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变革与坚守

2023-11-18 09:01谭予
出版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作家出版社畅销书图书

记者|谭予

70 年引领潮流的历史,勇于挑战敢于攀登的精神,深厚的作者与作品积淀,将帮助作家出版社在“办中国最好的文学出版社”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迈进。

1953 年10 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为了适应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解决“审稿迟”“出书慢”“对作家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挂起了“作家出版社”的招牌。此后整整70 年,这家由“副牌社”发展起来的文学出版社以其独特的文学出版眼光和自我变革的勇气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如今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学出版重镇。

回顾这段峥嵘岁月,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告诉记者:“建社70 年来,作家出版社始终以文学出版作为弘扬时代精神、服务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主责主业,在文学出版领域面向读者市场深耕细作,因此培育出有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正如吴义勤所言,自诞生起就力争上游,把改变文学出版样貌作为使命的作家出版社在70年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出版奇迹。

从《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到《浮躁》《棋王》《透明的红萝卜》,作家社无愧于“作家”之名,为文坛扛起了创新力量的大旗。而《女生日记》《三重门》《哈佛女孩刘亦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轰动中国出版业的畅销书,则展现出他们为行业探寻发展潜力,竭力回应读者时代需求的另一面。

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对当下仍意气风发、干劲十足、有着百年之愿的作家出版社而言,年逾七十也不过正值壮年。在“为文学精品提供传播阵地,为人民群众出版好书”的宗旨之下,这群可爱可敬的出版人还将以引领当代文学发展的魄力、勇于变革的勇气和对自己使命与职责的坚守继续砥砺前行,开拓中国文学出版的新局面。

引领:眼光锻造的出版奇迹

如今的作家社已在作家、读者心目中广泛树立起品牌形象,但品牌不是一天建成的,经过30 年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分分合合,直到1980 年,正式恢复建社的作家出版社提出“办中国最好的文学出版社”的目标,并在40 余年里筚路蓝缕,打造了文学出版的又一座新高峰,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波澜壮阔出版史与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天活跃在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第一部作品或代表作大部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靠的是几代出版人的胆识与眼光。

20 世纪80 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学出版领域一枝独秀,作家出版社尚不具备足够实力与其竞争名家资源,编辑们便另辟蹊径,从新人作家中发掘潜力股,于是便有了日后谈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时必定绕不开的“文学新星丛书”。

丛书的宗旨是扶持新人,因此入选这套书的首要条件,是作家的第一本书,而且体裁只能是小说。从1984年起,每年出一辑,每辑五本左右。在第一季丛书的策划阶段,编辑石湾找到初出茅庐的莫言说要给他出书,莫言竟然不敢相信,问:“我都能出书了么?”这部让莫言一炮而红的作品就是《透明的胡萝卜》,与其一起收入丛书第一辑的还有阿城的《棋王》、王兆军的《蝌蚪与龙》、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之后数年,残雪、格非、余华、马原、张平等作家,纷纷通过这套丛书登上文坛,渐为大众读者所识。时至今日,其中的大多数作家仍是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足见当时作家出版社眼光之独到、思维之超前。

在同一时期,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小说文库”收入铁凝《玫瑰门》、张洁《只有一个太阳》、张贤亮《感情的历程》、贾平凹《浮躁》等作品,“作家参考丛书”则译介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尼采《悲剧的诞生》、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作品,三套书系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初期读者对文学和知识的渴求,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由内而外打开新局面,引起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紧接着,作家出版社又借由一场畅销书“风暴”,彻底站到了中国文学出版的第一梯队。这期间,作家出版社在儿童文学、青春文学、家教纪实文学等细分领域都曾通过市场极为认可的畅销书掀起出版界一阵阵追随的潮流。

2000 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第一版只印了1 万册,但编辑王淑丽坚定地看好这本书,因为她注意到当时的市场上给低幼儿童和十几岁青春期的孩子看的书都不少,唯独小学年龄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是缺失的。很快她的判断就被证明是正确的,3 天后发行部通知她,《女生日记》要加印了。但她也未曾料想,以此为开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杨红樱热”持续了近20 年,儿童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另一个敏锐捕捉出版方向的案例是“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书系的推出。编辑石敏从第一届大赛的举办开始,便与《萌芽》杂志合作,推出大赛获奖作品选,以此为契机,作家出版社还从中发掘了一批青年作家,推出了韩寒的《三重门》、张悦然的《水仙已乘鲤鱼去》等作品。这些作品热销一时,获得了广泛关注,还引领了后来延绵多年的青春文学热潮。

《哈佛女孩刘亦婷》在市场获得的空前成功,开启了中国家教类图书爆火的先河,出版第一年,销量就超过百万册;2009 年另一本素质教育类图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面世更是彻底改观了读者市场对家教类图书的印象,凭借扎实过硬的内容,这类书不仅可以畅销,还能够长销。

无论是发掘并出版中国当代文学新星的第一本书,还是靠着一系列畅销书走在全国文艺出版社的前列,一代“作家人”凭借勇于开拓的魄力和独到的眼光为后来的作家社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声望。

变革:“黑马”永不停步

能在多个领域实现“引领”的作家社,除了依靠自身的努力与卓识,时代所带来的机遇更是功不可没。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兴起了空前的文学热和读书热,文学的“黄金时代”自此来临;另一方面,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书荒”问题,释放出版活力,解放出版生产力迫在眉睫。自此,中国出版业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20 世 纪90 年 代 全 国文艺出版社的经营状况普遍不景气,作家出版社尽管在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出版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经济效益却不甚理想,1995 年全年,作家出版社的图书年发行码洋仅有1200 万元……

后来席卷整个出版行业的“作家旋风”正是从1995 年底拉开序幕,除了对市场化选题的重视,在时任社长张胜友的主持下,作家出版社还大刀阔斧地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彻底转变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充分释放每个个体的能量,进而带动了整体能量的释放。

在文化企业改制的浪潮中,作家出版社是最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机构之一,而这场变革显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95 年前,作家出版社的年利润额是300 余万元,1996 年提升到1300 万元,1997 年和1998 年均突破2000 万元。到1999 年,当年度的图书发行总码洋已经达到7200 万元,是1995 年的6 倍。一鸣惊人的作家出版社也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出版界一匹备受瞩目的“黑马”。

如今回头来看,这场变革更是释放出持续而巨大的潜能。1995 年之后,作家出版社的发货码洋连续多年正增长,年复合增长速度高达33.35%。同时,利用每年大量涌现的畅销书,作家出版社的发行部门得以在全国遍铺销售网点,在图书电商兴起之前,该社图书在线下始终拥有广泛而畅通的销售渠道。

经过多年的积累,“作家出版社”的品牌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与此同时,出版行业的运行逻辑也在发生巨变,尤其是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入侵”出版业,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业增长的黄金时代业已结束,文学出版“边缘化”的地位似乎更甚以往。那么,曾在整个文学出版领域名列前茅的作家出版社能否适应并拥抱新的变局,代表文学出版机构来一次“翻盘”?

出版业改革的进程既已开启,就注定不会有谢幕的一天,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对此有坚定而清晰的认知。他坦言,面对移动互联网颠覆性技术所带来的几次市场浪潮,在一段时间的观望和学习之后,是时候轮到作家出版社厚积薄发了。

事实上,在鲍坚出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之前,新一轮的调整和改进已经在社里开展。而鲍坚决意将这场调整和改进进行得更系统而深入。他相信,变革是作家社的基因,无论时代的风潮向何处去,这匹“黑马”都不会停步,并将迎风而动,完成一轮新的飞跃。

使命:七十载未曾松懈

无论是艰苦的创业岁月,还是靠一本又一本的畅销书在全国出版界刮起旋风的年代,在坚守出版使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件事情上,作家出版社从未有一日松懈。

在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的位置上,多位著名文学家、出版家贡献了自己的心血。而对社会效益的坚守,也被他们融入作家出版社的骨血之中。

张胜友到任作家出版社后,在第一次全体职工会议上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为了严守质量关,彼时作家出版社对出版图书做出了具体严格的“五绝对”规定:绝对不买卖书号,绝对不搞合作出书,绝对不违规违纪违章操作,绝对不超范围出书,绝对不打“擦边球”。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作家出版社的畅销书风行全国,但在社内,对精品内容的坚持和对主旋律图书的重视,才是代代作家出版人引以为傲的立身之本。

不仅如此,优秀畅销书更是带动了严肃文学图书的出版发行。只要内容足够好,作家出版社就大开绿灯:赔了钱算社里,挣了钱算责编,获了奖再给予重奖;与此同时利用大量畅销书建立好的发行网络,将大量纯文学图书也变成了畅销书。比如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王安忆的《长恨歌》发行了26 万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生命的追问》几年内实现再版12 次,发行13 万册左右;余秋雨的散文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在当时的发行量都超过了60 万册……

从2003 年起开始负责作家出版社日常工作的总编辑侯秀芬,总结该社赖以建立作家社品牌的五大产品群中,一马当先的便是以繁荣当代文学创作为要务的国内主流文学作品。这一时期,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数部名家的原创新作,包括巴金的《随想录》、王蒙的《苏联祭》、贾平凹的《高兴》、莫言的《生死疲劳》、张平的《国家干部》、周梅森的《我主沉浮》《国家公诉》《绝对权力》等,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8 年,何建明担任作家出版社社长,进一步明确了作家出版社的出版理念:出版具有文学品位的能代表当代中国文学最高水平的纯文学的大众图书,提出要主动扛起文学图书的大旗。巴金的《再思录》、贾平凹的《天气》、李佩甫的《生命册》、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及十三卷“余华作品”等均在这一时期面世,张炜的十卷本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摘得茅盾文学奖“状元”。与此同时,汇聚近百部当代文学名著的“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出版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丛书等大型出版工程和丛书的推出,更是彰显了作家出版社对主旋律图书的持续发力。

2019 年,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揭牌,这标志着作家出版社由全民所有制企业转变为国有独资公司,意味着管理模式将由原先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时任社长路英勇以“精品出版”为着力点,对作家社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出了清晰的描述,第一点便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文学精品提供传播阵地,为人民群众出版好书,是作家出版社的历史使命。”路英勇说。

如今,作家出版社以每年近千部新书的出版量,稳居全国文学类图书出版前列,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世界中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各类重要奖项近百项,还相继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 强等,为我国文学出版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放眼未来,尽管整个出版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仍然把社会效益放在发展的第一顺位。“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出版文学精品是作家出版社必须坚持的看家本领,也是作家出版社的职责使命所在。”鲍坚告诉《出版人》。

而在新时代,文学在呼唤更新的题材与形式,也注定会赋予作家出版社新的使命。据鲍坚介绍,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于去年8 月在湖南益阳正式启动以来,作为计划的承办单位,作家出版社共收到约1000 部作品。首批重点推进的作品4 部,即关仁山的《白洋淀上》、杨志军的《雪山大地》、王松的《热雪》、欧阳黔森的《莫道君行早》均已正式出版,《雪山大地》还在不久前摘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是自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以来,作家出版社连续第五届有作品获奖。

谈到作家出版社的未来,吴义勤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的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作家出版社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作家出版社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承担起更多的文化责任和社会使命,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初心不改、变革不息:70 年引领潮流的历史,勇于挑战敢于攀登的精神,深厚的作者与作品积淀,将帮助作家出版社在“办中国最好的文学出版社”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迈进。■

猜你喜欢
作家出版社畅销书图书
24小时完成的畅销书
图书推荐
了意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畅销书架
畅销书架
风中的树
畅销书为何畅销
在戈壁上一个人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