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行旅十七载,他写就一部神奇佳作

2023-11-18 09:01周晓阳
出版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贝里论语学者

文|周晓阳

它们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小半辈子的研读、观察和思考融汇而成,也并非为功利而匆匆炮制,而是发自真心,目的是记录和分享。

2023 年7 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谁是日本人:似近若远看日本》(以下简称“《谁是日本人》”),这是一部介绍日本的文化散文集。它以独特视角、生动文笔,辟出文化、习俗、社会、观念、人物、风土六大板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有深度有细节、有历史有当下的日本全景图。此书编辑时间一年有余,论到它的缘起,则要悠远许多。

作者本是一位神奇译者

首先得从作者赵坚老师说起。这就又要从更远的地方,从刘东老师说起了。几年前,刘东教授策划了一套“西方日本研究丛书”,译介欧美学者研究日本的著作。出这套书的目的,正如丛书序言所言,是为了“借双眼睛看日本”。赵坚老师就是这套丛书中《秀吉》的译者。

《秀吉》的原作者、美国学者玛丽·伊丽莎白·贝里,1947 年出生,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执教,两度为京都大学访问学者,在东亚尤其是日本研究方面颇有钻研。与日本学者对丰臣秀吉连篇累牍的讨论不同,西语世界此方面专著并不多,只有多年前的寥寥几部。因此《秀吉》的问世,可谓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这位日本战国名人鲜有的研究新著。

以一个英语学者而言,贝里的研究可以说做得很细了,据说全书共征引156 种文献,其中日语文献超八成,在资料的辨识梳理、事件的时序排定等方面,“厥功甚伟”,突破了日本学者在秀吉研究上精于细节而疏于大背景长时段论述的缺陷,充分体现出西方现代史学大视野观的特长。

不过,在翻译过程中,中英日三语流利,对中日典籍都相当熟悉的赵坚老师发现,美国学者贝里虽然日语不错,能引原典,但语义理解上到底有些偏差。比如丰臣秀吉晚年得子,一心想让这个孩子继承霸业,惜乎自己垂垂老矣,没可能拱护年幼的秀赖到成年。战国乱世,幼童何罪,怀璧其罪。于是秀吉采取了自认可靠的措施,安排当时执政的五位心腹大臣,所谓的“五奉行”,担任幼子的守护者。具体记载为:“昨日右五人缘边。”这个“缘边”,贝里教授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召唤到自己的病榻边”。熟悉原典的赵坚老师指出,“缘边”日语意思是“结成姻亲”,也就是希望几位大臣彼此结成儿女亲家,抱成一团,与以德川为首的“五大老”形成权力平衡,确保秀赖安稳接位。这一信息一旦错失,秀吉晚年关于幼子如何于群敌环伺中幸存的绝望谋划,便完全无法呈现,可谓研究中的重大缺憾了。

校正这一讹误之后,赵坚老师在翻译过程中,一遇到贝里女士从日语转译英文处,便直接寻找原文一一核对,陆续发现好几处类似错误。如此一来,《秀吉》中文译本达到这样的境界:它比英文原著更严谨、更准确。放眼望去,这在整个人类出版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吧。

一部机缘天成的精彩著作

2023 年,赵坚老师的原创作品《谁是日本人》依旧由我负责编辑出版。赵坚是复旦大学古文献专业硕士,由日本应庆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王国维资料,又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了东亚研究博士。之后,他到日本担任大学教师,一待十七年。

以人文学者的敏锐和深度,他翻检手边的古书资料、观察周围的人群事件,累积了不少感受。他回上海看望老师王元化先生,认识了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对方请他写介绍日本的文章。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十余年的厚积终于能发而为文”,几十篇文化散文喷涌而出,发表在香港《文汇报》专栏、澎湃新闻“外交学人”专栏,以及《中华读书报》《新民周刊》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刊上。本书就是这些精彩文字的合集。

书中六大板块分散着很多“猛料”。书名便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谁是日本人?”这当然不可能一句话简单回答,不过赵老师出人意表,直接走了科学道路,从基因角度来探讨,得出了既令人惊讶又不得不信服的结论。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座高峰。但我们不一定知道,日本人也爱读《论语》、爱用《论语》。不过,毕竟外来的高峰,把握难度较大,所以他们也常常用错《论语》。比如想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结果引用了“过犹不及”。日本人围绕这事形成了鄙视链,懂得正确引用《论语》的人炮制出“读《论语》而不知《论语》”这种成语来嘲笑不懂的人。

日本新年拜神大潮、日本人因为缺乏骂人办法所以吵架时很弱的奇怪状态、日本黑道和日本首相的神秘关系、日本人“读空气”、日本人有时鲁莽无畏有时斟酌再三的“复仇意识”、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酒井法子……五花八门的内容,均以生动活泼的叙述、敏锐捕捉的细节,加上可谓作者独门绝技的深刻源流义理探讨,处处让读者大吃一惊,达到对日本全新、深入的认识。

“风土”板块也颇值一提。秋叶原附近一个与中国有深刻渊源的神秘圣堂,大阪市中心日本人喜爱的赏樱佳处,名古屋周边历史悠久的扇形古城,有醇厚历史感的德川家康家族发祥地安城……这些都是寻常日本探访者所不知的深度游好去处,赵老师以在日本扎根17 年的游历,梳理出它们。

刘东教授认为,对于“跟传统中华的瓜葛如此之深”的日本,我们的了解其实“不成正比”。深度考察日本文化社会、精神性格、历史政治,乃至风光审美的力作《谁是日本人》,可视为对这种局面的解答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映照下,这样一部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既最靠近我们,又最引起复杂感情的近邻社会”,进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的图书,更显其意义。我们需要多读这类书,理清思路,在波诡云谲的当今世界找准方向。

关于写作的真诚性

某日和朋友聊天,说起各自见过的文坛怪事。比如我见到过某男写作者,小说还没动笔,就操着一口不太地道的英语,在一群搞中译英的“老外”当中厮混,自我推销。过了几年,偶尔发现他果然靠着这种借力,把终于写出来的作品打开了一点儿局面。还有一次,见到一群欧美出版商讨论推出某女写作者,几家出版社达成一致:作品一出来,直接推出几种语言版本,进攻全世界……也是作品还没开写,阵势便已摆好。

随着现代出版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也许很多时候,和我们的想象非常不同,发自纯正表达欲求的文字,越来越不再是各种出版物的标配了。很多名声在外甚至获得各种奖项的作品,读几页就感觉到浓浓的塑料味。这已不是爱丽斯·门罗曾经相信的“厨房里的女人们聊着天,‘我来说个事啊’,一个故事就出现了”的,充满自发、本能叙述热情的世界了。

前文提到,赵坚老师在日本待了十多年,某日专栏约稿,突然间多年积累喷薄而出,才有了《谁是日本人》。这些生动鲜活的作品,让我们体会到一位熟悉中日传统典籍和当代社会,细腻又敏锐的人文学者,在多元语言文化环境中游走,所油然而生的种种有趣想法。它们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小半辈子的研读、观察和思考融汇而成,也并非为功利而匆匆炮制,而是发自真心,目的是记录和分享;既是干货满满的信息载体,也是优美有趣的学者散文。如此毫不忸怩的文字,偶尔撞见,我们应该“且读且珍惜”了。

书评人雷雨老师识货,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月度好书”评语中,对《谁是日本人》做出评论:此书作者赵坚曾旅日经年,他不是走马观花,不是隔靴搔痒,不是正襟危坐,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深入其中,再三玩味,以随笔文字,娓娓道来,展示并非完全是媒体传播中的东瀛世相社会百态。

然也!■

猜你喜欢
贝里论语学者
摇滚,从查克·贝里谈起
试枪打死部长家的猫 意自行车手被停赛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如何读懂《论语》?
学者介绍
半部《论语》治天下
伊朗法院审理 美国女记者上诉案