间该校护理专业中职学生升学率从7.43%提高到45.13%[8]。黄玉淑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2016届和2017届的240名中职学生调查发现,近90%的学生认为升学“很有必要”或“有必要”,52.46%的学生将升学列为毕业后的首要打算[9]。据《2022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人数超180万人,升学率为55.9%[10]。

已有关于学生选择升学的影响因素研究,普遍从家庭的经济因素、文化资本、当地经济和教育政策等方面探讨。首先,家庭经济因素是影响个体选择教育类型和层次至关重要的因素。Moenjak&Worswick和Aypay的研究均发现,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与学生的教育选择以及未来的教育成就与经济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力要远大于个体升学愿望、动力和能力等因素,是影响个体升学选择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生毕业后的教育选择会受到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居住地特征等因素的影响[11][12]。我国学者也得出相类似结论。于志晶等认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有更为强烈的升学意愿[13]。申家龙发现,职业教育的成本问题直接影响着个体及其家庭的选择,其中间接成本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14]。黄玉淑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学费太高是影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升学的最主要因素[15]。丁良南认为,那些将就业作为首要选择的学生中,40.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6]。另外,家庭文化资本对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具有影响。Dustmann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通常与其子女选择普通教育的可能性呈正相关关系[17]。周昊昊对浙江省480名中职学生的调查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对中职学生升学意愿既有直接影响,也存在间接影响[18]。再次,国家政策也可能对学生及其家庭选择升学产生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中职扩招和免学费政策都对农村学生读中职和大专产生了促进作用,即政策会对农村学生受教育状况产生更为有益的深远影响,并且政策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强[18]。接受中职教育者并未获得预期或者理想的教育收益,而高等教育相对于中职教育具有显著的、持续的、不断拉大的收益率优势[19]。当然,上述影响因素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是在共同影响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和行为选择。比如,李洁研究发现,影响中职生升学意愿的因素不能简单归因于单变量效用,而是功能价值、象征价值、体验价值组合效用的结果,资金/时间投入可能发挥抑制作用,“务实”的功能价值感知对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相对更大[20]。

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多在较早年份、较小范围内开展,在取样上大多仅局限在某一省或市,一般面向广义的农村地区,对于中职学生升学意愿(需求)的结论略有不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中职学生已经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之中,就读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素质、教学模式与内容,可能会增加其对职业教育的好感,进而产生继续升学的意愿。另外,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贫困地区的中职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国家免学费和各类补助政策,进而适度缓解家庭教育成本压力,可能会对个体升学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亟须准确了解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原因及求学目的地等一系列问题,比如相对贫困地区中职生升学意愿总体如何?不同地区是否有差异?对于升学目标地有何诉求?哪些因素对于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有影响?为此,在较大范围开展实地调查十分必要,以便为政策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了解当前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动因以及目标地等,笔者对青海、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甘肃6个省(自治区)“三区三州”地区(以下简称“相对贫困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部分校长、教师、教育局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初步总结出可能影响当地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因素,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数据平台,对6个省(自治区)24个地市州共92所中职学校在校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每所学校抽取学生样本至少10%,共有超过80所学校学生填写了问卷。

(二)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0915份,其中有效问卷21980份,有效率71.1%。调查涉及被访学生的个人特征、家庭背景、教育与就业规划等多方面内容。样本的性别、民族、年级、家庭背景、区域分布等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样本代表性良好。本文主要利用学生问卷数据并结合部分公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表1 样本学生基本描述性特征

四、研究发现

(一)总体情况

针对学生的升学意愿,问卷中设置了问题“从当前学校毕业后,你有什么打算?”,并提供了4个子问题(“升学”“就业”“创业”“其他”),采取五分量表形式,根据符合程度来选择。在本文后续分析统计中,将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的合计为“具有升学意愿”,将选择“不太符合”及“非常不符合”的合计为“不具有升学意愿”。统计显示,“具有升学意愿”的样本比例为89.0%,其中“非常符合”占57.4%,“比较符合”占31.6%,另有5%的学生则表示“我说不好”。具有升学意愿的值为2.61,相对于就业、创业等选择,升学意愿水平最高,见表2。这表明,对于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而言,升学是最主要的发展意愿。

表2 学生发展意愿选择

从升入学校的类型看,样本主要集中在高职层次(85%),升入本科比例不足15%。从升学的主要目的看,可分为“为了升学而升学”和“升学背后的现实意义”两大类,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升学这一行为本身的理性思考程度和价值取向。数据分析发现,具有较高升学意愿的样本之所以选择升学的主要原因有三大取向,其中“改善自己命运”占比最高(58.2%),其次为“获得更高学历”(54.7%),“喜欢所学专业,想继续深造”(44.9%)排名第三。可见,中职学生对于升学的需求比较现实和理性,获得学历的现实动因较强,而热爱专业的理性成分相对不足。

(二)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

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学生性别、民族、年级、所在地区等人口变量学指标,对中职在校学生的升学意愿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下进行交叉列联表及卡方检验分析,以准确了解“总体可能”升学的学生类型。对具有升学意愿的群体进行单变量差异检验分析发现,该群体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4。比较平均值发现,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在相对贫困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改变命运的路径相对有限,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提高以及摆脱贫困的愿望增强,女性学生试图通过升学来改变命运的意愿更加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我想通过提高学历改善自己命运”表示赞同的女生占比61.0%,而男生为55.5%。

表3 学生升学意愿的主体间效应检验

表4 学生升学意愿的差异化比较(N=21980)

(三)不同地区样本在升学意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省份的差异比较中发现,各省生源的选择存在相对明显差异。其中青海省92%的样本具有升学意愿,而云南省仅为77.13%,二者相差15个百分点,云南的样本中明确表示“不准备升学”和“没想好”的比例均是青海的3倍左右。见表5。

表5 学生升学意愿分省描述性特征

进一步对各地(市/州)的数据分析发现,各地市州学生的升学意愿存在明显差异,见表6。比如,云南怒江州具有明确升学意愿等样本仅为27.8%,在所有样本地区中最低;而青海玉树州该比例为91.4%,在所有样本地区中最高。在各省内这种差异同样明显。比如,西藏的阿里地区具有明确升学意愿等样本为40%,而日喀则市则高达70.9%。

表6 学生升学意愿分地市(州)分布情况

(四)升学目标地方面存在地区差异

为具体了解中职学生升学的目标地,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本地市(州)、本省其他地市、东部沿海省份、其他省市等选项,以准确了解各地区升学目标地的意愿。数据分析发现,各地区样本在升学目标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说,中职生愿意留在本省范围内升学,其中新疆和西藏的学生更愿意在本地市升学,而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的学生则相对更愿意去省内的其他城市,见表7。进一步分析发现,倾向于去东部沿海省份或其他省市的样本中,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和家庭两方面的考虑,比如49.6%的学生表示自身“向往城市生活”,40.6%的学生表示“父母在外地工作,很想让我和他们在一起”。

表7 学生分区域升学目标地意愿分布

(五)家庭、学校和政策三个因素具有显著影响

为清晰呈现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根源驱动因素,依据相关研究,筛选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受教育程度、学校-中职资源水平、学校—高职供给能力、政策—学费减免等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选择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整体方差存在统计显著性,见表8。其中,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受教育程度均对学生升学意愿产生了0.001层面的极显著性正向回归效应;学校层面的资源水平以及政策层面的学费减免对学生升学意愿产生了0.05层面的显著性正向回归效应,见表9。

表8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方差分析结果

表9 学生升学意愿的影响因素(N=21980)

首先,家庭层面,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样本的升学意愿越高。这与前面学者的结论不太一致。深入访谈发现,在相对贫困地区的低收入家庭对短期内增加收入的实际需求更为强烈,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周期太长,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降低。同时,家庭成员的最高学历越高,样本的升学意愿越高。这说明家庭文化资本在相对贫困地区家庭对中职生升学方面同样存在重要影响,相当于受教育偏好存在代际传递效应,因此极有可能形成两类家庭发展模式:低学历家庭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而高学历家庭的子女更有可能获得高等教育学历。换句话说,如果家庭成员整体学历偏低,那么更需要外部力量引导或促进升学意愿。

其次,在中职学校层面,对于所在学校的资源水平满意度越高,升学意愿越高。也就是说,学生对现有就读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会影响其选择是否继续升学。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在于: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改变了当地家庭对于职业教育不良的刻板印象,提高了学生及家庭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进而产生继续升学的意愿。

再次,享受中职免学费和补助政策对个体升学意愿具有重要影响,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换句话说,国家对于中职学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等政策不仅缓解了相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也间接激发了其升学的意愿。对于已经享受到学费减免政策的中职在校生而言,已经体验到了政策效果,某种程度上可以及时缓解当下家庭教育成本压力,并利用这一减压期为下一阶段学习进行学费储备,进而形成升学后仍然存在同样政策优惠的期待。

五、对策建议

(一)有效激发学生升学意愿,理性看待升学行为

按照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轻视。经济学研究表明,全球实物资本处于相对过剩状态,资本收益率不断下降,但人力资本收益率不断上升。然而,人力资本投资不均等化程度非常明显:不仅在私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也体现在促使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差距上,这将不利于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缩小,也很难促使我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因此能否实现共同富裕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等化。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改善相对落后地区人口质量,是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经济结构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1]。从这个角度看,中职学生的升学行为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因此升学意愿和行为应当鼓励和支持。本研究发现,相对贫困地区的中职学生总体升学意愿较高。当地政府和学校应丰富高等教育资源、扩大中职毕业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注意引导中职学生理性看待升学,警惕出现鄙视劳动、排斥技能学习、逃避顶岗实习等现象,要帮助学生树立“扎实的职业技能才是长久发展的基础”理念,力争成为“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兼具的合格毕业生。

同时,考虑到各群体在升学意愿上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以及在升学目的方面存在非理性因素。因此,需要在激发低意愿群体形成升学意愿和引导形成良性升学目的方面加以关注。针对升学低意愿学生群体,尤其是家庭最高学历在专科以下的学生,需要提高其进一步升学的意愿。研究发现,低意愿学生群体主要来自低收入和低学历家庭,并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和迪庆州、西藏的阿里地区、四川阿坝州、甘肃临夏州等地区。当地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高校参观体验、与高校联合开设基础课程、高校优秀教师授课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升学意愿。同时,对于持“为了升学而升学”观念的学生群体,要注重科学引导,可以邀请升学后在就业和创业方面获得更好发展、进而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毕业生回校分享经历,引导学生将升学与实现家庭致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升学观念。

(二)合理统筹高等教育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升学诉求

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反应,并且内化为一种习惯和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贫困地区人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往往会被内化为群体的一种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逐渐形成低水平的经济均衡,并一直延续下去[22]。换句话说,如果贫困地区中职学生的升学地仍在本地州或本省内,那么,由于所在环境贫困文化持续发生影响,其家庭贫困的现状大概率会被延续,进而发生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不利于当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职业教育一般定位于面向当地产业经济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往往采取“本地办学、本地就业”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当面临中职学生如此高的升学意愿并且有着一定比例的异地求学诉求时,应对之策是在当地扩展高校资源还是提供异地升学的渠道?是引导学生接受高职教育还是本科甚至更高层次?成为当地教育决策部门和高校的两难选择。

本研究认为,考虑到相对贫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方财政经费有限甚至赤字等实际情况,并从阻断贫困文化传递的角度看,此类地区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与产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办学定位有所差异,建议采取以“外部为主、本地为辅”的路径。一是要适度扩大异地优质高等教育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校在相对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和渠道,满足中职毕业生异地求学诉求,使其获得更好的职业能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二是可以引入高教资源相对丰富且办学有余力的东部地区院校,与本地中职学校采取联合办学、分阶段培养、在线学习等方式,扩大区域内高等教育对中职毕业生本地求学的容纳力,整体提高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同时发挥优质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当地高校的资源和教学能力,提高本地升学群体的学习质量。

(三)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技术能力基础

找到农村致贫的关键因素,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防止阶层固化、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认为,贫困家庭父辈及其子女能力的缺乏是导致贫困的根源。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个人能力,改善父辈及其子女的人力资本状况[23]。赫伯特·J·甘斯也认为,贫困者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天赋较低,或不愿意接受较高教育培训,因此只能从事较低职位,获得较低工资,进而始终停留在贫困状态[24]。因此,职业教育对象从单一学生向多类型转变,尤其是开展祖辈和父辈同步教育与培训,是促进共同富裕成为可能的关键路径。

因此,要建立子辈与父辈同步教育的机制,通过灵活学制、丰富学习方式、提供送教上门等方式,同步提高相对贫困家庭子女与父辈的就业能力,改善相对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状况,降低贫困代际传递可能性。在相对贫困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贫瘠,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往往是当地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保障和提高本地劳动力能力水平的责任。但是,受产业经济水平和财政能力影响,相对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条件往往相对较差,即便是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但仍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好,教师能力弱、校企合作难等问题,能够提供的技术技能教育水平有限。研究发现,相对贫困地区学生升学意愿受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深刻影响,因此,提高此类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刻不容缓。建议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此类地区中职学校资源投入力度,优化这类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加大涉及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所必需的实训设备和耗材投入,保障学生形成坚实的技能基础。同时,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大督导,将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作为中职毕业生考核评价和院系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引导中职学校坚持类型教育办学定位,兼顾就业导向和发展导向,努力维系校企合作关系,保障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课时,提高学校面向多类型学习者的教育培训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而助力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四)优化资助政策供给方式,缓解升学后顾之忧

学生资助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的根本保障,更是确保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从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再到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从单一政府投入到政府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资助领域多项空白被填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学生资助政策减轻了脱贫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发现,中职生学费减免和助学金等资助政策对于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加大和延续同类政策实施将极大可能激发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因此,一是要继续扩大对相对贫困地区中职资助政策的供给,并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收入和生活成本水平,适当提高对相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并延续到进入高等教育以后,缓解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升学的后顾之忧。

但是,也要警惕“福利依赖现象”。乔治·赫伯特·米德提出了福利依赖的代际传递性概念,即长期接受社会福利救济的家庭成员会形成“等靠要”的福利依赖心理,进而失去创造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并对子女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影响,依赖心理会传递给下一代[25]。因此,也要优化免学费和助学金等政策福利的给予方式,比如,学费减免从一次性减免向分阶段减免转变,生活和学习补助金从直接支付向间接支付、以奖代补方式转变,尽可能避免出现“福利依赖现象”。

猜你喜欢
升学贫困地区意愿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