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拉瓦乔的绘画艺术特色

2023-11-18 18:27李亚桐
艺术评鉴 2023年18期
关键词:巴洛克革新绘画

李亚桐

【摘   要】作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卡拉瓦乔的绘画历来饱受争议。18世纪的艺术批评家认为卡拉瓦乔的绘画不能被称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而现代艺术家从卡拉瓦乔的生活环境、创作手法、创作理念等方面切入,肯定他作为巴洛克艺术先驱的历史地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卡拉瓦乔以独一无二的绘画天赋、跨越时代的艺术革新,扛起现实主义风格的大旗,改变之后的欧洲艺术方向。本文探析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发展与卡拉瓦乔的关系,重新解读其作为巴洛克时代革新者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卡拉瓦乔  巴洛克  绘画  革新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8-0055-06

在对西方美术史进行系统研究时,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被多数学者定义为西方艺术的“再诞生”,绘画中“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开始建立,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作为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开先河者,卡拉瓦乔的绘画继承了由文艺复兴时期所延续的16世纪意大利绘画传统,但他以革新者的身份,又开拓出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尽管18世纪的艺术批评家认为卡拉瓦乔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不能被称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绘画作品成为文艺复兴风格转向巴洛克风格的关键标志,并深远影响着之后具有统治地位的17世纪巴洛克风格。

一、巴洛克艺术与卡拉瓦乔

众所周知,巴洛克指的是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展现出一种另类的艺术魅力。它是一个专有名词,泛指一切具有华丽装饰风格的建筑和绘画作品。最初,这个词汇被运用于18世纪的艺术评论家,他们推崇古典艺术,对17世纪与文艺复兴风格不同的艺术赋予一种贬损的称谓,认为这种“巴洛克式的作品”缺乏古典主义的均衡性,显得庸俗不堪。后来,它被用来指称那些以追求奢华、混乱为特征的艺术作品。如今,巴洛克这一词汇已不再带有任何贬义,仅指17—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其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当时乃至后来整个西方的艺术格局。如果风格主义是一种遍及全欧洲的现象,那么巴洛克则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中孕育而生的一种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不再以宗教为唯一目的,而更多地体现着个人情感、审美理想、社会现实。自哥特式艺术问世以来,从艺术史的社会性视角来看,艺术风格的构成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随着不同思想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不同艺术元素之间的差异也日益显著。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而这种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以及新的思潮不断产生的结果。在巴洛克艺术风格出现之前,人们最为热议的是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一统与多元、古典主义与反古典主义,然而,当鲁本斯、哈尔斯、伦勃朗、凡·戴克等艺术家同时涌现于同一时代,便能够清晰地目睹一个充满生机与多样性的全新时代。

这一时代的形成,必然蕴含着丰富而错综复杂的内涵,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巴洛克”一词所蕴含的定义更为广泛而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17世纪的艺术逐渐被“巴洛克”一词所概括,然而在那个时代,“巴洛克”却被描述为一种表现出失度、混乱和离奇的艺术现象,这也说明“巴洛克”这一术语本身就带有某种含混和不准确之处。不能简单地将巴洛克视为一种过度夸张的“事物”,相反,对于许多国家而言,巴洛克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是文化和经济的黄金时期。在16世纪末,意大利艺术史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即冷峻的、复杂的、诉诸智性的风格主义让位于重感官、重感情,而且通俗易懂的艺术类型——巴洛克。在这种情况下,文艺复兴中的古典主义因素开始逐渐消退,此时的艺术已经超越了文艺复兴时期所确立的追求和准则,艺术家冲破了长期以来人文主义制定的高雅准则,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强烈冲击人们的灵魂。

卡拉瓦乔,一位具有“革新性”的人,生活于当时盛行的学院派和樣式主义的对立中。学院派以拉斐尔的素描、柯罗的典雅精致、威尼斯画派明媚鲜艳的色彩,以及米开朗琪罗的人体理念为指导原则①;样式主义所追求的是一种扭曲的姿态,一种晦涩难懂的主题,以及对透视法的痴迷,其目的在于将人带入一个充满幻境的世界。他们都认为绘画只是一种装饰手段和技巧,而不是艺术本身。卡拉瓦乔的自然主义艺术以一种敌视文化的态度,以大胆的、毫不掩饰的、粗糙的现实主义风格,挑战了当时主流思想底线。他对古典主义传统和形式的颠覆,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绘画观念的革新,都成为后来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这种新兴的艺术理念试图突破学院派和样式主义的束缚,并得到广泛支持时,必然会遭到两大派别的批判。批判者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卡拉瓦乔的反叛情绪,使他的思想充满攻击性。正是这种“不羁”的性格,让卡拉瓦乔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拥有一个不停与牢笼枷锁斗争的人生。

卡拉瓦乔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种革新的精神。这种“革新”体现在其作品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人物塑造上,而这些人物造型又与当时流行于西方艺术领域中的素描有着密切联系。毫无疑问,卡拉瓦乔的创作对整个17世纪欧洲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彰显了巴洛克绘画之后的典型特征,包括人物形象的纪念性、明暗对比法的强烈对比,以及一些残酷的现实主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风格也与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代有着很大差别,他的绘画具有很强的表现主义色彩,并以夸张的笔触来表达内心感受。在卡拉瓦乔的绘画风格中,“明暗对照法”的成熟运用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方法是通过光线与物体表面颜色的关系来表现人物和场景之间的对立冲突。在他的画面中,可以观察到一束斜穿画面的光线将画面分割成若干部分,他巧妙地突出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将次要部分置于画面阴影处,展现出强烈的对比感。这种独特的手法又被称为“暗调艺术”“明暗交替”等。尽管早在遥远的过去明暗对照法就已经被画家广泛运用,但卡拉瓦乔却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现实创作风格中,从而使得他的作品更加逼真。

卡拉瓦乔的声誉和他身后数百年的主流评价表明,人们对他的道德败坏不断质疑,许多传记作家认为他的作品“缺乏艺术价值的模仿之作”,不仅“玷污了艺术的高尚”,而且“贬低了美好事物”。这种批评态度使得很多人都将其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认为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而非道德上的叛逆者。然而,在对大量可搜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后,重新审视卡拉瓦乔,他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旅行者,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异乎寻常的存在。在他的作品里,他的形象和性格都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并非因为他自身,而是他所处时代的变化导致的。他的“革新”在于他对那个时代的艺术规范置若罔闻,他在汲取前辈画家精华的同时,坚持了自己独特的绘画原则,从而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既不是宗教题材也非历史题材,而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人的思考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与关注。卡拉瓦乔的绘画作品唤起了人们对神话人物的想象,让人们意识到眼前人物只是一位模特,而那束戏剧性的灯光则是为了让他们重新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在这里,看到的是他对传统艺术中那种“神圣性”“神圣感 ”,以及“秩序感”的颠覆与反叛。正如《巴洛克艺术:人间剧场艺术品的世界》一书中所说,“他笔下的圣徒并不像样式主义画家所刻画的那样是另一个世界的幽灵,而是目睹了拯救的普通人”“救赎的故事虽然在文艺复兴的祭坛画中仍闪耀着英雄式的光辉,在这里却成了尘世的悲剧”②。卡拉瓦乔的出现标志着巴洛克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的革新艺术暗示着巴洛克艺术成为艺术与公众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文艺复兴以来,“审美文化”的终结促使人们开始严格区分内容和形式,不再因完美的形式而宽恕越轨的思想。

二、卡拉瓦乔的绘画革新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卡拉瓦乔的经典艺术作品呈现出文艺复兴的衰落和样式主义的崇尚颓废艺术,而在17世纪西欧艺术中,巴洛克风格则占据统治地位。作为开创新时代的新兴艺术流派的先驱者,卡拉瓦乔被誉为“巴洛克艺术的奠基人”,可谓“巴洛克艺术之父”,而他最具革新性的标志就是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绘画内容,以及以光的运用为主的明暗对比手法。

(一)现实性

现实性是卡拉瓦乔作品与当时主流的学院派和样式主义最大的不同,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尽管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学院派和样式主义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意大利的北部现实主义仍然是其中坚力量,正是卡拉瓦乔将北方的现实主义艺术引入罗马,使得现实主义、学院派和样式主义三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他的绘画风格也由古典主义逐渐转变为现实主义。研究卡拉瓦乔作品的艺术性时不难发现,他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在其早期创作中,他一直都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卡拉瓦乔的出身并不富裕,他对底层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他的作品直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底层人物,深刻理解生活的艰辛、懂得生活的真谛和本质。他的早期创作大多都描绘普通人,尤其关注那些生活贫困的农民、流浪者,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在卡拉瓦乔的宗教画中,英雄和神明不再是偶像般存在于神坛中,而是被真实、自然的人所取代。盡管宗教题材已经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世俗化,但卡拉瓦乔仍然将神融入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的卡拉瓦乔对艺术的追求以“自然”展现。为了做到自然,他能够在街道中拦下任意一个符合创作形象的普通人,也能够在市井小巷中以底层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画中的“圣母”,他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没有经过美化,而是将其最为真实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被蜥蜴咬伤的男孩》是卡拉瓦乔经典的人物肖像画,在画面中,一名男孩被一只隐藏在水果中的蜥蜴咬伤,导致他的嘴部张大,呈现出惊恐的状态,他的眉毛因为疼痛和恐惧而纠结在一起。同时,整个画面的下方男孩的右手部分以一种怪异的姿态扭曲着,与面部特征相呼应。整幅画面中男孩的神态非常真实,在被咬的一瞬所有的表情被卡拉瓦乔完整呈现出来。尽管画面整体的构图依然处于稳定的人物肖像结构,但卡拉瓦乔的画面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静态感受截然不同,他所描绘的人物已经进入了运动状态,而他所选取的瞬间则是男孩对于疼痛的认知即将迸发的前一秒,这种隐含的运动性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

《犹滴砍下何乐弗尼的头颅》是根据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所创作的题材,在研究卡拉瓦乔的绘画作品时往往会被大家所忽略。人们的眼光更多时候关注到的是卡拉瓦乔的追随者女画家阿尔特米西亚·真谛莱斯基的同一题材作品,认为它所变现的情感更为充沛,更加符合历史的叙述。但是,在对比两位艺术家的同一题材作品时,能够发现在卡拉瓦乔以“现实主义”为主旨的这幅作品中对于情感把控描述得更为细腻,他不同于真谛莱斯基的绘画将愤怒作为情绪的主旋律,而是在愤怒中融入更多层次的复杂情感,而这种情感更接近生活的真实。

在卡拉瓦乔的《犹滴砍下何乐弗尼的头颅》中,犹滴的身体向后倾斜,她的面部眉头紧皱,嘴角向下,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厌恶和嫌弃情绪,似乎对当前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旁边年迈的妇人并未像真谛莱斯基所描绘的那样与犹滴一同参与砍头的战斗,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注视着犹滴对何乐弗尼的行为。当回顾这段亚述军队与犹太人的历史时,无法否认犹太人犹滴对于攻城的亚述军队大将何乐弗尼的极大痛恨,但作为一名年轻貌美的寡妇,她在伸直胳膊去切割何乐弗尼的头颅时,在愤怒之外,抗拒、厌恶、痛苦、惊恐等众多情绪穿插交织,更加符合史实。卡拉瓦乔这幅画面的现实性不同于以往的直接表现,而是将多种情绪的紧张对抗与重复叠加放置于一个人物中,从而剥削肉体上的苦痛与折磨,放大心灵上的创伤感,让观赏者能够更为直接去品评那段历史中的每一个人物内心。

(二)光影性

“酒窖光线法”是卡拉瓦乔绘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画法,它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家所追求的柔和、柔美的光感效果,通过一束光线将画面展示出光影效果,从而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带领一批艺术家以柔光作为展现人体美最好的光感效果,从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到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画面中所呈现的光感具有整体性,令人如春风拂面般舒适。

作为一位巴洛克画家,卡拉瓦乔的强烈光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画面光感所能承受的认知,认为其完全破坏了画面。他通过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在画面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将光源置于画面之外,同时运用强烈的侧光照射画面中的主体人物,使得人们的视线不再局限于全局缓慢的细节移动,而是更加直接地聚焦于故事发生的核心区域,这种直接而强硬的光影效果手段,一方面,凸显了画面中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将背景隐藏于黑暗之中,呈现出戏剧舞台般的张力表现;另一方面,光与影的融合所形成的明暗分界线将画面分割,打破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稳固的程式化表现,重塑画面的故事性与现实性。

在卡拉瓦乔运用明暗对比法最为突出的一幅作品《圣马太蒙召》中,当圣马太与工友数着他们一年劳苦所赚来的苦工钱时,耶稣带着门徒突然闯入并询问谁是圣马太的瞬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画面呈现出一种左密右疏的布局,其中耶稣的手势方向与众人的目光交汇于一点,形成一条无形的对角线,令人难以捉摸。卡拉瓦乔将画面中的人物角色赋予其应有的动作安排,耶稣的手直指圣马太,抬起的动作犹如《创造亚当》中的手势,表现出上帝的召唤;圣马太顺着耶稣指示的方向指向自己,面容中露出惊讶的表情,看似在回应耶稣的提问,将耶稣抬手的动作与自己联系在一起,凸显画面的主人形象;圣马太周围的几人有着各自不同的表情,犹如依照剧本演出的表演现场。当从画面的内容中脱离出来,这幅画最为浓厚的光影效果令人难忘。一束没有光源的强光从画面的右上角切入画面中,光线沿着耶稣的手势直指圣马太的面部,突出圣马太的表情和动作。这束光线从耶稣的头部穿出,将画面以黄金比例的方式分割,使得除耶稣的手与圣马太的面部之外,其余均隐藏于阴影处,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打破传统构图的方式来呈现一种戏剧性效果。同时,卡拉瓦乔以这束光作为指引,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提醒所有观看的人们这个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剧情的走向,最为关键的是,这束光线所形成的明暗交替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静态下的动态空间感,卡拉瓦乔将光影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让观众沿着他安排好的路线来探寻作品背后的真实内心。

纵观卡拉瓦乔的绘画作品,不仅有以清晰的线条、明确的结构为主的现实主义风格,而且有革新性的黑白分明的明暗效果,两者的融合,使卡拉瓦乔的作品既是“可触的”,又是“可视的”,是区别于达·芬奇的文艺复兴时代且属于巴洛克风格的面貌。

三、巴洛克时期的真正革新者

多数艺术家评价卡拉瓦乔是“处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天才”,认为他的出现是“为了毁灭绘画”,甚至当他离世不久,一位批评家无礼地写道:“他的死和他的人生一样毫无尊严”。但是,当卡拉瓦乔开始在绘画中尝试突破文艺复兴带来的桎梏,以革新者的身份开创运动的、强烈的、直观的、可视的巴洛克风格时,必须承认,卡拉瓦乔以极强的绘画天赋,无可复制的性格特点,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的出现,不仅想用新颖的、困难的、复杂的手段来刺激观赏者,而且想让他们感觉作品的意蕴层出不穷、不可思议、无穷无尽,卡拉瓦乔从现实性出发,运用具有革命性的“明暗光影”,展示了区别于文艺复兴时期封闭、清晰的绘画,形成了反封闭、朦胧的绘画效果,他的创作元素不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变得丰富、复杂,也更有整体性。“这不仅是绘画技术的改变,更是观察世界方式的改变,从他的作品面貌开始并影响了整个17世纪的艺术面貌,进而影响了整个绘画史对逼真效果的追求。从更宏观的角度上看,人类观看史的发展也印证着对这一追求的脚步。”③

卡拉瓦乔以极为直观的现实主义风格,推开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大门,他在绘画中真实地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粗糙、平凡、丑陋,以艺术革新的观念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艺术的发展。纵观卡拉瓦乔的艺术创作,没有16世纪50年代样式主义所推崇的“艺术人物”风格化,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丢掉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想主义,以刚强与自信的态度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艺术革命。无论是极为自然地将对生活的理解放置于绘画作品中,还是毫無顾虑地脱掉宗教神圣性的外衣,卡拉瓦乔的每一次尝试都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天才的想象和不可忽视的表现力,这种在当时极具“自负”的行为却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成为一批年轻艺术家争相效仿的榜样。在梳理巴洛克艺术中、晚期大师的画作时,如鲁本斯、委拉斯贵支、伦勃朗等,他们的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卡拉瓦乔的影子,佩里罗在《艺术家传记集》中写道:“当时的罗马画家被他的创新所感动,特别是围绕在他身边的年轻画家,赞扬他是唯一真实、自然的模仿者,视他的作品为奇迹,竞相模仿他的手法。”可以从鲁本斯的作品中看到卡拉瓦乔的民主思想;从伦勃朗的作品中看到了卡拉瓦乔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从里贝拉、委拉斯贵支、苏巴朗等人的所谓“小饭馆风格”中看到了卡拉瓦乔风俗画的影响等等④,不仅如此,在之后的欧洲画坛中,以明暗对比及投影人物为创作手法,具有非理想化、灰暗幽深背景的画作与日俱增。至此,卡拉瓦乔的革新性创作使17世纪的西方绘画迎来了巴洛克风格的辉煌时代。

四、结语

作为“巴洛克艺术之父”,卡拉瓦乔以具有革新性的绘画创作改变了当时意大利绘画发展的困境:其一,在创作与题材上,卡拉瓦乔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兴起的在绘画中惯于创作的理想化形象拉回世俗中,画面中人物的典型不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完美形象,曾经美好的神使成为世俗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独创的“酒窖光线”画法的出现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稳固的画面结构,明暗对比的分割线犹如戏剧舞台的张力,揭露了刻意营造“美好”背后的现实,这种具有革新意义的划时代创作是卡拉瓦乔终其一生坚持的真实、朴素之美;其二,卡拉瓦乔的绘画揭示了他对信仰的怀疑,在他的作品中,曾经无可争议的神学信仰似乎已经摇摇欲坠,他打破了文艺复兴创作视角和观念的限制,以开拓性进行绘画革新,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注重现实的环境而非虚幻的上帝,其画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神学的破裂。

力与力的角逐,复杂的画面分割,光影在画面中的闪烁,这一切构成了卡拉瓦乔绘画的“革新性”,卡拉瓦乔的绘画是文艺复兴末期至巴洛克初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他身上,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艺术思潮,又包含着对绘画的形式、内容、构成、风格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与追求,可谓集时代之大成。在面对这位备受争议、但可供深入研究资料极少的重要画家时,只能以相对客观的方式,尽可能地展现一个“真实”的卡拉瓦乔,将他在400年前“酒窖”中点燃的革新之光,再现到世人眼中。

参考文献:

[1][匈牙利]阿诺尔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东门杨.在大卫手中——卡拉瓦乔式的“忧郁”[J].世界美术,2021(04):93-103.

[3]唐九久,孟云飞.论卡拉瓦乔画面的戏剧性[J].美与时代(中),2020(07):69-75.

[4]王彧浓.拿什么拯救你,卡拉瓦乔——论卡拉瓦乔的艺术人生[J].美与时代(中),2020(08):67-68.

[5]谢意.光影效果的生成与意义[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①李继恩:《简论卡拉瓦乔的艺术思想》,《今古文创》,2020年,第7期,第73—74页。

②[德]罗尔夫·托曼、[德]阿希姆·贝德诺兹、[德]巴巴拉·波隆加塞尔著:《巴洛克艺术:人间剧场艺术品的世界》,李建群、赵晖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③谢意:《被沃尔夫林“遗漏”的卡拉瓦乔——巴洛克风格再认识》,《美术》,2017年,第2期,第124—129页。

④陈钦权:《现实之镜——论卡拉瓦乔的绘画创作》,《新美术》,2002年,第2期,第56—61页。

猜你喜欢
巴洛克革新绘画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暗调巴洛克之二》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没规矩”的巴洛克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