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迪进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用白蛋白辅助蓝光间歇照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期间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n=42)采用蓝光间歇照射治疗,试验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白蛋白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儿血清相关指标[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KP)、血清总胆汁酸(TBA)]、免疫指标变化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TBIL、AKP等血清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CD4+、CD8+、CD4+/CD8+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且试验组CD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低、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用白蛋白辅助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效果确切,不仅能有效纠正患儿机体血清指标,还能增强其免疫功能,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白蛋白; 蓝光间歇照射; 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9-006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9.02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通常发生于出生后24 h之内,发病时间可持续2~4周,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巩膜发黄、抽搐、嗜睡、反应差等,可能与先天性遗传代谢病、胆管闭锁、新生儿溶血等有关[1]。目前,光疗是临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常用的方法,比如蓝光间歇照射。通过蓝光照射能够改变患儿皮肤表面未结合胆红素分子的内部结构,使其转化为胆红素的光化学产物,从而促使黄疸消退[2]。有学者提出,在诸多类型的胆红素中,E型胆红素的结构稳定性较低,经过光疗后仍可能会再次转变为Z型胆红素,而白蛋白能够充当胆红素的载体,与E型胆红素高度结合,提高E型胆红素的稳定性,避免其发生逆转。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白蛋白辅助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信丰县人民医院在2020年3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成2组。对照组(42例)包括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17例;日龄3~22 d,平均(8.36±2.02)d;出生体质量2.3~5.4 kg,平均(3.87±0.31) kg。试验组(42例)包括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6例;日龄4~20 d,平均(8.75±2.12) d;出生体质量2.1~5.3 kg,平均(3.82±0.35) kg。2组患儿的个人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参考《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3],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患儿临床资料真实完整;(3)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及对蓝光耐受性差;(2)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3)合并红细胞增多症;(4)凝血功能异常;(5)合并先天性血液疾病。
1.2 方法 对2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观察精神反应、保暖、营养支持、吸氧等。
对照组接受蓝光间歇照射,选择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新生儿蓝光治疗仪(CBL-NB02,粤械注准20182260282),调整参数,波长425~475 nm,灯管长200~250 mm,保持患儿皮肤与光源距离30~50 cm,每日照射8 h/次,间隔4 h,注意照射过程中为患儿佩戴黑色眼罩,每隔2 h为患儿变换一次体位,连续治疗7 d。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人血白蛋白(德国杰特贝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S20140078,10 g)治疗,给药剂量按体质量计算,给药方式为静脉输注,按1 g/kg的剂量将白蛋白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4 h内输注,1次/d。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血清相关指标。于治疗前1 d与治疗结束后1 d采集2组患儿的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经離心处理后将上清液取出待检测,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公司,ADVIA1800,药(械)准字 2008第2400620号]及钒酸盐氧化法检测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2)免疫功能。将治疗前1 d与治疗结束后1 d收集的2组静脉血加入抗凝管,充分摇晃均匀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儿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黄疸症状完全消退,TBIL≤119 μmol/L;好转,基本无黄疸症状,TBIL水平在171 μmol/L以下,但大于119 μmol/L;无效,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4)对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包括皮疹、腹泻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系统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相关指标 2组患儿TBIL、TBA、IBIL、AKP水平对比,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更低(P<0.05),见表1。
2.2 免疫指标 治疗前2组患儿各项免疫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CD8+水平均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低,2组患儿的CD4+、CD4+/CD8+水平均提高,而试验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2.3 治疗总有效率 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试验组中共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4.76%),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为3例,占比为7.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新生儿的身体机能较差,若在分娩前处于氧分不足的环境中,可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娩出后其体内血液氧气浓度有所提升,进而容易使新生儿体内红细胞遭受破坏,引发黄疸。与此同时,新生儿的肝细胞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其结合胆红素能力较弱,很容易引起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具有较高的危害性,如果治疗不及时,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神经细胞受损,造成运动障碍、智能落后等[4]。病理性黄疸患儿中,以往临床多建议采用蓝光间歇照射治疗,但有研究指出该疗法消耗的时间较长,患儿的恢复速度较慢,在病情较严重的情况下其疗效具有局限性,可考虑联合其他药物治疗[5]。
白蛋白属于球蛋白的一种,能够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机体与细胞修复,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逐渐获得肯定[6]。本研究中,试验组采用联合白蛋白与蓝光间歇照射的方式对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TBIL、TBA、IBIL和AK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在白蛋白辅助蓝光间歇照射治疗下,可促使病理性黄疸患儿症状消退。究其原因,通过蓝光间歇照射,利用光的作用可将患儿体内的胆红素直接转化为胆褐素,使胆褐素随着胆汁与尿液排出体外。白蛋白作为人体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进行蓝光治疗后为黄疸患儿补充白蛋白,能够使患儿体内的水溶性胆红素与更多的白蛋白结合,加速消除体内胆红素,使其体内胆红素水平得到控制,从而提高肝细胞结合与间接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促使其黄疸症状消退[7]。相关研究指出,对于病理性黄疸患儿而言,其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多伴随细胞因子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的CD8+较对照组低,CD4+、CD4+/CD8+较对照组高,可见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时,充分运用蓝光间歇照射与白蛋白的优势,能够减轻患儿的免疫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经蓝光间歇照射改善病理性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的同时,能够减轻患儿心肌细胞损伤程度,配合使用白蛋白,则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启动患儿的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增强其机体免疫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蓝光间歇照射并配合使用白蛋白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提升疗效,治疗安全性高。推测其原因,胆红素为血红素降解的最终产物,可破坏红细胞,诱导神经细胞坏死,同时还能够使蛋白脂质发生氧化,抑制蛋白质功能,而白蛋白具有抑制氧化应激的作用,将白蛋白与蓝光联合治疗病理性黄疸时,能够弥补蓝光疗法在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的不足,产生协同作用,发挥更好的疗效[9]。除此之外,白蛋白是一种胆红素载体,可与胆红素结合,形成亲水性的直接胆红素,降低胆红素与血浆白蛋白的比值,减少游离胆红素,从而能够与蓝光间歇照射相互促进,长时间维持药物效果,增强蓝光照射效果[10]。在蓝光照射下,白蛋白更容易与胆红素进行结合,经静脉输注白蛋白具有良好的效果,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之后有助于药物治疗效果的提升。白蛋白属于血浆制品,对维持肝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可增加血容量,維持稳定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机体白蛋白制造不足,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过程中相对安全。
综上所述,白蛋白辅助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总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患儿免疫功能与胆红素水平的恢复,故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航.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6):934-935.
[2] 周运南.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蓝光照射治疗黄疸患儿的效果及对其血清胆红素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影响[J].海峡药学,2020,32(10):119-121.
[3]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6.
[4] 幸保华,徐小红.双面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干预胎龄35周以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1):4585-4587.
[5] 吴琼,李艳华,顾承萍,等.蓝光联合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对患儿心脏、肝脏、神经损伤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22):2736-2740.
[6] 马琳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0):1823-1825.
[7] 林玉聪.蓝光照射与白蛋白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55-58.
[8] 韩彩红.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1,41(10):72-73.
[9] 林波,王晓静,田丹丹.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蓝光照射疗效与血清α-GST、CK-MB的关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8):34-36.
[10] 潘廷辉,杨德慧,陈丹,等.蓝光照射结合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对患儿症状的改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